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新闻两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则新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 2、识记并运用“锐不可当、业已……”等词 3、体会新闻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个总分 过程与方法:4、初步了解并运用本课题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中筛选要点 情感与德育:6、引导学生感悟正义之师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培养 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5 教学方法 1、用查阅的方法学习新闻知识; 2、用朗读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要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 读、抄《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2“字词梳理”。 2、作者及写作背景 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查阅 3、相关知识了解 阅读教材P8“研讨与练习”二,并对照本文进行划分。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以上内容在8月31日晚自习时告知学生) 、导入 在今年暑假同学们最观注的是什么?(北京奥运会) 我们想知道我国当时得了多少枚金牌时,就会看什么频道?(新闻 频道)因为新闻频道报道着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 成就,当然金牌榜更是这些天的重大事件。今天,我们来学两则半个 世纪以前的新闻,虽然时过境迁,但仍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打开 三、检查预习 昨天叫同学们预习了,请同学们完成: 1、字词过关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1 1、新闻两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则新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 2、识记并运用“锐不可当、业已……”等词; 3、体会新闻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个总分。 过程与方法:4、初步了解并运用本课题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中筛选要点。 情感与德育:6、引导学生感悟正义之师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培养 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目标 3 教学难点: 目标 4、5 教学方法: 1、用查阅的方法学习新闻知识; 2、用朗读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要点。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 读、抄《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2“字词梳理”。 2、作者及写作背景 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查阅。 3、相关知识了解 阅读教材 P8“研讨与练习”二,并对照本文进行划分。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以上内容在 8 月 31 日晚自习时告知学生) 二、导入: 在今年暑假同学们最观注的是什么?(北京奥运会) 我们想知道我国当时得了多少枚金牌时,就会看什么频道?(新闻 频道)因为新闻频道报道着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 成就,当然金牌榜更是这些天的重大事件。今天,我们来学两则半个 世纪以前的新闻,虽然时过境迁,但仍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打开 书—— 三、检查预习: 昨天叫同学们预习了,请同学们完成: 1、字词过关: 教学札记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1-3题。 教学札记 2、相关知识: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4-5题。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 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 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背景介绍: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图解课文 1、按新闻结构图解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不属结构)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结束) 背景:“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含在主体内) 结语 2、按新闻要素图解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经,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与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 结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 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 么西路军21日17时—22日22时352/3 东路军 南京一江的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在教材P3的地图上标出各路军渡江地段 六、亮点欣赏: 1、再读课文,说亮点。 2、引导分析亮点: 总述: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1-3 题。 2、相关知识: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4-5 题。 四、解题: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 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 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背景介绍: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图解课文: 1、按新闻结构图解: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电头不属结构)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二十日夜起,……”(结束) 背景: “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含在主体内) 结语: 无。 2、按新闻要素图解: 时间: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 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 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 日夜──21 日夜 30 万 30 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 日 17 时──22 日 22 时 35 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 日 17 时──22 日 22 时 35 万 大部 在教材 P3 的地图上标出各路军渡江地段。 六、亮点欣赏: 1、再读课文,说亮点。 2、引导分析亮点: 总述: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 教学札记 事 件 经 过 与 结 果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 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 相得益彰 分析: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 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 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 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 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 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 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 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 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 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己经占领” 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 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 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 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七、疑点解殘 1、学生自提疑问。 2、引导解惑: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 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 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 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 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 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 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 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 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 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 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 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八、本堂小结 回顾内容了解阅读方法 教学札记 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3 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 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 相得益彰。 分析: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 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 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 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 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 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 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 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 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 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 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 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 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七、疑点解惑: 1、学生自提疑问。 2、引导解惑: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 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 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 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 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 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 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 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 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 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 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 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八、本堂小结: 回顾内容了解阅读方法。 教学札记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札记 教学要点 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完成课后练习题及资料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 1、抽生回答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2、复述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回顾学习第一则新闻的阅读方法 4、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按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则新闻。 、学习第二则新闻 1、初读课文,说新闻大意 2、了解新闻写作背景: 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亦帮助。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3、图解课文: (1)按新闻结构图解: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对比上则电头) 导语:“……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多数生于南阳一带。” 主体:“在过去一年 ”(结束) 结 (2)按新闻要素图解: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 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 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 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 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 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 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 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 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 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完成课后练习题及资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抽生回答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2、复述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回顾学习第一则新闻的阅读方法。 