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基于离子键的特点,所以无法在离子晶体中辨认出独立的“分子”,只能认 为整个晶体是个大分子。例如,在NaCI晶体中,不存在独立的氯化钠分子,NaCI 只是氯化钠的化学式,表示晶体中Na与CT数目比例为1:1,而不是分子式。 (4)键的离子性与电负性有关。 二、晶格能 离子键的强度可用晶格能U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相互远离的气态正 离子和负离子结合成1mol离子晶体时所释放的能量,或1mol离子晶体解离成自 由气态离子时所吸收的能量。 离子型化合物具有下列通性: 绝大多数情况下为晶状固体,硬度大,易击碎,熔点、沸点高,熔化热、汽 化热高,熔化状态能导电,许多(不是所有)化合物溶于水。 §4-5共价化合物 离子键理论能很好地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但不能说明由相同原子 组成的单质分子(如H2、C2、N2等),也不能说明不同非金属元素结合生成的 分子,如HC、CO2、NH等和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形成的化学键本质。 191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Lewis)为了说明分子的形成,提出了共价键理 论,初步揭示了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区别,随后的50年里共价健理论迅速发展。 1927年海特勒(Heitler)和伦敦Londen)用量子力学的成就,阐明了共价键的本 质,后来鲍林等人发展这一成果,建立了现代价键理论(alencebond theory,缩 写为VB)也称电子配对法和杂化轨道理论以及价层电子互斥理论。1932年美国 化学家密立根(Millilcan)和德国化学家洪特提出分子轨道理论。价键法是从处 理氢分子结构推广得来的:分子轨道法是用薛定谔方程处理氢分子离子H2+的结 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们在解释分子结构方面各有所长。 一、价键理论: 1927年,Heitler和London用量子力学方法处理H2,提出了原子结合成分 子的方法,后来,这一方法被推广应用于氢分子以外的其他各种分子,从而形成 了价键理论价链理论,又称电子配对法(VB法) 两个自旋相反的成单电子相互接近时,可配对形成稳定共价键。 自旋相反的两个单电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它们的波函数平符号相同,则原子 轨道的对称性匹配,核间的电子云密集,体系的能量最低,能够形成稳定的化学 键。若它们的波函数符号不同,则原子轨道对称性不匹配的重叠相当于上述的 排斥态,不能形成化学键。 一个原子有几个成单电子,就可以与几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形成几个 1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