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性所决定的。 修辞所使用的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会产生大量的 新词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变化发展,旧词语会消失,语法会发展变化,从而使得不同时代的 语言具有不同特点。语言的运用也会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社会发展变化,人的认识也会 发展变化,修辞手法,修辞方式也因之而发展变化。总之,时代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学等等的不同,语言的发展,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会促使修辞发展变化,具有时代的特点: 人的要求也有时代特点,言语也随之有时代特点。 中国诗歌的言语形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诗歌,使用四言体。战国后 期出现了以六字句为主的楚辞。汉代则出现并形成了以四六言为主的赋。唐代最成熟的诗歌是五 言和七言。宋代最成熟的诗歌是词,言语形式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长短不等,故又称长短句。 元代的曲也是长短句,但可以用衬字,更加口语化,曲调的句字还可以增减,这些都是曲不同于 词的特点。不同时代诗歌言语形式的这种特点,正是诗歌的不同时代的修辞特点。到了现代自由 诗,则完全突破了古诗词曲言语形式的特点,诗句可长可短,可整可散,独具现代特征。 许多作家都相当注意修辞和写说的时间,我们从他们的原稿和修改稿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例如 ①原句:考进了海军学校。 改句:考进了水师学堂。(《鲁迅手稿选集自传》) ②原句: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年不及格的落第生,在校己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改句:那坐在不及格的留级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颜为熟悉的了。(鲁迅《我的藤野先生》 ③原句:当年毛主席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用的不就是这样的扁担么? 改句: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袁鹰《井冈翠竹》) 例①中鲁迅少年时代学校称学堂,那时还没有“海军学校”,只有“水师学常”,改句用“水师学堂” 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例②中的“落第生”这个词太过时,因为“落第生”原指科举落第的人,改 句用“留级生”才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例③中的“毛主席”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作者经过推敲将“毛 主席”改为“毛委员”和“朱军长”,以便将读者引入有历史意义的当年”。 3.修辞和写说地点 写说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地点,即一定的自然环境里。修辞必须适合这个具体地点,即自然环境的 情况地点的区别大至不同的洲别、国别,小至陋室内外,修辞时都要考虑到。说话要“入乡问礼入 境问禁*“入国问俗”,因为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如在上海,去看望病人,特别是去看望 上了年纪的病人,不宜送病人苹果,尤其不宜在病人面前谈论苹果,因为上海话里“苹果“和“病故 同音。若犯这个禁忌,无异于咒驾病人。在香港,给病人送花忌用剑兰,因为“剑兰”音同“见难” 便会让人联系到永别”。若是还要在病人面前再三地说剑兰,道剑兰,自然会使人讨厌。在法国, 不要送菊花,因为它是“坟场之花”,十一月十一日专门祭祀亡灵用的。中国人形容一个人胆小, 常说“这个人连树叶掉下来都怕打破头。”这是夸张说法。但如果在非洲再用这个说法就不确切了。 因为那儿的热带植物,有的一片叶子重达十多斤,掉下来时确实能打破头。再如,汉族地区一向 性所决定的。 修辞所使用的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会产生大量的 新词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变化发展,旧词语会消失,语法会发展变化,从而使得不同时代的 语言具有不同特点。语言的运用也会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社会发展变化,人的认识也会 发展变化,修辞手法,修辞方式也因之而发展变化。总之,时代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学等等的不同,语言的发展,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会促使修辞发展变化,具有时代的特点; 人的要求也有时代特点,言语也随之有时代特点。 中国诗歌的言语形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诗歌,使用四言体。战国后 期出现了以六字句为主的楚辞。汉代则出现并形成了以四六言为主的赋。唐代最成熟的诗歌是五 言和七言。宋代最成熟的诗歌是词,言语形式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长短不等,故又称长短句。 元代的曲也是长短句,但可以用衬字,更加口语化,曲调的句字还可以增减,这些都是曲不同于 词的特点。不同时代诗歌言语形式的这种特点,正是诗歌的不同时代的修辞特点。到了现代自由 诗,则完全突破了古诗词曲言语形式的特点,诗句可长可短,可整可散,独具现代特征。 许多作家都相当注意修辞和写说的时间,我们从他们的原稿和修改稿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例如: ①原句:.考进了海军学校。 改句:.考进了水师学堂。(《鲁迅手稿选集•自传》) ②原句: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年不及格的落第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改句:那坐在.不及格的留级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鲁迅《我的藤野先生》) ③原句:当年毛主席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用的不就是这样的扁担么? 改句: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袁鹰《井冈翠竹》) 例①中鲁迅少年时代学校称学堂,那时还没有“海军学校”,只有“水师学堂”,改句用“水师学堂” 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例②中的“落第生”这个词太过时,因为“落第生”原指科举落第的人,改 句用“留级生”才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例③中的“毛主席”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作者经过推敲将“毛 主席”改为“毛委员”和“朱军长”,以便将读者引入有历史意义的“当年”。 3.修辞和写说地点 写说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地点,即一定的自然环境里。修辞必须适合这个具体地点,即自然环境的 情况。地点的区别大至不同的洲别、国别,小至陋室内外,修辞时都要考虑到。说话要“入乡问礼”“入 境问禁”“入国问俗”,因为“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如在上海,去看望病人,特别是去看望 上了年纪的病人,不宜送病人苹果,尤其不宜在病人面前谈论苹果,因为上海话里“苹果”和“病故” 同音。若犯这个禁忌,无异于咒骂病人。在香港,给病人送花忌用剑兰,因为“剑兰”音同“见难”, 便会让人联系到“永别”。若是还要在病人面前再三地说剑兰,道剑兰,自然会使人讨厌。在法国, 不要送菊花,因为它是“坟场之花”,十一月十一日专门祭祀亡灵用的。中国人形容一个人胆小, 常说“这个人连树叶掉下来都怕打破头。”这是夸张说法。但如果在非洲再用这个说法就不确切了。 因为那儿的热带植物,有的一片叶子重达十多斤,掉下来时确实能打破头。再如,汉族地区一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