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有什么关系了 异字同词现象如: ①甲、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乙、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甲、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乙、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记王忠肃公翱事》) 丙、遂开门纳众。(《赤壁之战》) ③甲、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④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 以上三例,①甲的“暮”与①乙的“莫”是同一个词。“莫”的字形是日在丛草之状,《说文》: 莫,日且冥也。”就是“日暮”的本字,后来“莫”字用作了否定词,而标志时间的字都加了 日”字,就把这个本来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个“日”变成“暮”,所以“莫”与“暮”虽 写两形,却记录同词。②甲的“被”与②乙的“披”②乙的“丙”与②丙的“纳”、③甲的“故 和③乙的两个“固”也都反映异字同词。“被”与“披”都当“穿”讲,二字古代同音。“内” “纳”都是“使……进去”的意思,二字古代通用,至于作为副词当“本来”讲的“固”,更是 常常写成“故”字来代替。 同词民字和异词同字现象形成的原因很多,下面还要一一讲到。但是,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 即使作为单音节的词,单位虽然是一字一词,实质却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把字的关系简化, 就会发生望形生义的毛病,把文言文的词义理解错误。面对文言文中字与词这种矛盾的状况, 在解读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留心,采用各种办法,将字词关系统一起来,才能因字而 从了解意义的角度说,我们需要认识的是词,因为义是词所固有的,字义是由词那里承受来 的。但是词义不可能没有词形来表现。古代汉语的词,口头形式是音,书面形式是字形,而汉 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在造字初期是据义而构形的。所以,从原始字形可以直接了解 义。这样,汉字对认识词的作用、特别是认识词义的作用就相当重要了。 二、古代汉语词的外部结构特点 首先,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特别是先秦的文言文,很少有双音词,即使常常两个字 连起来用的词,也完全可以分开来解释。例如: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战国策·齐策》) ④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東而出。(《冯婉贞》)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认魏晋。(《桃花源记》) 以上几段话,各个时代的文言文都有,将各句中的词析出,绝大部分是单音词,其中有一些 连用的字很像双音词,如①中的“所以”、“出入”“非常”,②中的“形容”,③中的“其实”, ④中的“结束”,⑤中的“无论”。但它们都不是双音词,必须按单音词分开来解释,意义也和 现代汉语双音词很不一样。“所以”不是因果复句的连词,而是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的 词组,“所”代原因。“出入”是“出去和进来”的意思。“非常”也不是程度副词,“非”是否 定副,“常”是形容词,当“寻常”讲,“非常”就是“不寻常的状况”。“形容”是两个音词组 成的词组,“形”是“身形”,“容”是“面容”。“其实”的“其”是指示代词作“实”的定语, “实”是果实。“其实”不是语气副词。“结束”是两个动词联合,“结”与“束”都穿衣服的动 作。“无论”的意思是“不用说”,“无”是否定副词,作动词“论”的状语。所以,对古代汉语 的词,不要轻易按双音词来解释。7 有什么关系了。 异字同词现象如: ① 甲、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乙、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 甲、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乙、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记王忠肃公翱事》) 丙、遂开门纳众。(《赤壁之战》) ③ 甲、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④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 以上三例,①甲的“暮”与①乙的“莫”是同一个词。“莫”的字形是日在丛草之状,《说文》: “莫,日且冥也。”就是“日暮”的本字,后来“莫”字用作了否定词,而标志时间的字都加了 “日”字,就把这个本来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个“日”变成“暮”,所以“莫”与“暮”虽 写两形,却记录同词。②甲的“被”与②乙的“披”、②乙的“丙”与②丙的“纳”、③甲的“故” 和③乙的两个“固”也都反映异字同词。“被”与“披”都当“穿”讲,二字古代同音。“内”、 “纳”都是“使……进去”的意思,二字古代通用,至于作为副词当“本来”讲的“固”,更是 常常写成“故”字来代替。 同词民字和异词同字现象形成的原因很多,下面还要一一讲到。但是,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 即使作为单音节的词,单位虽然是一字一词,实质却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把字的关系简化, 就会发生望形生义的毛病,把文言文的词义理解错误。面对文言文中字与词这种矛盾的状况, 在解读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留心,采用各种办法,将字词关系统一起来,才能因字而 识词。 从了解意义的角度说,我们需要认识的是词,因为义是词所固有的,字义是由词那里承受来 的。但是词义不可能没有词形来表现。古代汉语的词,口头形式是音,书面形式是字形,而汉 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在造字初期是据义而构形的。所以,从原始字形可以直接了解 义。这样,汉字对认识词的作用、特别是认识词义的作用就相当重要了。 二、 古代汉语词的外部结构特点 首先,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特别是先秦的文言文,很少有双音词,即使常常两个字 连起来用的词,也完全可以分开来解释。例如: 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 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③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战国策·齐策》) ④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认魏晋。(《桃花源记》) 以上几段话,各个时代的文言文都有,将各句中的词析出,绝大部分是单音词,其中有一些 连用的字很像双音词,如①中的“所以”、“出入”、“非常”,②中的“形容”,③中的“其实”, ④中的“结束”,⑤中的“无论”。但它们都不是双音词,必须按单音词分开来解释,意义也和 现代汉语双音词很不一样。“所以”不是因果复句的连词,而是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的 词组,“所”代原因。“出入”是“出去和进来”的意思。“非常”也不是程度副词,“非”是否 定副,“常”是形容词,当“寻常”讲,“非常”就是“不寻常的状况”。“形容”是两个音词组 成的词组,“形”是“身形”,“容”是“面容”。“其实”的“其”是指示代词作“实”的定语, “实”是果实。“其实”不是语气副词。“结束”是两个动词联合,“结”与“束”都穿衣服的动 作。“无论”的意思是“不用说”,“无”是否定副词,作动词“论”的状语。所以,对古代汉语 的词,不要轻易按双音词来解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