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 起源问题的探测,郭天沅对《周易》与中国目录学的考索,江国粱对《周易》原理与中国古代科技的论说,叶锦 先对《周易》与中国医学关系的探讨,刘潇瑛对《周易》科普知识的评介。这些探讨,丰富并拓展了福建《易》学 研究的学术领域。 二、重要学术活动 l1984年5月30日-·6月5日,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刘蕙孙张善文、林金水,厦门大学沈持衡等 人,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发表五篇学术论文《六庵易话》(黄寿祺)、《周易是一部以 符号文字表示的先秦朴素科学体系的书》(刘蕙孙)、《易经中之八卦循环新论》(沈持衡)、《易传的骈偶排比谐 韵句式》(张善文)、《易经传入西方考略》(林金水) 21987年12月5日··9日,厦门大学沈持衡、刘清泉、郝翔,福建师范大学詹石窗,福建安溪培文师范 学校林明友,福州汽车公司江国粱等人,出席在济南召开的“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六篇:《周易要 义略论》(黄寿祺、张善文)、《易学源流与孔门宇宙观》(沈持衡)、《神无方而易无体分解》沈持衡)、《心法与易 学》(卿希泰、詹石窗)、《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概述》(江国粱)、《太极图的宇宙观》(林明友) 31987年12月16日-·19日,福建师范大学张善文出席在泉州召开的“李贽研究学术讨论会”发表 题为《李贽易因与九正易考述》的学术论文 41988年4月,福建师范大学张善文出席在成都召开的“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发表题为《续道藏李氏 易因校语》的学术论文。 51989年12月,“福建省周易研究会”在福州召开成立大会暨“易学应用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50 余人,发表论文30余篇。会议围绕《周易》晢理问题以及《易》学在中国古代医学、现代生物遗传学、生命科学、 心理学、气功特异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展开讨论。 61990年2月-·4月,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黄寿祺、张善文和罗萤,应美国国际大学邀请,赴美进 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访问,考察美国学术界《周易》研究的现状,交换了创办美国国际大学“易学研究院”的设 想,为进一步加强《周易》研究的国际交流打下了基础。 71992年8月17日·-21日,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张善文、罗萤出席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九 届国际易经大会”发表论文两篇:《周易与当代世界之忧患》(张善文)、《论周易对当代东方伦理思想的影响》 (罗萤)。 主要学术成果 L《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节》,黄寿祺著。分三篇发表于《北平晨报》1937年5月3日、6月4日、6日《艺 圃》专栏。黄寿祺(1912-1990),霞浦人,字之六,号六庵。早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事章太炎的高 足、《礼》学专家吴承仕及桐城派学者、《周易》专家尚秉和。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作者在此文中,就 《易》象问题与其师尚秉和展开讨论,对尚著《焦氏易诂》所举虞翻逸象、《九家易》逸象的某些例子提出质疑, 具有深刻的见解。尚氏曾赞曰:“非执事,孰能此疑?孰能以我之矛刺我之盾哉?”(《答书二》) 2《科学的易》,丁超五著。1941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丁超五(1884·1967),邵武人。福州教会学校 格致书院毕业。民国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福建省参议会议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福建省副省长等职。此书主要内容是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主要线索,用数学加以推演,同近代科学联系 起来,表明《周易》中包含丰富的辨证法思想,并指出所推算的数据暗含于天文学、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某 些定律,也符合某些社会发展规律。1944年,作者又将此书修订出版,更名为《易理新诠》 3《汉易举要》,黄寿祺著。载《福建师院学报》1962年第1期。此书原五卷,考辨汉代象数《易》学五大家 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等人的说《易》条例。发表的仅为第一卷“孟氏易卷”,余四卷因“文化大革命”书稿 被査抄而亡佚。此卷反映作者对西汉《易》家孟喜学说的细密辨析,并对清代惠栋的《易汉学》颇有补正、发明 4《易学新论》,严灵峰著。1969年台北中正书局出版。作者生于1904年,连江人。福建大学肆业,又毕 业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民国期间曾任福州市市长。1949年10月以后,移居台湾。此书撰成于1945年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hmne.cnki.net©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起源问题的探测, 郭天沅对《周易》与中国目录学的考索, 江国粱对《周易》原理与中国古代科技的论说, 叶锦 先对《周易》与中国医学关系的探讨, 刘潇瑛对《周易》科普知识的评介。