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张善文: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诠理,对朱熹《易》说颇有取舍,而持论多切近人事 从北宋到清代,凡九百年之间,福建学者见于历史记载的重要《易》家约有200多名,传世的主要《易》学 成果有418种,其中十八世纪前的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有45种 民国期间,丁超五著《科学的易》,是我国较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周易》的著作(此书后经修定更名 为《易理新诠》)。丁氏的治《易》观点,受德国十八世纪哲学家莱布尼兹及中国清代学者陈法、现代学者杭辛 斋、沈仲涛等人的影响,认为《周易》六十四卦是科学之物,遂与代数、几何、量子力学相比较研究,创立了新颖 的“科学《易》”学说。同时叶国庆撰写《八卦所含之数字性》一文(载《厦门大学学报》第六期,1936年2月),也 从数字角度对八卦的含义提出了见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寿祺的《周易》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治学广涉 群经、子史、历代文学各领域,尤精于《周易》在青年时代(1937年)即有《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发表,就 《周易》的卦象问题与他的老师尚秉和展开讨论。此后半个多世纪中,刊行了大量的《易》学著述。黄寿祺关于 《周易》研究的主要观点是 1从源溯流。治《易》应当从研探经传本文及汉、魏古注入手,以此作为《易》学之“源”然后回溯六朝、隋、 唐诸家义疏,最后参考宋、元、明、清历代经说,唯此才能全面把握《周易》学说产生及发展的全过程。而“不从 古注入手者,是为迷不知本源 2强干弱枝。《周易》学说本于“象数”,发为“义理”,故应当以象数、义理为主干,其余旁涉天文、地理、乐 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及道教、佛教思想,乃至与现代科学相比较者,皆为枝附。治《易》者务必强其主干,弱 其枝附。而“不由主干而寻枝附者,是为浑不辨主客” 3明辨家法。历史上的《易》学派别纷繁复杂,各种条例差异悬殊,治《易》者又当辨明各家的特色,以汉 《易》归之汉《易》,宋《易》归之宋《易》,汉宋《易》学中,各家分归之各家。所有流派支别,皆就其家法师承,为之 爬罗剔抉,以明其本来面目。这样,则“家法可明,而条理必清” 4兼取众长。治《易》之时,在知源流、明主客、辨家法的基础上,还应当对众家之所长兼收并蓄,通过深入 研讨,提出独到的创见。既不揉杂各家之言,也不株守一先生之说,做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挥斥百家, 包扫一切,冥思独运,卓然自树,而成一家之言,上既无所依傍于前贤,而下且足以梯航乎后学。”(《论易学之 门庭》,载《福建师大学报》1980年第3期)。 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福建没有成立《易》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及学术团体,1983年,在黄寿祺的倡导 下,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易学研究室”,这是当时中国大陆第一家《周易》研究机构。1989年6月扩大为福建 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同年,成立“福建省周易研究会”,隶属于“福建自然辨证法研究会”次年,又成立“福 建中华易学研究中心”,挂靠于“福建省人体学会”。近十几年来,福建《周易》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围绕于四方 首先,对《周易》经传及历代《易》学群书的研讨。黄寿祺著《易学群书平议》,通过评述《四库全书》未收的 130多种《易》类书籍,揭示了诸书的是非得失,对读《易》者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黄寿祺、张善文合著《周易 译注》,对《周易》经传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今译、注释、评论,全书既吸收了历史上《易》学象数派与义理派学说 的可取成果,又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对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次对辛亥革命以后至1980近八十年间《易》学论文进行了分类汇编。黄寿祺张善文合编的《周易 论文集》四辑,分为四类收录整理159篇论文,是国内第一套反映二十世纪《周易》研究成果的较大型的 分类论文总集。 再次,对历代《易》学专著的汇编整理。本省旅居台湾省的学者严灵峰,潜心搜集有关《周易》研究的旧籍, 编《无求备斋易经集成》195册,收入历代《易》著362种,是国内第一套大型的《易》学旧籍丛书。 复次,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周易》学说的各方面思想价值。如沈持衡从哲学新思维角度对《易》理的研 探,刘蕙孙从太谷学派的角度对《易》义的论析,张善文从文学与美学角度对《周易》象征特色的阐述,林金水 对《周易》传入西方过程进行的考据,詹石窗从《易》学与道教关系展开的研究,黄高宪对《周易》与中国辞书学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cnki.ne©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诠理, 对朱熹《易》说颇有取舍, 而持论多切近人事。 