4、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按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则新闻。 二、学习第二则新闻: 1、初读课文,说新闻大意。 2、了解新闻写作背景: 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亦帮助。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3、图解课文: (1)按新闻结构图解: 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 新华社郑州 1948 年 11 月 5 日电(对比上则电头) 导语: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多数生于南阳一带。” 主体: “在过去一年中,……”(结束) 结语: 无。 (2)按新闻要素图解: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 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 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 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 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 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 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 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 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 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 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 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疑点与亮点: (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 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2)这一则新闻报道的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为什么要交 代南阳的历史背景?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南阳重要的历史战略地位,突出了解放南阳 的重要军事意义。另一方面,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烘托了主题。 三、处理练习 1、作业本作业 教材P8“研讨与练习 2、资料作业: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6-17题 3、课外探讨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4:18-20题 四、本文小结 学生畅谈读后收获 1、思想上受到什么教育或启发?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 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 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 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 来之不易 2、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夯实基础——文本学习”的学习模式回顾 教学札记 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5 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 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 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疑点与亮点: (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 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2)这一则新闻报道的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为什么要交 代南阳的历史背景?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南阳重要的历史战略地位,突出了解放南阳 的重要军事意义。另一方面,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烘托了主题。 三、处理练习: 1、作业本作业: 教材 P8“研讨与练习”二 2、资料作业: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6-17 题。 3、课外探讨: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4:18-20 题。 四、本文小结: 学生畅谈读后收获。 1、思想上受到什么教育或启发?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 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 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 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 来之不易。 2、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夯实基础——文本学习”的学习模式回顾。 教学札记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2、芦花荡 教学札记 孙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识记并运用“寒噤、仄歪、张皇失措……”等讠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学习欲扬先 抑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进一步了解并运用本课题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5、紧扣小说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 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德育:6、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 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 教学难点: 目标4、5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让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 洁地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讨论点拨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讨论,探究 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思维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并从结构上图解课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按常规要求进行预习 1、读、抄《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5-6“字词梳理”。 2、通过查阅了解作者及作品特点 3、读一遍课文。 、导入 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还看过《小兵张嘎》,从中我 们都能体会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敌人的仇恨。今天我们学的《芦 花荡》也是讲述的一个老头子在水上与敌人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能耐( neng nai)悠(you)闲寒噤(jin) 阴惨(can)仄歪( ze wai)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央告:表示弱者带哀怜色彩地向对方请求。(造句) 央求:表示带郑重、诚恳色彩地向对方请求。(造句)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2、芦花荡 孙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识记并运用“寒噤、仄歪、张皇失措……”等词;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学习欲扬先 抑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进一步了解并运用本课题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5、紧扣小说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 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德育:6、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 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 3 教学难点: 目标 4、5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让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 洁地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讨论点拨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讨论,探究 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思维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并从结构上图解课文。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按常规要求进行预习: 1、读、抄《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5-6“字词梳理”。 2、通过查阅了解作者及作品特点。 3、读一遍课文。 二、导入: 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还看过《小兵张嘎》,从中我 们都能体会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敌人的仇恨。今天我们学的《芦 花荡》也是讲述的一个老头子在水上与敌人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能耐(néng nài) 悠(yōu)闲 寒噤(jìn) 阴惨(cǎn) 仄歪(zè wāi)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央告:表示弱者带哀怜色彩地向对方请求。(造句) 央求:表示带郑重、诚恳色彩地向对方请求。(造句)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完成在作业本上) 四、作者简介及作品特点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与 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 铁笔”。代表作有《荷花淀》、《芦花荡》、《风云初记》、《白洋 淀纪事》等。对青年作家的影响形成“白洋淀派 作品特点: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 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 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五、速读课文,图解课文 我们在预习时读过了一遍课文,但那是泛泛而读,只是知道了这是 篇小说,而现在我们要进一步阅读本文,读小说,应该从哪几方面- 来阅读呢? 1、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讨论完成图解。 3、抽一组的图解进行引导 环境 宁静优美,诗情画意 开端:护送女孩 芦花荡情节:发展:女孩受伤 高潮结局:为女孩复仇一—富有传奇色彩 人物 老头子自尊自信,机智勇敢 六、复述课文」 1、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 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七、本堂小结 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 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 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 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 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7 (完成在作业本上) 四、作者简介及作品特点: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与 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 铁笔”。代表作有《荷花淀》、《芦花荡》、《风云初记》、《白洋 淀纪事》等。对青年作家的影响形成“白洋淀派”。 作品特点: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 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 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五、速读课文,图解课文: 我们在预习时读过了一遍课文,但那是泛泛而读,只是知道了这是 一篇小说,而现在我们要进一步阅读本文,读小说,应该从哪几方面 来阅读呢? 1、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讨论完成图解。 3、抽一组的图解进行引导: 环境: 宁静优美,诗情画意 开端:护送女孩 芦花荡 情节: 发展:女孩受伤 高潮结局:为女孩复仇——富有传奇色彩 人物: 老头子自尊自信,机智勇敢 六、复述课文: 1、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 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七、本堂小结: 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 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 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 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 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教学札记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札记 教学要点 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本文 教学步骤 入 上一节课我们从故事情节方面分析了本文的结构,初步认识了老头 子这一人物形象。本节课我们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本文。 