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宙、整个自然、整个人类,从来就是一个整体。造化育人,人乃自然之子,参天地之气,饮 日月之露,汇山水之灵,有何隔膜之有?不难理解当我们读到庄周化蝶、物我合一之事,是 从不会惊讶的,反而若是要将人从自然中硬生生地剥离开来,那才叫奇怪呢 自然的恩赐,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感性、太多的诗意、太多的美感。可以说,整个中国文 化它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融化在自然之中的诗。它就是美,就是彻彻底底的抒情,就是至 情至性的写意,就是一团自由奔放、充盈上下的生命气韵 与西方写实模形的艺术相比,中国的绘画抽象朦胧。我们并不刻意去把握表面形态的真 实,而更注重点化之间对生命运动的表达、对宇宙韵律的诠释。不惟形似,但求意态真趣 因为我们并不像西方的古希腊人那样感到现实的逼兀与紧迫,时间、大地、水源,一切都是 那样充裕,一切都是那样自由,我们没有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高悬头顶 在中国哲学当中,“人为”即“伪”,只有自然,才是永恒的最高境界!从中国画永恒的 山水主题,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美丽传说,再到随性随情、摹写性灵的行草书法,我们都不 难看出这个东方民族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崇拜。至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的自然早已不是那个独立于人之外 的无情客体,而真是充满了情韵爱恨的生命体,随人之情感波动而翩然荡漾。此中韵味,岂 “美”字而已?在这种物我两忘、物我相融的情境中,真是“不知是庄周为蝴蝶,抑或是 蝴蝶为庄周”了,人与自然,又有何距离? 与之相对比的是,在西方文明中,艺术只是感性层面的产物,而哲学才是理性的最高典 范,是研究事物的终极方法。西方人所追求的,是借助有限的艺术来表现那无限的理念,通 过美的阶梯,来最终达到那最高的永恒。在黑格尔眼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精神 价值观最抽象、最概括、最高的体现就在于寻找那唯一的美的根源与本质。他甚至彻底颠覆 了东方的自然美学。在他眼里,美学最重要的就是突现人的主体创造性。艺术和思想一样, 需要创造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看似用色块、线条、文字、音符拼凑起来的作品,最初却都 是从白纸上诞生的。就像朱光潜先生所打的那个比方:美是什么?美便是一个小孩向湖中投 下一块石子产生层层涟漪时获得的那份惊奇与美感。而由此黑格尔得出的是:自然不美,因 为自然美并不是人类创造的。其实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只要看看黑格尔的《大逻辑》与《小 逻辑》,看看其中苦心经营的论证、那令人费解的推理、那完全脱离自然,一步步从“无 直推理到“有”的浩大的思想工程,就不难理解这位老先生为了满足自身灵魂饥渴而不断 创造、不断颠覆的精神了。这种完全独立于自然、不依附于自然的态度,可以说是与中国的 古典亲近自然的传统截然相反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知识更多的是靠心灵去感悟的,而西方人的知识则是必须 用逻辑思维清晰地表达出来的。中国的美学是感性的,而西方的美学则更意在建立一种知识 体系。如果说美在中国,而美学在西方,也不无道理 三、难以逾越的距离 中国与西方之间,有着太多的差异。对世界、对人生、对自然,乃至对人生信仰的追求, 两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阐释。孰优孰劣?孰对孰错?我想,不必急于做出评判,先让我们从 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一下西方这个彼岸的邻邦 首先,西方是一个极其崇尚理性的国度。他们对于真理的追寻与探索,可以说是极其令 人敬佩的。对他们而言,对真理的追寻是他们永恒的信条,是他们一生乃至数代人为之奋斗 的目标。“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美的本质?什么是永恒?永恒可能达到吗?……”对他们而 言,就是要把这所有的终极问题搞清楚,甚至不惜为之耗费整个青春乃至人生。每个学科,4 宙、整个自然、整个人类,从来就是一个整体。造化育人,人乃自然之子,参天地之气,饮 日月之露,汇山水之灵,有何隔膜之有?不难理解当我们读到庄周化蝶、物我合一之事,是 从不会惊讶的,反而若是要将人从自然中硬生生地剥离开来,那才叫奇怪呢! 自然的恩赐,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感性、太多的诗意、太多的美感。可以说,整个中国文 化它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融化在自然之中的诗。它就是美,就是彻彻底底的抒情,就是至 情至性的写意,就是一团自由奔放、充盈上下的生命气韵。 与西方写实模形的艺术相比,中国的绘画抽象朦胧。我们并不刻意去把握表面形态的真 实,而更注重点化之间对生命运动的表达、对宇宙韵律的诠释。不惟形似,但求意态真趣。 因为我们并不像西方的古希腊人那样感到现实的逼兀与紧迫,时间、大地、水源,一切都是 那样充裕,一切都是那样自由,我们没有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高悬头顶。 在中国哲学当中,“人为”即“伪”,只有自然,才是永恒的最高境界!从中国画永恒的 山水主题,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美丽传说,再到随性随情、摹写性灵的行草书法,我们都不 难看出这个东方民族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崇拜。至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的自然早已不是那个独立于人之外 的无情客体,而真是充满了情韵爱恨的生命体,随人之情感波动而翩然荡漾。此中韵味,岂 一“美”字而已?在这种物我两忘、物我相融的情境中,真是“不知是庄周为蝴蝶,抑或是 蝴蝶为庄周”了,人与自然,又有何距离? 与之相对比的是,在西方文明中,艺术只是感性层面的产物,而哲学才是理性的最高典 范,是研究事物的终极方法。西方人所追求的,是借助有限的艺术来表现那无限的理念,通 过美的阶梯,来最终达到那最高的永恒。在黑格尔眼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精神 价值观最抽象、最概括、最高的体现就在于寻找那唯一的美的根源与本质。他甚至彻底颠覆 了东方的自然美学。在他眼里,美学最重要的就是突现人的主体创造性。艺术和思想一样, 需要创造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看似用色块、线条、文字、音符拼凑起来的作品,最初却都 是从白纸上诞生的。就像朱光潜先生所打的那个比方:美是什么?美便是一个小孩向湖中投 下一块石子产生层层涟漪时获得的那份惊奇与美感。而由此黑格尔得出的是:自然不美,因 为自然美并不是人类创造的。其实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只要看看黑格尔的《大逻辑》与《小 逻辑》,看看其中苦心经营的论证、那令人费解的推理、那完全脱离自然,一步步从“无” 一直推理到“有”的浩大的思想工程,就不难理解这位老先生为了满足自身灵魂饥渴而不断 创造、不断颠覆的精神了。这种完全独立于自然、不依附于自然的态度,可以说是与中国的 古典亲近自然的传统截然相反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知识更多的是靠心灵去感悟的,而西方人的知识则是必须 用逻辑思维清晰地表达出来的。中国的美学是感性的,而西方的美学则更意在建立一种知识 体系。如果说美在中国,而美学在西方,也不无道理。 三、难以逾越的距离 中国与西方之间,有着太多的差异。对世界、对人生、对自然,乃至对人生信仰的追求, 两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阐释。孰优孰劣?孰对孰错?我想,不必急于做出评判,先让我们从 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一下西方这个彼岸的邻邦。 首先,西方是一个极其崇尚理性的国度。他们对于真理的追寻与探索,可以说是极其令 人敬佩的。对他们而言,对真理的追寻是他们永恒的信条,是他们一生乃至数代人为之奋斗 的目标。“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美的本质?什么是永恒?永恒可能达到吗?„„”对他们而 言,就是要把这所有的终极问题搞清楚,甚至不惜为之耗费整个青春乃至人生。每个学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