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在这种象理逻辑系统下,如“太极阴阳模式适应于任何一物,不论大与小,既可以说是论述一切宇 宙万物,也可以说是论述一个具体事物,此是与印度哲学、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故惕易传腮想难论之 处在于,如易”、神”“乾坤'等概念的涵义,并不能限定其范围在何处,是十分圆活的,经常在心性论 义与宇宙本体论义之间变换,殊不易识,几乎所有被认为是关于宇宙本体论的论述同样也可以看作是心 性论的论述。故湯易传舶论义,属于纯理的程式的意味甚浓,始终无法确定地说是属于宇宙论内容,或 是本体论内容还是心性论内容,而也可能都是。但这也许恰恰说明《易传》思想的特别之处,是一种 体同化的论述风格,其存在论思想与心性论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好处在于使高明之士于心性寂感与道 体阖辟浑然一体弊端在于使初学者无法辨析而流于颟顸髋侗 、惕易传》与孔子之道 1仁德与智德 简、帛惕易潲出世,孔子与惕易传胎关系逐步清晰起来,使得易传》传承孔子思想的传统说法重 新获信,由此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侷易传屿伵书潲关系,把握易传》想的根本特征。孔子学问的核 心是仁学,四书厮传是儒学的成德之道,然偈易传肭容则更多为天地万物的变化之道。学者们对帛 书裼易炆献研究认为,研锡易》是孔子后期学问,故其风格不类鲶》学》傭》之成德尽性之道,而 更倾向于智用的变化之道。如果说庸》以“天命之性”立基,乃是以性德为根本,学归仁德;而易 传》以範坤天地″立基,乃是以变化之道为根本,学归智德。大概孔子晚年成德已尽,对宇宙社会人物 的变化之道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试图予以理性把握,故亦不避术数之嫌而精研易躂道。根据孔子作 春秋脒推测,可能研究的时间也不短。先儒云:“裼易》本隐以之显,偆秋腓显至隐。明乎天人隐显 不二,乃可以通埸易》春秋》然后于此言无疑也。”(第24页)"孔子所作春秋》直被认为包含儒学 天人合一深意在其中,故孔子作媋舂秋》,应该是在精研惕易》后才有可能 问题是,惕传》与孔子成德之道的关系是什么呢?惕易传凞想是否也包含了孔子成德之道的内容 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像辞胂包含许多道德修养劝诫的内容,而伩言》缘辞胞包含的儒门传授 心法内容也不一定比仲庸》。学者皆知庸》乃儒门传授心法,而其实《易传》传授儒门心法可能 更多,在论心性寂感阖辟以及心性契入方便之法上,惕易传)不比仲庸色。仲庸》钛学明 了心性契入方便之法,而实际上惕传对孔子为学方便之法的揭示更细微。仲庸出的方便之法是 朱发之中”,而惕传测直在心念动复之际的“知几冖层面做工夫,又论闲邪存诚、直内大中,皆是儒家 心性修养工夫的大宗之法。惕易传》论心法模式“寂感之体—神几—大化”合于仲庸述隐 显不二思想。故如同庸湜儒门传授心法,惕易传亦是;如同学》傭》述儒门内圣外王之道,《易 传亦极论嗡穷神知化,由通礼乐内外一致之道,只是对此的阐发还远远不足,易传》与孔子之道的关 系还需要深入探讨 易》本为卜筮之言,经孔子阐释而真正形成了儒学义理,使得易传城为儒家哲学的根源,由此超 越上古卜筮术数而开出易》新解释。刘大钧先生称为惕易》之古义与今义。(第142-150页)121 易》古义,出于阴阳卜蓍等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自然哲学理性气息浓厚,鬼神迷信 和宗教气息甚弱,然其弊如庄子评论惠施曰“弱于德,强于物,散於万物而不厌,逐万物而不反”(赃子 天下》),不免溺于象数自专而不见易道之本来面目。经孔子阐释的惕易传》思想,完全超越卜筮术数 和自然晢学思想,而特别发挥生命性德之极深研几精神,由此贯通宇宙大化,高扬自我生命精神而与宇 宙生命精神息息贯通,使得易道成为阐释儒家生命晢学的精微之论,故惕易》今义之核心思想是对孔子 之道的阐发。①《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惕易传肭容与孔子之道密切相连,乃是仁德已尽 ①帛书嚶篇子赣顷贡)问孔子:“失子亦信亓筮乎?吼孔子讲他和卜筮者不同:“我观亓德义耳”,吾与史巫同涂(途)而殊归者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述。