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法效力的决定①。同时,苏联政府还通知赖伊,莫斯科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27日的决议②。 斯大林当然知道苏联代表不在安理会的后果,米高扬回忆说,他曾建议斯大林让马立克回到安理 会,斯大林回答说:“依我看,苏联代表不必参加安理会的会议。”③对于斯大林如此不露声色的平静反 应,可以看作是胸有成竹,但也可以看作是不知所措。问题在于,莫斯科此时只能采取置身事外的立 场,因为如果苏联代表返回安理会,必将陷入两难选择的困境一不使用否决权(或弃权)就意味着对 北朝鲜乃至社会主义阵营的背叛,使用否决权则等于承认在平壤的背后站着莫斯科,从而导致与美国 和世界舆论的直接对立,而这都是斯大林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苏联才会对返回安理会的“邀请”(赖 伊)和“期待”(哥特瓦尔德)采取沉默、回避的态度④。两个月后苏联之所以返回安理会,只是现实让莫 斯科意识到,苏联的缺席并没有对联合国成员国执行安理会决议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使自己因置身联 合国之外而无法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无论怎样理解,苏联代表没有回到安理会这件事并不能证明斯 大林在战争爆发前就希望美国参战并预见中国参战,尽管几个月后他确实是这样设计的⑤。实际上,在 8月27日的电报中,斯大林表述的不是他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想法,而是对美国己经出兵干涉这一既 成事实的反应和思考。把事后的结果解释为事前的动机,在逻辑上也许可以成立,但却违背了基本史 实。这个案例告诉人们,对档案文献也不可全信。如果研究者不加分析地完全相信档案作者或当事人 的说法,那么就会掉入他们有意无意设置的陷阱。 斯大林真的要推动亚洲革命吗? 关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观点。有不少学者认为,斯大林所说的“国际形势已 经发生变化”,就是指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变得有利于社会主义一边了。其表现有:苏联试制原子弹成 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苏同盟建立,中国加入社 会主义阵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了胜利,这不仅激励了金日成, 也刺激了斯大林,于是,苏共开始认可和支持中国革命,甚至宣传和推广中国革命的经验。其表现有: 赞同刘少奇在世界工联亚澳工会会议的演说,甚至在《真理报》上予以发表;批判日本共产党“和平夺 权”的路线,鼓动他们与美国占领当局开展公开斗争;发表文章突出中共的夺权经验,鼓励印度等国共 产党走中国的道路。有些研究者由此断定,斯大林改变了冷战爆发以来谨慎、保守和防御的政策,开始 鼓励和推动亚洲各国革命,并向帝国主义阵营发动进攻。朝鲜战争就是一个开端⑥。 这种说法看起来顺理成章,既符合逻辑,又有史实证据。但是仔细推敲,感觉漏洞还是比较多。最 重要的问题是,苏联的冷战战略是不是真的要发动世界革命,与帝国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到1950 年初,斯大林是不是真心实意赞同中国的革命道路,是不是真心实意宣传和推广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 经验? 这关系到对苏联冷战战略和策略的整体看法。笔者认为,斯大林最初执行的方针是“外线防御、内 ①ABP0,中.07,on.2,n.51,4.362,n.28:中.07,on.23,m.24,1.318,m.12-13,Ce8 OCMbRHO8arH.(no0ped.)CoBeTcKo- aMepHkanckne OTHomer4,1949一1952,1 OKYMeHTE,MockBa:M中1,2006,c.216一218.在6月30日的《消息报》上刊登了声明全文。 2 BHemHaa nomrrnka CoBerckoro Coo3a,c.190. 3 Goncharov,Lewis and Xue,Uncertain Partner,p.161. ④斯大林是极其谨慎小心的。苏联援助的军舰于战争爆发前5天到达朝鲜时,金日成要求再提供10名苏联驾驶员,斯大林当即 予以拒绝。见Bomk02 oHoe.Cneryer m3Toro6 OATLCA?∥OroHeK,1993,26,c.29。进攻开始时,斯大林下令召回在朝鲜人民军前线 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赫鲁晓夫询问其中的原委,斯大林回答说“我们不想留下证据被人家指控我们参与了这件事。”参见Km Chullbaum (ed.),The Truth About the Korean War:Testimony 40 Years Later,Seoul:Eulyoo Publishing Co.,Lrd.,1991.pp.25-26:Strobe Talbott (tran.and ed.)Khrushcher Remembers,London:Andre Doutsch Lid,1971,p.370 ⑤关于斯大林这种行为的其他解释,参见Goncharov,Lewis and Xue,Uncertain Partner,pp.l61一l62。 ⑥详见Io4mape8A.H.M3 HCTOPHH coBeTCKo-opeRcKHx OTHoIeHHA B1920一1950-e rOAbl∥HoBaa H HoBe皿HCTOPH,1999, No5,c.156:Opo8 A.C.,Taepuloe B.A.TafbI KopencKoR BoRLI,MocKBa:Beve,2003,c.48-49:Ipozo8o3 M.HeoopaneHHbe BoRL CCCP,MnHcK:XapBecT,2004,c.17-23:JledoecKua A.M.Cra/H,Mao IaomyH n Kopenckas BoRHa,c.82-94:CaMoxuH A.B.BoeHHo- nOTecKHe maHL M.B.Cramna,c.pp.103一105:杨奎松《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一读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 争)》,《二十一世纪》2004年2月号,第81期,第136一141页。 40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法效力的决定①。同时,苏联政府还通知赖伊,莫斯科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 27 日的决议②。 斯大林当然知道苏联代表不在安理会的后果,米高扬回忆说,他曾建议斯大林让马立克回到安理 会,斯大林回答说: “依我看,苏联代表不必参加安理会的会议。”