、亮点欣赏 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 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 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 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 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2、体味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 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 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 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 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 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⑤“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 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 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 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 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 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练习处理,随带完成练习三 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 析 主人公: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例举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手里拿着 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从故事情节方面分析了本文的结构,初步认识了老头 子这一人物形象。本节课我们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本文。 二、亮点欣赏: (一) 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 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 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 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 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2、体味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 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 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 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 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 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⑤“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 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 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 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 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 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练习处理,随带完成练习三。 (二) 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 析 主人公: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例举: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手里拿着 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 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 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 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 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怎么张嘴说 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叫鬼子头破血流 三、疑点解惑 1、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 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 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 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 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 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 此生发。(随带完成练习一、2)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 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 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 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 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 有传奇色彩 四、练习处理(精段阅读)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 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 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 什么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 得妙,为什么?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 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二)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 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 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 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 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9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 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 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 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 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怎么张嘴说 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叫鬼子头破血流。 三、疑点解惑: 1、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 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 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 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 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 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 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 此生发。(随带完成练习一、2)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 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 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 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 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 有传奇色彩。 四、练习处理(精段阅读): (一)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 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 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 什么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 得妙,为什么?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 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二)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 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 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 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 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教学札记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教学札记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 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 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 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 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晩,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 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7.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9.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10.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 11.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 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概括选文的内容 13.加〖〗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答案: 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 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3.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5.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 愚蠢 6、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 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7.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8.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等。 9.充满自信的性格。 10.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1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 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 人高兴的事”。“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 12.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 13.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 五、裸课文小结 学完本文,你怎样认识老头子呢? 过(护送小女孩时失误) 过于自信自尊 欲扬先抑 功(平时供给、复仇)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 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 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 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 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 .....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 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7.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9.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10.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 括。 11.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 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概括选文的内容 13.加〖 〗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答案: 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 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3.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5.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 愚蠢。 6、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 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7.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8.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等。 9.充满自信的性格。 10.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1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 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 人高兴的事”。“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 12.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 13.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 五、课文小结: 学完本文,你怎样认识老头子呢? 过(护送小女孩时失误) 过于自信自尊 欲扬先抑 功(平时供给、复仇)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