在这种象理逻辑系统下 ,如“太极阴阳 ”模式适应于任何一物 ,不论大与小 ,既可以说是论述一切宇 宙万物 ,也可以说是论述一个具体事物 ,此是与印度哲学、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故《易传 》思想难论之 处在于 ,如“易 ”、“神 ”、“乾坤 ”等概念的涵义 ,并不能限定其范围在何处 ,是十分圆活的 ,经常在心性论 义与宇宙本体论义之间变换 ,殊不易识 ,几乎所有被认为是关于宇宙本体论的论述同样也可以看作是心 性论的论述。故《易传 》的论义 ,属于纯理的程式的意味甚浓 ,始终无法确定地说是属于宇宙论内容 ,或 是本体论内容 ,还是心性论内容 ,而也可能都是。但这也许恰恰说明《易传 》思想的特别之处 ,是一种一 体同化的论述风格 ,其存在论思想与心性论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好处在于使高明之士于心性寂感与道 体阖辟浑然一体 ,弊端在于使初学者无法辨析而流于颟顸儱侗。 一、《易传 》与孔子之道 1. 仁德与智德 简、帛《易 》的出世 ,孔子与《易传 》的关系逐步清晰起来 ,使得《易传 》传承孔子思想的传统说法重 新获信 ,由此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易传 》与《四书 》的关系 ,把握《易传 》思想的根本特征。孔子学问的核 心是仁学 ,《四书 》所传是儒学的成德之道 ,然《易传 》内容则更多为天地万物的变化之道。学者们对帛 书《易 》文献研究认为 ,研《易 》乃是孔子后期学问 ,故其风格不类《论 》、《学 》、《庸 》之成德尽性之道 ,而 更倾向于智用的变化之道。如果说《中庸 》以“天命之性 ”立基 ,乃是以性德为根本 ,学归仁德 ;而《易 传 》以“乾坤天地 ”立基 ,乃是以变化之道为根本 ,学归智德。大概孔子晚年成德已尽 ,对宇宙社会人物 的变化之道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试图予以理性把握 ,故亦不避术数之嫌而精研《易 》道。根据孔子作 《春秋 》来推测 ,可能研究的时间也不短。先儒云 :“《易 》本隐以之显 ,《春秋 》推显至隐。明乎天人隐显 不二 ,乃可以通《易 》、《春秋 》,然后于此言无疑也。”(第 24页 ) [ 1 ]孔子所作《春秋 》一直被认为包含儒学 天人合一深意在其中 ,故孔子作《春秋 》,应该是在精研《易 》之后才有可能。 问题是 ,《易传 》与孔子成德之道的关系是什么呢 ?《易传 》思想是否也包含了孔子成德之道的内容 呢 ?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象辞 》中包含许多道德修养劝诫的内容 ,而《文言 》、《彖辞 》包含的儒门传授 心法内容也不一定比《中庸 》少。学者皆知《中庸 》乃儒门传授心法 ,而其实《易传 》传授儒门心法可能 更多 ,在论心性寂感阖辟以及心性契入方便之法上 ,《易传 》并不比《中庸 》逊色。《中庸 》、《大学 》显明 了心性契入方便之法 ,而实际上《易传 》对孔子为学方便之法的揭示更细微。《中庸 》揭出的方便之法是 “未发之中 ”,而《易传 》则直在心念动复之际的“知几 ”层面做工夫 ,又论闲邪存诚、直内大中 ,皆是儒家 心性修养工夫的大宗之法。《易传 》所论心法模式“寂感之体 ———神几 ———大化 ”,合于《中庸 》所述隐 显不二思想。故如同《中庸 》是儒门传授心法 ,《易传 》亦是 ;如同《学 》《庸 》乃述儒门内圣外王之道 ,《易 传 》亦极论“穷神知化 ,由通礼乐 ”内外一致之道 ,只是对此的阐发还远远不足 ,《易传 》与孔子之道的关 系还需要深入探讨。 《易 》本为卜筮之言 ,经孔子阐释而真正形成了儒学义理 ,使得《易传 》成为儒家哲学的根源 ,由此超 越上古卜筮术数而开出《易 》的新解释。刘大钧先生称为《易 》之古义与今义。 (第 142 - 150页 ) [ 2 ] 《易 》之古义 ,出于阴阳卜蓍等古代自然哲学思想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自然哲学理性气息浓厚 ,鬼神迷信 和宗教气息甚弱 ,然其弊如庄子评论惠施曰“弱于德 ,强于物 ,散於万物而不厌 ,逐万物而不反 ”(《庄子 ·天下 》) ,不免溺于象数自专而不见易道之本来面目。经孔子阐释的《易传 》思想 ,完全超越卜筮术数 和自然哲学思想 ,而特别发挥生命性德之极深研几精神 ,由此贯通宇宙大化 ,高扬自我生命精神而与宇 宙生命精神息息贯通 ,使得易道成为阐释儒家生命哲学的精微之论 ,故《易 》今义之核心思想是对孔子 之道的阐发。① 《系辞下 》云 :“穷神知化 ,德之盛也。”《易传 》内容与孔子之道密切相连 ,乃是仁德已尽 26 ① 帛书《要 》篇子赣 (贡 )问孔子 :“夫子亦信亓筮乎 ?”孔子讲他和卜筮者不同 :“我观亓德义耳 ”,“吾与史巫同涂 (途 )而殊归者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