电源导体与皮肤接触紧密,则两者间的电阻小而电流大。根据欧姆定律,电阻越小,通过的电流就越大,对人体的损害就大;在电阻很小时,局部病 但当皮肤形成烧伤后,局部组织凝固又使电阻急剧升高,进入体内的电流量随之减小 电源不与机体直接接触也可发生电击死。主要见于机体处于高压电场、电弧或电流火花所及的范围内,或在水中通过水导电造成。 导体接触面积与电阻成反比。导体接触面积小,如电线、电棒的一端,则局部电阻大,易引起小孔烧伤,创口可达深部组织,但对机体影响相对较小 亡。此外,对机体的影响尚与导体接触部位有无毛发衬垫、皮肤厚薄、干湿及角质层厚薄有关 (七)机体状态 电流引起人体损伤的程度与机体健康状态有很大关系。受热、受冷、疲劳、创伤、失血、兴奤、恐惧、忧郁、衰竭、过敏体质、某些疾病等均可使机 健康青壮年敏感。此外,触电者能否迅速脱离电源、是否及时得到抢救和抢救方法是否正确等均与预后有关 八)环境状况 意外触电伤亡事故多发生于潮湿的环境中。如在浴室内使用电吹风,由于湿度大,常使电吹风外壳带电;漏电电器或破损电线浸没于水中等均可致触 四、电击死的死亡机制 根据触电情况,电击致死的死亡机制有多种 (一)心室纤顫与心跳骤停 定强度的电流经胸路径通过心脏,使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在心肌内形成许多异位起搏点,导致心室纤颤、心力衰竭。心电图上常见心动过速或过 描显示有弥散性心肌损伤和急性心肌梗死。如100mA的交流电通过心脏即可引起致命性心脏节律紊乱。 低压交流电(尤其是家用电源220V)电击伤特别容易导致心室纤颤,触电后心跳骤停亦往往是由室颤而来:而高压电常直接导致心跳骤传 心室纤颤是电击伤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这种心室纤颤乃因电流刺激使得具有兴奋性的心肌细胞又获得兴奋性,是可逆性的,故此时最有效的 可直接导致心跳骤停 表15-2引起心室纤颤所需时间及电流强度 电流强度(mA) 时间(s) 70~300 200~700 300~1600 500~2500 800~8000 (二)呼吸停止与窒息 头部急性电损伤时,电流通过颈髓上部或脑干,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忠者可立即昏迷,瞳孔散大或固定,呼吸、心跳骤停。周围神经损伤可能系因神 高压电(特别是1000V以上)较易直接抑制延髓中枢,引起呼吸、心跳骤停。国外电刑处死罪犯时,先通以1700V的电流,电流强度达数个安培,通电 损伤不明显,但颅内温度可达45℃。较低电压电击时,电流可直接作用于呼吸肌,使之发生强直性或痉挛性收缩,甚至角弓反张,造成呼吸衰竭、窒息而 电流引起呼吸麻痹后,心跳和呼吸极其微弱,甚至暂时停止,处于假死状态,即所谓“电流性昏睡”( electric lethargy)。此时,瞳孔散大、固定并λ 者复苏,不可轻易放弃抢救。有经抢救8~9小时而获心肺脑全复苏者。 (三)其他 电击当时未死者,有的可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高压电可造成电烧伤,故有普通热烧伤的一些并发症如继发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创伤性休克 变)、脂肪栓塞或内部器官破裂等,并因此死亡。内脏器官破裂可以延迟发生。触电时如人在高处,还可由于高坠导致死亡。 五、电击伤病理学改变 电流损伤的形态学变化分体表变化和体内变化两部分。 (-)体表变化 电流从体表进入又穿出身体,电流通过机体组织遇到阻力时电能可转变为热能,在电流入口处造成烧伤。电流损伤的部位(即触电部位)最多见于手指 踝、足底或其他任何死亡当时与地面接触的地方,甚至口腔、外耳道、鼻腔、头皮、腋窝、会阴等隐蔽的部位。 