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3、蜡烛 西蒙诺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识记并运用“拂晓、瓦砾、鞠躬、颤巍巍……” 等词 2、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3、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4、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情感与德育:5、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4 教学难点: 目标3、4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寻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但一谈到“蜡烛”,你想- 到些什么呢?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 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 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 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 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 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预习检测 完成《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0的1-6题 三、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 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 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 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 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 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其中作品《我城一少年》《俄 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 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四、相关知识介绍: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 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教学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11 3、蜡烛 西蒙诺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识记并运用“拂晓、瓦砾、鞠躬、颤巍巍……” 等词; 2、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3、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4、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情感与德育:5、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 2、3、4 教学难点: 目标 3、4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但一谈到“蜡烛”,你想 到些什么呢?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 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 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 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 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 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预习检测: 完成《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0 的 1-6 题。 三、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1934 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 文学院。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 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 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 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 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 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其中作品《我城一少年》《俄 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 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四、相关知识介绍: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 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教学札记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