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832年10月,他在第二次留学欧洲后,乘“萨丽”号邮船回纽约。和莫尔斯 同一舱室的一位波士顿科学家查尔斯·杰克逊为了在漫长的航程中消磨时间,一 天傍晚,召来许多旅客来观看他搞的电学实验。杰克逊把买来的一块欧洲新发明 的电磁铁和电池一会接通,一会断开,一块铁片也就一会被磁铁吸住,一会又掉 下来。 在旁边仔细观看的莫尔斯问杰克逊:“线圈的导线增长,电流的速度会减慢 吗?”杰克逊回答说,不管导线多长,电是瞬间传送的。于是,一种想法在莫尔 斯脑海里形成:如果能够使眼睛看到在导线的什么地方有电存在,那就能够利用 电将消息瞬间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从那一天晚上起,他就关在船舱里,反复琢磨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构思。 他在写生簿上记下了数字,画了草图。 他的初步设想是:发报的一方和收报的一方用导线连结起来形成一条电路, 发报一方将电路接通和断开以传送信号,在收报一方显示出眼睛能看到的信号, 再记录下来。当船驶到纽约时,他的关于电报的基本构思基本成熟。 然而,莫尔斯对电的知识几乎一窍不通,连制作一个电池也不会。他向纽约 大学的化学教授伦纳德·盖尔坦诚求教,请他教授自己组装电池和制造电磁铁的 方法。正是由于盖尔的帮助,在1835年年底,莫尔斯很快就用废料制成了第一台 电报机。 发报机是把制成凸凹不平的字母板排列起来拼成文章,然后让字母板慢慢活 动触动开关断断续续发出信号:收报机的收报原理是,不连续的电流通过电磁铁, 牵动摆尖左右摆动的前端与铅笔连接,在移动的纸带上划出波状的线条,经译码 之后使还原成电文。这种方法和现在的电报机既相似又不完全一样。尽管如此, 它也能准确地工作。 但是,电磁铁和电池是很粗糙的,所以,导线哪怕延长2~3米,收报机就会 因电阻增大而失灵。如果通信距离不能进一步延长,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实际运用。 发明电报机到了这个阶段,化学家盖尔就无能为力了。于是,他给莫尔斯介 绍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瑟夫·亨利(1797~1878)。亨利和美国的法拉第几乎 同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 亨利把电磁铁改换成使用绝缘导线的强力电磁铁,用继电器把每个备有电池 的电路串联起来,把文字信号中继转发出去,电路不需要两条往返导线,一条可 用地线代替。 由于亨利的指导,莫尔斯虽然闯过了原理上的最大难关,但是机械本身还远 远不能实际应用。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改良,需要相应的发明天才和对机械的熟悉 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幸运的是出现了一个叫做艾尔弗雷德·贝尔的年轻人,他具 备这些条件。 贝尔是莫尔斯任教的纽约大学的毕业生,1837年年初访问母校时,偶然在莫 尔斯的房间观看了电报机实验,对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从在新泽西州开铁厂 的父亲那里借了二千美元并借了工厂的一间房屋做实验室,便孜孜不倦地对电报 机进行改良。 经过他的努力,莫尔斯的字母板式自动发报机改为手触的键,收报机由信号 波形线改为高性能的小型机,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电报机原型。 另一方面,莫尔斯在纽约研究了用点和划表现英文26个字母的方法。他去印 刷厂调查了铅字的使用频率。他的作法是对使用次数越多的字母配以越简单的符 号,编成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合理的莫尔斯代码。1832年10月,他在第二次留学欧洲后,乘“萨丽”号邮船回纽约。和莫尔斯 同一舱室的一位波士顿科学家查尔斯·杰克逊为了在漫长的航程中消磨时间,一 天傍晚,召来许多旅客来观看他搞的电学实验。杰克逊把买来的一块欧洲新发明 的电磁铁和电池一会接通,一会断开,一块铁片也就一会被磁铁吸住,一会又掉 下来。 在旁边仔细观看的莫尔斯问杰克逊:“线圈的导线增长,电流的速度会减慢 吗?”杰克逊回答说,不管导线多长,电是瞬间传送的。于是,一种想法在莫尔 斯脑海里形成:如果能够使眼睛看到在导线的什么地方有电存在,那就能够利用 电将消息瞬间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从那一天晚上起,他就关在船舱里,反复琢磨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构思。 他在写生簿上记下了数字,画了草图。 他的初步设想是:发报的一方和收报的一方用导线连结起来形成一条电路, 发报一方将电路接通和断开以传送信号,在收报一方显示出眼睛能看到的信号, 再记录下来。当船驶到纽约时,他的关于电报的基本构思基本成熟。 然而,莫尔斯对电的知识几乎一窍不通,连制作一个电池也不会。他向纽约 大学的化学教授伦纳德·盖尔坦诚求教,请他教授自己组装电池和制造电磁铁的 方法。正是由于盖尔的帮助,在1835年年底,莫尔斯很快就用废料制成了第一台 电报机。 发报机是把制成凸凹不平的字母板排列起来拼成文章,然后让字母板慢慢活 动触动开关断断续续发出信号;收报机的收报原理是,不连续的电流通过电磁铁, 牵动摆尖左右摆动的前端与铅笔连接,在移动的纸带上划出波状的线条,经译码 之后使还原成电文。这种方法和现在的电报机既相似又不完全一样。尽管如此, 它也能准确地工作。 但是,电磁铁和电池是很粗糙的,所以,导线哪怕延长2~3米,收报机就会 因电阻增大而失灵。如果通信距离不能进一步延长,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实际运用。 发明电报机到了这个阶段,化学家盖尔就无能为力了。于是,他给莫尔斯介 绍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瑟夫·亨利(1797~1878)。亨利和美国的法拉第几乎 同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 亨利把电磁铁改换成使用绝缘导线的强力电磁铁,用继电器把每个备有电池 的电路串联起来,把文字信号中继转发出去,电路不需要两条往返导线,一条可 用地线代替。 由于亨利的指导,莫尔斯虽然闯过了原理上的最大难关,但是机械本身还远 远不能实际应用。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改良,需要相应的发明天才和对机械的熟悉 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幸运的是出现了一个叫做艾尔弗雷德·贝尔的年轻人,他具 备这些条件。 贝尔是莫尔斯任教的纽约大学的毕业生,1837年年初访问母校时,偶然在莫 尔斯的房间观看了电报机实验,对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从在新泽西州开铁厂 的父亲那里借了二千美元并借了工厂的一间房屋做实验室,便孜孜不倦地对电报 机进行改良。 经过他的努力,莫尔斯的字母板式自动发报机改为手触的键,收报机由信号 波形线改为高性能的小型机,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电报机原型。 另一方面,莫尔斯在纽约研究了用点和划表现英文26个字母的方法。他去印 刷厂调查了铅字的使用频率。他的作法是对使用次数越多的字母配以越简单的符 号,编成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合理的莫尔斯代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