③对于斯大林如此不露声色的平静反 应,可以看作是胸有成竹,但也可以看作是不知所措。问题在于,莫斯科此时只能采取置身事外的立 场,因为如果苏联代表返回安理会,必将陷入两难选择的困境———不使用否决权( 或弃权) 就意味着对 北朝鲜乃至社会主义阵营的背叛,使用否决权则等于承认在平壤的背后站着莫斯科,从而导致与美国 和世界舆论的直接对立,而这都是斯大林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苏联才会对返回安理会的“邀请”( 赖 伊) 和“期待”( 哥特瓦尔德) 采取沉默、回避的态度④。两个月后苏联之所以返回安理会,只是现实让莫 斯科意识到,苏联的缺席并没有对联合国成员国执行安理会决议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使自己因置身联 合国之外而无法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无论怎样理解,苏联代表没有回到安理会这件事并不能证明斯 大林在战争爆发前就希望美国参战并预见中国参战,尽管几个月后他确实是这样设计的⑤。实际上,在 8 月 27 日的电报中,斯大林表述的不是他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想法,而是对美国已经出兵干涉这一既 成事实的反应和思考。把事后的结果解释为事前的动机,在逻辑上也许可以成立,但却违背了基本史 实。这个案例告诉人们,对档案文献也不可全信。如果研究者不加分析地完全相信档案作者或当事人 的说法,那么就会掉入他们有意无意设置的陷阱。 斯大林真的要推动亚洲革命吗? 关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观点。有不少学者认为,斯大林所说的“国际形势已 经发生变化”,就是指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变得有利于社会主义一边了。其表现有: 苏联试制原子弹成 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苏同盟建立,中国加入社 会主义阵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了胜利,这不仅激励了金日成, 也刺激了斯大林,于是,苏共开始认可和支持中国革命,甚至宣传和推广中国革命的经验。其表现有: 赞同刘少奇在世界工联亚澳工会会议的演说,甚至在《真理报》上予以发表; 批判日本共产党“和平夺 权”的路线,鼓动他们与美国占领当局开展公开斗争; 发表文章突出中共的夺权经验,鼓励印度等国共 产党走中国的道路。有些研究者由此断定,斯大林改变了冷战爆发以来谨慎、保守和防御的政策,开始 鼓励和推动亚洲各国革命,并向帝国主义阵营发动进攻。朝鲜战争就是一个开端⑥。 这种说法看起来顺理成章,既符合逻辑,又有史实证据。但是仔细推敲,感觉漏洞还是比较多。最 重要的问题是,苏联的冷战战略是不是真的要发动世界革命,与帝国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 到 1950 年初,斯大林是不是真心实意赞同中国的革命道路,是不是真心实意宣传和推广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 经验? 这关系到对苏联冷战战略和策略的整体看法。笔者认为,斯大林最初执行的方针是“外线防御、内 40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АВПРФ,ф. 07,оп. 2,п. 51,д. 362,л. 28; ф. 07,оп. 23,п. 24,д. 318,л. 12—13,Севостьянова Г. Н. ( под ред. ) 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49—1952,Документы,Москва: МФД,2006,с. 216—218. 在 6 月 30 日的《消息报》上刊登了声明全文。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с. 190. Goncharov,Lewis and Xue,Uncertain Partner,p. 161. 斯大林是极其谨慎小心的。苏联援助的军舰于战争爆发前 5 天到达朝鲜时,金日成要求再提供 10 名苏联驾驶员,斯大林当即 予以拒绝。见 Волкогонов Д. Следует ли этого бояться? ∥ Огонёк,1993,№26,с. 29。进攻开始时,斯大林下令召回在朝鲜人民军前线 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赫鲁晓夫询问其中的原委,斯大林回答说: “我们不想留下证据被人家指控我们参与了这件事。”参见 Kim Chullbaum( ed. ) ,The Truth About the Korean War: Testimony 40 Years Later,Seoul: Eulyoo Publishing Co. ,Lrd. ,1991,pp. 25—26; Strobe Talbott ( tran. and ed. ) ,Khrushchev Remembers,London: Andre Doutsch Ltd,1971,p. 370。 关于斯大林这种行为的其他解释,参见 Goncharov,Lewis and Xue,Uncertain Partner,pp. 161—162。 详见 Почтарев А. Н. Из истории советско-коре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1920—1950-е годы∥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9, №5,c. 156; Орлов А. С. ,Гаврилов В. А. Тайны Корейской войны,Москва: Вече,2003,с. 48—49; Дроговоз И. Г. Необъявленные войны СССР,Минск: Харвест,2004,с. 17—23; 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Сталин,Мао Цзэдун и корейская война,с. 82—94; Самохин А. В. Военно-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планы И. В. Сталина,с. pp. 103—105; 杨奎松: 《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 ———读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 争〉》,《二十一世纪》2004 年 2 月号,第 81 期,第 136—141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