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班级 姓名 三峡郦道元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 无阙 )处。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 )夜分( ),不见曦( 月 至于( )夏水襄( )陵,沿( )溯 )阻绝 )。或( )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其(白帝到江陵)间 千二百里,虽( )乘奔( )御风,不以( 疾( )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 )绿潭( ),回清( 倒影。绝巘(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 )荣( 峻 )茂( 良 )多趣味 每至晴初( )霜旦( ),林寒( )涧 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 凄异,空谷传响( ),哀( )转( )久绝( 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 初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班级 姓名 三峡 郦道元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 )无阙 ( )处。重岩叠嶂(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隐天蔽日。自 ( )非亭午( )夜分( ),不见曦( ) 月。 至于( )夏水襄( )陵,沿( )溯 ( )阻绝( )。或( )王命急宣 ( ),有时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其(白帝到江陵)间 千二百里,虽( )乘奔( )御风,不以( ) 疾( )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 )绿潭( ),回清( ) 倒影。绝巘(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 其间。清( )荣( )峻( )茂( ),良 ( )多趣味。 每至晴初( )霜旦( ),林寒( )涧 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 ) 凄异,空谷传响( ),哀( )转( )久绝( )。 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髙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 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 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 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 “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 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 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词。 (1)略无阙处( )(2)属引凄异( (3)二人对酌( )(4)越钱塘,绝长江( 2、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虽不能察,必以情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翻译。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是 1、(1)通“缺”,中断(2)延长(3)饮酒(4)横渡 3、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 (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 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 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 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 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 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
2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 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 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 “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 “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 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 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词。 (1)略无阙.处( ) (2)属引.凄异( ) (3)二人对酌.( ) (4)越钱塘,绝.长江( ) 2、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4、翻译。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是 。 1、(1)通“缺”,中断 (2)延长 (3)饮酒 (4)横渡 2、 C 3、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 (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 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 "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 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 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 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
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 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 )美,古来共谈。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 )。青 )林翠 )竹,四时( 俱( )备 )。晓( )雾将歇( ,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 )者( 二、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顾章书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昑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 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 徒语哉! 注释:①薜(bi)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俱釜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基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1、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髙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
3 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 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 )美,古来共谈。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 )。青( )林翠( )竹,四时( ) 俱( )备( )。晓( )雾将歇( ),猿鸟乱( ) 鸣;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实( ) 是欲界之仙都( )。自( )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 ( )其奇( )者( )。 二、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顾章书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 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 徒语哉!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1、A(A 完备 B 它;其中 C 辞官;道歉 D 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
3、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 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也可 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超然台记苏轼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 不从撷②园疏③,取池鱼,酿秫酒④,瀹⑤脫粟⑥而食之曰:乐哉游乐!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 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①葺(q):修整②撷(xi白):采摘③疏:通“蔬”④秫(shu) 酒:用粘高粱酿的酒⑤瀹(yue):这里是煮的意思⑥脫粟:糙米 1、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2、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雨雪之朝B.瀹脫粟而食之C.辍耕之垄上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
4 3、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 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也可。 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 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 )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 )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 )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 二、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超然台记 苏轼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 不从撷②园疏③,取池鱼,酿秫酒④,瀹⑤脫粟⑥而食之曰:乐哉游乐!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 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①葺(qì):修整 ②撷(xié):采摘③疏:通“蔬”④秫(shú) 酒:用粘高粱酿的酒 ⑤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⑥脫粟:糙米 1、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2、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雨雪之朝 B.瀹脫粟而食之 C.辍耕之垄上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 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
乙文 6.因城以为台者/旧矣7.D8.略9.甲文:欣赏美景的愉悦、闲适之 情和被贬之后的抑郁悲凉之情乙文:超然物外的豁达之情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 )日更定( )矣,余拏( 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 湖中焉得( )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 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 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hang dang),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 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 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 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 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 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 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对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B.而江山不可复迟矣认识 C.攀栖鹘之危巢危险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不拘束,任意行动 2、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3、翻译
5 乙文 6.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7.D 8.略 9. 甲文:欣赏美景的愉悦、闲适之 情和被贬之后的抑郁悲凉之情 乙文:超然物外的豁达之情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住西湖。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 )。是( )日更定( )矣,余拏( )一小 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 (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 “湖中焉得( )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 饮三大白( )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 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 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 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 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 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 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 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 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农历每月十五 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认识 C.攀栖鹘之危巢 危险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不拘束,任意行动 2、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3、翻译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路 ②顾安所得酒乎? 4、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 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 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 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 芥 两 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 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 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 的某个清晨(也有一说,是在傍晩八点多钟),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 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1、C(危:高处) 2、B(名词作动词用,游泳之意;A名词作状语“用箕畚”C形容词移动用法 “以……为耻”D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3、①不要说公子您痴,还有和公子您一样痴的人呢! ②不过(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4、C(《后赤壁赋》反映了诗人较为浓重的对人世不可琢磨的虚无色彩。) 参考译文: (乙)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 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 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髙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 相互应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 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晩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 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只是)到哪里去 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为了应 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 陡峭的江岸髙峻直耸;山峦很髙,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 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 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 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 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 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 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
6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路 ②顾安所得酒乎? 4、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 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 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 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 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 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 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 的某个清晨(也有一说,是在傍晚八点多钟),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 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1、C(危:高处) 2、B(名词作动词用,游泳之意;A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C 形容词移动用法 “以……为耻”D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3、①不要说公子您痴,还有和公子您一样痴的人呢! ②不过(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4、C(《后赤壁赋》反映了诗人较为浓重的对人世不可琢磨的虚无色彩。) 参考译文: (乙)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 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 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 相互应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 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 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只是)到哪里去 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为了应 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 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 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 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 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 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 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 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
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 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 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 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 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7 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 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 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 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 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