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28 工程科学学报,第41卷,第3期 如表2所示. 畸变大,原子具有较高的能量,缺陷处原子的扩散激 活能比晶内小,使溶质原子更容易发生跃迁.原子 表2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位错密度 Table 2 Measurement results of dislocation density under different heat 通过位错进行扩散时速率远大于完整晶体内的扩散 treatment processes 速率,位错为元素扩散提供通道,使C、Cu原子向奥 位错密度/(10“m2) 氏体扩散的速度变快随保温时间的增加,在化学 工艺 视场1视场2视场3视场4视场5 平均 势梯度的驱动下,奥氏体晶粒内C及合金元素不断 1Q0.2450.2960.2780.2180.4120.290 均化.Cu元素在奥氏体相中进行自扩散和置换扩 DQ1.289 1.381 1.357 1.257 1.1461.286 散,通常原子以空位扩散的方式进行跃迁时,需要原 子迁移能和空位形成能,但是C原子扩散所需的 图3为IQ与DIQ工艺下热处理后的电子探针 激活能比C原子大,达到均化时所需时间更长.保 图像.由图可知,试样经双相区形变后,C、Cu元素 温相同时间,DIQ工艺处理后,试样中C、Cu元素富 在马氏体(原奥氏体)区富集程度更加明显.这是因 集浓度和Cu元素富集区域面积增加.因此,15%的 为试样经双相区变形后,室温组织中位错周围点阵 压缩形变量,对合金元素配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a 10m 10μm 104m 10 um 10m 10m 图3IQ与DIQ工艺热处理后的电子探针图像.(a、d)显微形貌:(b、c)C元素分布情况:(c、f)Cu元素分布 Fig.3 EPMA scanning images of experimental steels treated using IQ and DIQ:(a,d)microstructure:(b,e)C element distribution:(c,f)Cu ele- ment distribution 2.2两相区形变对IQ&PB工艺下显微组织的 变量,引入形变储能,形核驱动力增加;贝氏体转变 影响 的形核点增多,贝氏体转变量增加如.相变初期, 图4(a)、(c)分别为IQ&PB工艺与DIQ&PB工 随着溶质原子(如C原子)的扩散,过冷奥氏体中出 艺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照片,对比发现,15%的压缩形 现溶质贫化区和富集区.在贝氏体形核长大过程 变量使显微组织更加致密均匀,块状多边形铁素体 中,当母相奥氏体的溶质浓度与贝氏体/奥氏体界面 尺寸减小,形状不规则程度增加.图4(b)、(d)分别 接近时,溶质原子进一步扩散,贫化区出现,贝氏体 为IQ&PB工艺与DIQ&PB工艺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板条增厚☒ 局部放大图.经image J软件计算,形变后贝氏体所 图5为IQ&PB与DIQ&PB工艺处理后的X射 占面积约为总面积的48%,较未变形时增加14%, 线衍射图谱,由图可以看出DIQ&PB工艺处理后, 转变量增加明显.未发生形变时,贝氏体板条长度 (220),和(311),峰值明显提高.经计算IQ&PB工 最大可达17um,宽度为0.25~0.6m;压缩形变 艺与DIQ&PB工艺热处理后实验用钢中残余奥氏体 后,贝氏体板条变短、变粗,贝氏体板条长度最大约 体积分数,分别为7.8%和8.99%.利用式(1)和 7μm,宽度约为0.4~0.7μm.施加15%的压缩形 (2),计算变形和未变形试样中残余奥氏体中碳质工程科学学报,第 41 卷,第 3 期 如表 2 所示. 表 2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位错密度 Table 2 Measurement results of dislocation density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工艺 位错密度/ ( 1014 m - 2 ) 视场 1 视场 2 视场 3 视场 4 视场 5 平均 IQ 0. 245 0. 296 0. 278 0. 218 0. 412 0. 290 DIQ 1. 289 1. 381 1. 357 1. 257 1. 146 1. 286 图 3 为 IQ 与 DIQ 工艺下热处理后的电子探针 图像. 由图可知,试样经双相区形变后,C、Cu 元素 在马氏体( 原奥氏体) 区富集程度更加明显. 这是因 为试样经双相区变形后,室温组织中位错周围点阵 畸变大,原子具有较高的能量,缺陷处原子的扩散激 活能比晶内小,使溶质原子更容易发生跃迁. 原子 通过位错进行扩散时速率远大于完整晶体内的扩散 速率,位错为元素扩散提供通道,使 C、Cu 原子向奥 氏体扩散的速度变快. 随保温时间的增加,在化学 势梯度的驱动下,奥氏体晶粒内 C 及合金元素不断 均化. Cu 元素在奥氏体相中进行自扩散和置换扩 散,通常原子以空位扩散的方式进行跃迁时,需要原 子迁移能和空位形成能,但是 Cu 原子扩散所需的 激活能比 C 原子大,达到均化时所需时间更长. 保 温相同时间,DIQ 工艺处理后,试样中 C、Cu 元素富 集浓度和 Cu 元素富集区域面积增加. 因此,15% 的 压缩形变量,对合金元素配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图 3 IQ 与 DIQ 工艺热处理后的电子探针图像. ( a、d) 显微形貌; ( b、e) C 元素分布情况; ( c、f) Cu 元素分布 Fig. 3 EPMA scanning images of experimental steels treated using IQ and DIQ: ( a,d) microstructure; ( b,e) C element distribution; ( c,f) Cu ele￾ment distribution 2. 2 两相区 形 变 对 IQ&PB 工艺下显微组织的 影响 图 4( a) 、( c) 分别为 IQ&PB 工艺与 DIQ&PB 工 艺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照片,对比发现,15% 的压缩形 变量使显微组织更加致密均匀,块状多边形铁素体 尺寸减小,形状不规则程度增加. 图 4( b) 、( d) 分别 为 IQ&PB 工艺与 DIQ&PB 工艺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局部放大图. 经 image J 软件计算,形变后贝氏体所 占面积约为总面积的 48% ,较未变形时增加 14% , 转变量增加明显. 未发生形变时,贝氏体板条长度 最大可达 17 μm,宽度为 0. 25 ~ 0. 6 μm; 压缩形变 后,贝氏体板条变短、变粗,贝氏体板条长度最大约 7 μm,宽度约为 0. 4 ~ 0. 7 μm. 施加 15% 的压缩形 变量,引入形变储能,形核驱动力增加; 贝氏体转变 的形核点增多,贝氏体转变量增加[21]. 相变初期, 随着溶质原子( 如 C 原子) 的扩散,过冷奥氏体中出 现溶质贫化区和富集区. 在贝氏体形核长大过程 中,当母相奥氏体的溶质浓度与贝氏体/奥氏体界面 接近时,溶质原子进一步扩散,贫化区出现,贝氏体 板条增厚[22]. 图 5 为 IQ&PB 与 DIQ&PB 工艺处理后的 X 射 线衍射图谱,由图可以看出 DIQ&PB 工艺处理后, ( 220) γ和( 311) γ峰值明显提高. 经计算 IQ&PB 工 艺与 DIQ&PB 工艺热处理后实验用钢中残余奥氏体 体积分数,分别为 7. 8% 和 8. 99% . 利用式( 1) 和 ( 2) ,计算变形和未变形试样中残余奥氏体中碳质 · 823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