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卩刷的世界: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 E. Hegel)的论文朗清小说的特定销售》( N iche Marketing for Late In peria/ Fiction)中,他通过研究书 籍本身质量的变化来突出中华帝国晚期消费小说的“阅读大众”的范围。最后,在包筠雅的文章 阅读19世纪的畅销书:四堡的商业出版》( Read ing the b est- Sellers of the N ineteen th Centur:Cam mercia/ Publish ing in Sibao)文中,她综合运用了这两种方法,来讨论几乎两个世纪后商业出版和 文化融合之间的关系。 马兰安论述道,16世纪晚期出版繁荣的显著标志是一种新的意识,即阅读并不是学者的专有 特权。她指出这个时期写序的作者们和点评之人频繁使用诸如“四民阶层”( the peop le of the four classes、天下之人"( all the peop le of the emp ire)这样的词语,这也许就是对这样一个日益多元化 和由不同阶层组成的阅读公众群的回应。当话本和口头表演的传统被带入印刷世界,出版商们使 用两种策略来销售这些新的出版物。首先,他们瞄准新的读者群体;其次,传统书籍消费群体是士 大夫和附庸风雅的阶层,出版商要在他们面前为新的出版物正名,以前这些书籍被认为是不登大雅 之堂的,可是现在要赋予它们一部分正当地位。马兰安指出了在序言与点评里发现的一些用语上 的变化:从15世纪那种由读书藏书之人构成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了更大众化的社会层面之上,包括 “天下之人”“咯业之民和“无知村氓”。 马兰安热心于透过修辞用语来研究社会图景,但如“四民阶层“样的术语有多少实际的社会 意义呢?有没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精英们表面上宣称书籍是销售给“无知村氓”,但实际上还是要卖 给本阶层?有些书籍销售对象是无知小民,但是,难道阅读这类书籍就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证据吗? 还有,如果书籍能够卖给普通百姓,那么它们是否也能卖给那些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晚明时期,无 论是日常的大众的虚构的、女性的读物,都可以在一些知识圈内找到积极的评价。关于这样的情 景,有些可以在马兰安的文字中读到:比如她探讨了袁宏道(1568-1610)是如何运用生动的大众小 说来衬托讨论枯燥的经典和历史著作的内容,同样的内容还出现在她对文学建构女性读者问题的 漫谈上。诸如“大众文本和“通俗读本“的提法也可能只是一些文人群体在写作过程中一种打比 方的说法,没有实际意义。那些“四民皆宜的提法只是反映了出版商和那些写前言的人的一种兴 趣,他们要向那些设想中的图书购买者表明图书中真实地反映了世人生活,如此而己,并不是真的 要将书卖给天下大众。 与此相对,在研究潜在的读者问题上,何古理( Robert e. Hegel).用了更为实际的办法。研究 范围限定在出版的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集之内,他将书籍的自然品质看作一种呈现消费者所具有 的社会位置的标志。何古理因而得出了简要直接的论点:富裕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买小说时,要 的是附有精美插图的品质上乘的版本;不太富裕、经济条件一般的读者也购买小说,但版本就次 些了。书籍种类多样,可以适应各类市场需求。他引证了常被引用的晚明作家和藏书家胡应麟 (1551-1602)的例子,胡观察到书价也许随着具体版本插图的尺寸、品质和容量的不同而变化。在 此基础上,根据他所考察书籍的品质,何古理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类型概念:质量上乘、价格昂贵的版 本对高端的市场有吸引力,反之,质量低劣的版本定位于低端的市场。对于他的模型,何古理有效 地提出了两个调节因素:区域和时间。他注意到在晚明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如苏州和南 京等地,生产了特别精美的版本,针对高端市场,其中有些还附有彩色插图。他进一步论述道,在 17世纪,小说市场包涵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其中也包括富裕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 事实上,当时定居在江南地区的知名文人,经常留名于小说,这可能是他们故意所为,也可能是出版 商所为,希图借用名人的威望°。这种风气跨越明清易代时期,在清朝征服后的至少最初十年上乘 O2 McLaren, "Constructing New Reading Publics in Late Ming China",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③吴光清指出彩色套版印刷是明代印刷业四个极重要的贡献之一,并确定这项技术为晚明的一项发明(见前揭书,第 203-208页) ④文人中被“借名用以卖书的例子很多,最明显的即是李贽和陈继儒 o1994-2008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p://www.cnki.ner·13· E1Hegel)的论文《明清小说的特定销售 》(N iche M arketing forLa te Im perial Fiction)中 ,他通过研究书 籍本身质量的变化来突出中华帝国晚期消费小说的“阅读大众 ”的范围。