从北宋到清代, 凡九百年之间, 福建学者见于历史记载的重要《易》家约有 200 多名, 传世的主要《易》学 成果有 418 种, 其中十八世纪前的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有 45 种。 民国期间, 丁超五著《科学的易》, 是我国较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周易》的著作(此书后经修定更名 为《易理新诠》)。丁氏的治《易》观点, 受德国十八世纪哲学家莱布尼兹及中国清代学者陈法、现代学者杭辛 斋、沈仲涛等人的影响, 认为《周易》六十四卦是科学之物, 遂与代数、几何、量子力学相比较研究, 创立了新颖 的“科学《易》”学说。同时叶国庆撰写《八卦所含之数字性》一文(载《厦门大学学报》第六期, 1936 年 2 月) , 也 从数字角度对八卦的含义提出了见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寿祺的《周易》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治学广涉 群经、子史、历代文学各领域, 尤精于《周易》。在青年时代(1937 年) 即有《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发表, 就 《周易》的卦象问题与他的老师尚秉和展开讨论。此后半个多世纪中, 刊行了大量的《易》学著述。黄寿祺关于 《周易》研究的主要观点是: 1. 从源溯流。治《易》应当从研探经传本文及汉、魏古注入手, 以此作为《易》学之“源”; 然后回溯六朝、隋、 唐诸家义疏, 最后参考宋、元、明、清历代经说, 唯此才能全面把握《周易》学说产生及发展的全过程。而“不从 古注入手者, 是为迷不知本源”。 2. 强干弱枝。《周易》学说本于“象数”, 发为“义理”, 故应当以象数、义理为主干; 其余旁涉天文、地理、乐 律、兵法、韵学、算术、, 以及道教、佛教思想, 乃至与现代科学相比较者, 皆为枝附。治《易》者务必强其主干, 弱 其枝附。而“不由主干而寻枝附者, 是为浑不辨主客”。 3. 明辨家法。历史上的《易》学派别纷繁复杂, 各种条例差异悬殊, 治《易》者又当辨明各家的特色, 以汉 《易》归之汉《易》, 宋《易》归之宋《易》; 汉宋《易》学中, 各家分归之各家。所有流派支别, 皆就其家法师承, 为之 爬罗剔抉, 以明其本来面目。这样, 则“家法可明, 而条理必清”。 4. 兼取众长。治《易》之时, 在知源流、明主客、辨家法的基础上, 还应当对众家之所长兼收并蓄, 通过深入 研讨, 提出独到的创见。既不揉杂各家之言, 也不株守一先生之说, 做到“穷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挥斥百家, 包扫一切, 冥思独运, 卓然自树, 而成一家之言, 上既无所依傍于前贤, 而下且足以梯航乎后学。”《( 论易学之 门庭》, 载《福建师大学报》1980 年第 3 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福建没有成立《易》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及学术团体, 1983 年, 在黄寿祺的倡导 下, 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易学研究室”, 这是当时中国大陆第一家《周易》研究机构。1989 年 6 月扩大为福建 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同年, 成立“福建省周易研究会”, 隶属于“福建自然辨证法研究会”; 次年, 又成立“福 建中华易学研究中心”, 挂靠于“福建省人体学会”。近十几年来, 福建《周易》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围绕于四方 面: 首先, 对《周易》经传及历代《易》学群书的研讨。黄寿祺著《易学群书平议》, 通过评述《四库全书》未收的 130 多种《易》类书籍, 揭示了诸书的是非得失, 对读《易》者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黄寿祺、张善文合著《周易 译注》, 对《周易》经传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今译、注释、评论, 全书既吸收了历史上《易》学象数派与义理派学说 的可取成果, 又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 对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其次, 对辛亥革命以后至 1988 年近八十年间《易》学论文进行了分类汇编。黄寿祺、张善文合编的《周易 研究论文集》四辑, 分为四类收录整理 159 篇论文, 是国内第一套反映二十世纪《周易》研究成果的较大型的 分类论文总集。 再次, 对历代《易》学专著的汇编整理。本省旅居台湾省的学者严灵峰, 潜心搜集有关《周易》研究的旧籍, 编《无求备斋易经集成》195 册, 收入历代《易》著 362 种, 是国内第一套大型的《易》学旧籍丛书。 复次, 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周易》学说的各方面思想价值。如沈持衡从哲学新思维角度对《易》理的研 探, 刘蕙孙从太谷学派的角度对《易》义的论析, 张善文从文学与美学角度对《周易》象征特色的阐述, 林金水 对《周易》传入西方过程进行的考据, 詹石窗从《易》学与道教关系展开的研究, 黄高宪对《周易》与中国辞书学 ·25· 第 2 期 张善文: 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