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科学革命、李约瑟与中国的现代化 刘钝 http://www.ihns.ac.cn/members/liu/doc/culture/06071la.htmftl 本文为《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一书前言 近代科学自萌芽之初就对人类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塑形作用,首先是在其诞生之地的西 方,其后逐渐扩散到整个有人类活动的世界——可以说,这一扩散过程至今仍在延续。按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解,科学所以具有这种作用,是因为它可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进 而导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动,因此科学是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力量 从14世纪到17世纪末的三百多年里,西方世界连续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 革命这些极大地影响了文明进程的事件。与此相应,西方文化随之发生近代意义上的转型 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呈现质的变化一一基督教开始趋向世俗化和平民化,对天启与权威的 信仰转为对人道和理性的崇尚,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将中世纪的阴霾一扫而空, 并为主导人类经济形态的物质生产由农业转变为工业奠定了基础。 在以上提到的三个伟大事件中,科学革命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对此,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曾有过这样的论断:“科学革命……使基督教兴起以 来的一切事物相形见绌,它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降格为中世纪基督教世界体系中的内 部更迭”;“当科学运动发生时,其它变化也在社会中出现,也就是,其它因素将同科学运动 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这个我们所称谓的现代世界。……这样一种性质的西方文明 是 一个能够砍掉整个古希腊一罗马传统,与基督教本身决裂的文明。”(巴特菲尔德著,张丽萍 等译,《近代科学的起源》,华夏出版社,1988年,166、168页) 由于这样的原因,完成于17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成为西方思想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议 题,在巴特菲尔德以前就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而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将以往人 们对科学革命的叙事性论述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下的精致分析,库恩的理论不但成为科学 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这些学科中的核心内容,而且对许多人文社会学科也发生了影响。 但是,关于科学革命的研究并没有到此停步。库恩以降,有关科学革命理论的新观点、新视 角和新题材层出不穷,至今方兴未艾。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库恩的模式是在特定时 期特定环境下特定知识领域中所发生现象的归纳结果: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知识的深化与人 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内涵与科学革命的形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比较一下16、17世纪发 生在行星天文学和经典物理学领域的革命,和20世纪由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 理学革命,我们就会发现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毋庸置疑,科学革命至今仍是 个有待深入发掘的思想宝库 在近代科学迈向现代科学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思想家们亦曾致力发展一个被我们称为 科学进步论”的学说,其要旨是:科学是一项不断进步的事业,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的持续 进步。举其代表者如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惠威尔的《归纳科学的历史》,乃至 萨顿的《科学史导论》,就都采用了上述基本立场:而这样一种对社会进步的论证方式,至 少可以追溯到弗朗西斯·培根。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必然导致社会进步”的理 论在西方社会已获得广泛认同,读一读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从那些有关战前维也纳文化 生活的素描,就能体会当时洋溢在欧洲知识分子中间的普遍乐观情绪一一由于科学的进步和 财富的积累,一个公正、繁荣与和平的美丽新世界仿佛真的就要出现,至少出现在最先受到――――――――――――――――――――――――― 科学革命、李约瑟与中国的现代化 刘 钝 http://www.ihns.ac.cn/members/liu/doc/culture/060711a.htm#_ftn1 本文为《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一书前言。 近代科学自萌芽之初就对人类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塑形作用,首先是在其诞生之地的西 方,其后逐渐扩散到整个有人类活动的世界——可以说,这一扩散过程至今仍在延续。按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解,科学所以具有这种作用,是因为它可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进 而导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动,因此科学是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力量。 从 14 世纪到 17 世纪末的三百多年里,西方世界连续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 革命这些极大地影响了文明进程的事件。与此相应,西方文化随之发生近代意义上的转型, 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呈现质的变化――基督教开始趋向世俗化和平民化,对天启与权威的 信仰转为对人道和理性的崇尚,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将中世纪的阴霾一扫而空, 并为主导人类经济形态的物质生产由农业转变为工业奠定了基础。 在以上提到的三个伟大事件中,科学革命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对此,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曾有过这样的论断:“科学革命……使基督教兴起以 来的一切事物相形见绌,它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降格为中世纪基督教世界体系中的内 部更迭”;“当科学运动发生时,其它变化也在社会中出现,也就是,其它因素将同科学运动 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这个我们所称谓的现代世界。……这样一种性质的西方文明,……是 一个能够砍掉整个古希腊-罗马传统,与基督教本身决裂的文明。”(巴特菲尔德著,张丽萍 等译,《近代科学的起源》,华夏出版社,1988 年,166、168 页) 由于这样的原因,完成于 17 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成为西方思想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议 题,在巴特菲尔德以前就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而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将以往人 们对科学革命的叙事性论述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下的精致分析,库恩的理论不但成为科学 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这些学科中的核心内容,而且对许多人文社会学科也发生了影响。 但是,关于科学革命的研究并没有到此停步。库恩以降,有关科学革命理论的新观点、新视 角和新题材层出不穷,至今方兴未艾。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库恩的模式是在特定时 期特定环境下特定知识领域中所发生现象的归纳结果;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知识的深化与人 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内涵与科学革命的形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比较一下 16、17 世纪发 生在行星天文学和经典物理学领域的革命,和 20 世纪由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 理学革命,我们就会发现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毋庸置疑,科学革命至今仍是 一个有待深入发掘的思想宝库。 在近代科学迈向现代科学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思想家们亦曾致力发展一个被我们称为 “科学进步论”的学说,其要旨是:科学是一项不断进步的事业,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的持续 进步。举其代表者如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惠威尔的《归纳科学的历史》,乃至 萨顿的《科学史导论》,就都采用了上述基本立场;而这样一种对社会进步的论证方式,至 少可以追溯到弗朗西斯·培根。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科学必然导致社会进步”的理 论在西方社会已获得广泛认同,读一读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从那些有关战前维也纳文化 生活的素描,就能体会当时洋溢在欧洲知识分子中间的普遍乐观情绪――由于科学的进步和 财富的积累,一个公正、繁荣与和平的美丽新世界仿佛真的就要出现,至少出现在最先受到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