体表皮肤电流损伤可有电流入口(表现为电流斑)及出口、皮肤金属化、电烧伤等表现 棉电流斑( electric mark)电流斑又称电流印记,系电流入口。电流斑的形成是由于带电导体与皮肤接触,电流通过完整皮肤时,在接触处产生自 易形成典型电流斑。电流斑常为一、二个,也可为多个。 (1)典型电流斑与其他皮肤电流损伤:典型的电流斑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mm,色灰白或灰黄,质坚硬、干燥,中央凹陷,周围稍隆起, 有时可附有灰烬和溶解的金属碎屑沉积。有时可见到管状孔道,周围管壁炭化。有的电流斑处可见水泡形成,水泡易破裂,以致表皮松解、起皱或呈片牥 edema),水肿部位皮肤呈苍白色,甚至整个肢体发生电流性水肿 电流斑可小似针头,大至直径数厘米或更巨大(彩图46(三版教材图17-2))。 电流斑形态多样,可呈犁沟状、条状、弧状或不规则形等,它常能反映导体与人体接触部分的形状,故借此可推断导体接触面的形状。如接触电线长 形成小孔洞:接触电插头形成成对的损伤;也可有螺丝刀、针等导体留下的形态,此亦称电烙印样变或称电气印记,常有助于推断电击工具。但若通电过 导体在皮肤上移动过,则电流斑的形态亦难以与导体形状相吻合 若接触电压低、环境潮湿、高温出汗,或赤足、赤膊接触地面或带电物体,或浸泡在带电的水中,导致皮肤电阻减小,加上导体接触面大、接触时间 变硬(图15-1)等改变,甚至没有任何改变 图15-1(三版教材图17-3) 图15-1电 右手掌尺侧面电击伤,可见 电警棍损伤原理为高压电冲击力以及电弧放电所产生的热效应的双重作用,由于电流较小(<10mA),故不形成交流电电流斑,亦不能引起人体死亡, 与电警棍触头面积相对应,常成对出现,两点间距离与电警棍触头间距离一致。接触初期,皮肤缺血苍白:接触时间超过30秒,表皮红肿,甚至坏死,皮电源导体与皮肤接触紧密,则两者间的电阻小而电流大。根据欧姆定律,电阻越小,通过的电流就越大,对人体的损害就大;在电阻很小时,局部病 但当皮肤形成烧伤后,局部组织凝固又使电阻急剧升高,进入体内的电流量随之减小。 电源不与机体直接接触也可发生电击死。主要见于机体处于高压电场、电弧或电流火花所及的范围内,或在水中通过水导电造成。 导体接触面积与电阻成反比。导体接触面积小,如电线、电棒的一端,则局部电阻大,易引起小孔烧伤,创口可达深部组织,但对机体影响相对较小 亡。此外,对机体的影响尚与导体接触部位有无毛发衬垫、皮肤厚薄、干湿及角质层厚薄有关。 (七)机体状态 电流引起人体损伤的程度与机体健康状态有很大关系。受热、受冷、疲劳、创伤、失血、兴奋、恐惧、忧郁、衰竭、过敏体质、某些疾病等均可使机 健康青壮年敏感。此外,触电者能否迅速脱离电源、是否及时得到抢救和抢救方法是否正确等均与预后有关。 (八)环境状况 意外触电伤亡事故多发生于潮湿的环境中。如在浴室内使用电吹风,由于湿度大,常使电吹风外壳带电;漏电电器或破损电线浸没于水中等均可致触 四、电击死的死亡机制 根据触电情况,电击致死的死亡机制有多种: (一)心室纤颤与心跳骤停 一定强度的电流经胸路径通过心脏,使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在心肌内形成许多异位起搏点,导致心室纤颤、心力衰竭。心电图上常见心动过速或过 描显示有弥散性心肌损伤和急性心肌梗死。如100mA 的交流电通过心脏即可引起致命性心脏节律紊乱。 低压交流电(尤其是家用电源220V)电击伤特别容易导致心室纤颤,触电后心跳骤停亦往往是由室颤而来;而高压电常直接导致心跳骤停。 心室纤颤是电击伤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这种心室纤颤乃因电流刺激使得具有兴奋性的心肌细胞又获得兴奋性,是可逆性的,故此时最有效的 可直接导致心跳骤停。 