最后 ,在包筠雅的文章 《阅读 19世纪的畅销书 :四堡的商业出版 》(Reading the B est - Sellers of the N ineteenth Centu ry: Com 2 m ercia l Publishing in S ibao)一文中 ,她综合运用了这两种方法 ,来讨论几乎两个世纪后商业出版和 文化融合之间的关系。 马兰安论述道 , 16世纪晚期出版繁荣的显著标志是一种新的意识 ,即阅读并不是学者的专有 特权。她指出这个时期写序的作者们和点评之人频繁使用诸如“四民阶层 ”( the peop le of the four classes)、“天下之人 ”( all the peop le of the emp ire)这样的词语 ,这也许就是对这样一个日益多元化 和由不同阶层组成的阅读公众群的回应。当话本和口头表演的传统被带入印刷世界 ,出版商们使 用两种策略来销售这些新的出版物。首先 ,他们瞄准新的读者群体 ;其次 ,传统书籍消费群体是士 大夫和附庸风雅的阶层 ,出版商要在他们面前为新的出版物正名 ,以前这些书籍被认为是不登大雅 之堂的 ,可是现在要赋予它们一部分正当地位 ①。马兰安指出了在序言与点评里发现的一些用语上 的变化 :从 15世纪那种由读书藏书之人构成的狭小范围 ,扩展到了更大众化的社会层面之上 ,包括 “天下之人 ”、“各业之民 ”和“无知村氓 ”。 马兰安热心于透过修辞用语来研究社会图景 ,但如“四民阶层 ”这样的术语有多少实际的社会 意义呢 ? 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社会精英们表面上宣称书籍是销售给“无知村氓 ”,但实际上还是要卖 给本阶层 ? 有些书籍销售对象是无知小民 ,但是 ,难道阅读这类书籍就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证据吗 ? 还有 ,如果书籍能够卖给普通百姓 ,那么它们是否也能卖给那些受过更多教育的人 ? 晚明时期 ,无 论是日常的、大众的、虚构的、女性的读物 ,都可以在一些知识圈内找到积极的评价。关于这样的情 景 ,有些可以在马兰安的文字中读到 :比如她探讨了袁宏道 (1568—1610)是如何运用生动的大众小 说来衬托讨论枯燥的经典和历史著作的内容 ,同样的内容还出现在她对文学建构女性读者问题的 漫谈上 ②。诸如“大众文本 ”和“通俗读本 ”的提法也可能只是一些文人群体在写作过程中一种打比 方的说法 ,没有实际意义。那些“四民皆宜 ”的提法只是反映了出版商和那些写前言的人的一种兴 趣 ,他们要向那些设想中的图书购买者表明图书中真实地反映了世人生活 ,如此而已 ,并不是真的 要将书卖给天下大众。 与此相对 ,在研究潜在的读者问题上 ,何古理 (Robert E1Hegel)采用了更为实际的办法。研究 范围限定在出版的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集之内 ,他将书籍的自然品质看作一种呈现消费者所具有 的社会位置的标志。何古理因而得出了简要直接的论点 :富裕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买小说时 ,要 的是附有精美插图的品质上乘的版本 ;不太富裕、经济条件一般的读者也购买小说 ,但版本就次一 些了。书籍种类多样 ,可以适应各类市场需求。他引证了常被引用的晚明作家和藏书家胡应麟 (1551—1602)的例子 ,胡观察到书价也许随着具体版本插图的尺寸、品质和容量的不同而变化。在 此基础上 ,根据他所考察书籍的品质 ,何古理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类型概念 :质量上乘、价格昂贵的版 本对高端的市场有吸引力 ,反之 ,质量低劣的版本定位于低端的市场。对于他的模型 ,何古理有效 地提出了两个调节因素 :区域和时间。他注意到在晚明时期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 ,如苏州和南 京等地 ,生产了特别精美的版本 ,针对高端市场 ,其中有些还附有彩色插图 ③。他进一步论述道 ,在 17世纪 ,小说市场包涵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 ,其中也包括富裕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 事实上 ,当时定居在江南地区的知名文人 ,经常留名于小说 ,这可能是他们故意所为 ,也可能是出版 商所为 ,希图借用名人的威望 ④。这种风气跨越明清易代时期 ,在清朝征服后的至少最初十年上乘 印刷的世界 :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 ① ③ ④ ② McLaren ,“Constructing New Reading Publics in Late Ming China”,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pp1152, 157, 1621 吴光清指出彩色套版印刷是明代印刷业四个极重要的贡献之一 ,并确定这项技术为晚明的一项发明 (见前揭书 ,第 203—208页 )。 文人中被“借名 ”用以卖书的例子很多 ,最明显的即是李贽和陈继儒。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