这些探讨, 丰富并拓展了福建《易》学 研究的学术领域。 二、重要学术活动 1. 1984 年 5 月 30 日- - 6 月 5 日, 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刘蕙孙、张善文、林金水, 厦门大学沈持衡等 人, 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发表五篇学术论文:《六庵易话》(黄寿祺)、《周易是一部以 符号文字表示的先秦朴素科学体系的书》(刘蕙孙)、《易经中之八卦循环新论》(沈持衡)、《易传的骈偶排比谐 韵句式》(张善文)、《易经传入西方考略》(林金水)。 2. 1987 年 12 月 5 日- - 9 日, 厦门大学沈持衡、刘清泉、郝翔, 福建师范大学詹石窗, 福建安溪培文师范 学校林明友, 福州汽车公司江国粱等人, 出席在济南召开的“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六篇:《周易要 义略论》(黄寿祺、张善文)、《易学源流与孔门宇宙观》(沈持衡)、《神无方而易无体分解》(沈持衡)、《心法与易 学》(卿希泰、詹石窗)、《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概述》(江国粱)、《太极图的宇宙观》(林明友)。 3. 1987 年 12 月 16 日- - 19 日, 福建师范大学张善文出席在泉州召开的“李贽研究学术讨论会”, 发表 题为《李贽易因与九正易考述》的学术论文。 4. 1988 年 4 月, 福建师范大学张善文出席在成都召开的“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 发表题为《续道藏李氏 易因校语》的学术论文。 5. 1989 年 12 月,“福建省周易研究会”在福州召开成立大会暨“易学应用讨论会”, 出席会议的代表 50 余人, 发表论文 30 余篇。会议围绕《周易》哲理问题以及《易》学在中国古代医学、现代生物遗传学、生命科学、 心理学、气功、特异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展开讨论。 6. 1990 年 2 月- - 4 月, 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黄寿祺、张善文和罗萤, 应美国国际大学邀请, 赴美进 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访问, 考察美国学术界《周易》研究的现状, 交换了创办美国国际大学“易学研究院”的设 想, 为进一步加强《周易》研究的国际交流打下了基础。 7. 1992 年 8 月 17 日- - 21 日, 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张善文、罗萤出席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九 届国际易经大会”。发表论文两篇:《周易与当代世界之忧患》(张善文)、《论周易对当代东方伦理思想的影响》 (罗萤)。 三、主要学术成果 1.《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节》, 黄寿祺著。分三篇发表于《北平晨报》1937 年 5 月 3 日、6 月 4 日、6 日《艺 圃》专栏。黄寿祺(1912- 1990) , 霞浦人, 字之六, 号六庵。早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 师事章太炎的高 足、《礼》学专家吴承仕及桐城派学者、《周易》专家尚秉和。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作者在此文中, 就 《易》象问题与其师尚秉和展开讨论, 对尚著《焦氏易诂》所举虞翻逸象、《九家易》逸象的某些例子提出质疑, 具有深刻的见解。尚氏曾赞曰:“非执事, 孰能此疑? 孰能以我之矛刺我之盾哉?”《( 答书二》) 2.《科学的易》, 丁超五著。1941 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丁超五(1884- - 1967) , 邵武人。福州教会学校 格致书院毕业。民国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福建省参议会议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福建省副省长等职。此书主要内容是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主要线索, 用数学加以推演, 同近代科学联系 起来, 表明《周易》中包含丰富的辨证法思想, 并指出所推算的数据暗含于天文学、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某 些定律, 也符合某些社会发展规律。1944 年, 作者又将此书修订出版, 更名为《易理新诠》。 3.《汉易举要》, 黄寿祺著。载《福建师院学报》1962 年第 1 期。此书原五卷, 考辨汉代象数《易》学五大家 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等人的说《易》条例。发表的仅为第一卷“孟氏易卷”, 余四卷因“文化大革命”书稿 被查抄而亡佚。此卷反映作者对西汉《易》家孟喜学说的细密辨析, 并对清代惠栋的《易汉学》颇有补正、发明 之处。 4.《易学新论》, 严灵峰著。1969 年台北中正书局出版。作者生于 1904 年, 连江人。福建大学肆业, 又毕 业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民国期间曾任福州市市长。1949 年 10 月以后, 移居台湾。此书撰成于 1945 年, ·26· 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6 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