表15-2 引起心室纤颤所需时间及电流强度 电流强度(mA) 时间(s) 70~300 5 200~700 1 300~1600 0.3 500~2500 0.1 1800~8000 0.01 (二)呼吸停止与窒息 头部急性电损伤时,电流通过颈髓上部或脑干,引起呼吸中枢麻痹,患者可立即昏迷,瞳孔散大或固定,呼吸、心跳骤停。周围神经损伤可能系因神 高压电(特别是1000V以上)较易直接抑制延髓中枢,引起呼吸、心跳骤停。国外电刑处死罪犯时,先通以1700V的电流,电流强度达数个安培,通电 损伤不明显,但颅内温度可达45℃。较低电压电击时,电流可直接作用于呼吸肌,使之发生强直性或痉挛性收缩,甚至角弓反张,造成呼吸衰竭、窒息而 电流引起呼吸麻痹后,心跳和呼吸极其微弱,甚至暂时停止,处于假死状态,即所谓“电流性昏睡”(electric lethargy)。此时,瞳孔散大、固定并不 者复苏,不可轻易放弃抢救。有经抢救8~9小时而获心肺脑全复苏者。 (三)其他 电击当时未死者,有的可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高压电可造成电烧伤,故有普通热烧伤的一些并发症如继发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创伤性休克)、 变)、脂肪栓塞或内部器官破裂等,并因此死亡。内脏器官破裂可以延迟发生。触电时如人在高处,还可由于高坠导致死亡。 五、电击伤病理学改变 电流损伤的形态学变化分体表变化和体内变化两部分。 (一)体表变化 电流从体表进入又穿出身体,电流通过机体组织遇到阻力时电能可转变为热能,在电流入口处造成烧伤。电流损伤的部位(即触电部位)最多见于手指 踝、足底或其他任何死亡当时与地面接触的地方,甚至口腔、外耳道、鼻腔、头皮、腋窝、会阴等隐蔽的部位。 体表皮肤电流损伤可有电流入口(表现为电流斑)及出口、皮肤金属化、电烧伤等表现。 1.电流斑(electric mark) 电流斑又称电流印记,系电流入口。电流斑的形成是由于带电导体与皮肤接触,电流通过完整皮肤时,在接触处产生的 热多,易形成典型电流斑。电流斑常为一、二个,也可为多个。 (1)典型电流斑与其他皮肤电流损伤:典型的电流斑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mm,色灰白或灰黄,质坚硬、干燥,中央凹陷,周围稍隆起, 有时可附有灰烬和溶解的金属碎屑沉积。有时可见到管状孔道,周围管壁炭化。有的电流斑处可见水泡形成,水泡易破裂,以致表皮松解、起皱或呈片状 edema),水肿部位皮肤呈苍白色,甚至整个肢体发生电流性水肿。 电流斑可小似针头,大至直径数厘米或更巨大(彩图46(三版教材图17-2 ))。 电流斑形态多样,可呈犁沟状、条状、弧状或不规则形等,它常能反映导体与人体接触部分的形状,故借此可推断导体接触面的形状。如接触电线长 形成小孔洞;接触电插头形成成对的损伤;也可有螺丝刀、针等导体留下的形态,此亦称电烙印样变或称电气印记,常有助于推断电击工具。但若通电过 导体在皮肤上移动过,则电流斑的形态亦难以与导体形状相吻合。 若接触电压低、环境潮湿、高温出汗,或赤足、赤膊接触地面或带电物体,或浸泡在带电的水中,导致皮肤电阻减小,加上导体接触面大、接触时间 变硬(图15-1)等改变,甚至没有任何改变。 图15-1 电流斑 右手掌尺侧面电击伤,可见皮肤起皱,局部组织变硬 电警棍损伤原理为高压电冲击力以及电弧放电所产生的热效应的双重作用,由于电流较小(<10mA),故不形成交流电电流斑,亦不能引起人体死亡, 与电警棍触头面积相对应,常成对出现,两点间距离与电警棍触头间距离一致。接触初期,皮肤缺血苍白;接触时间超过30秒,表皮红肿,甚至坏死,皮 图15-1 (三版教材图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