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儒學的生死學——以晩明儒學文本 體」。簡詈之’就是達到一超越時空人我的「永恆」( eternIty),而非「永遠」 (在時空的度量衡之下)。人一旦觸及永恆,死亡的陰影就解潸了·不再鳥死亡 所焦慮了’所以陽明「生死一念」自然化解。我們可以把陽明這個解決辦法稱 作「良知了生死」。3 三丶陽明後學周海門丶陶奭齡∶良知了生死 陽明的良知學雖然可以解決生死問題·但事實上·陽明卻不在此措意·在 龍場驛_悟之後’生死問題從來沒有進廴他的問題意識中’他駑什麼覺得不必 再提了呢?因爲他認暠「致良知」更駑簡易直捷’不必再繞道「生死問題」上 了,猶如佛學所·陽明曰 仙家說到虛’聖人豈能虛上加得一毫實?佛氏說到無’聖人豈能無上加 得一毫有?仙家說虛’從養生上來;佛氏說無’從岀離生死苦海上來 卻於本體上加卻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虛無的本色了’便於本體有障 礙。聖人只是還他良知的本色,更不著些子意在 換詈之’陽明認暠「生死」其實只是·個方便的入門磚·重點在是否能掌握到 「本體」仙家丶佛家其實也是要人從養生丶岀離生死苦海開始·以進而掌握本 體而已。所以當王嘉秀問陽明:「佛以岀離生死誘人λ道……?」陽明答曰:「 所論大略亦是」,因此他不必再提「生死」作鳥學問的入手,那反而更加迂曲 直接從「致良知」著手’不談生死而亦可了生死。但陽明的這個見解’他的 後學並沒有體會到,又當時「三教合一」「三教一致」思潮頗行於天下,“三教 心靈合一或宇宙萬物都在心中。三丶所謂「心體」(即純粹意識)的呈現。四、一切 差別的滄失·時間空間的超越。五丶突發的頓悟。六丶高度的興奮丶愉悅·以及強 烈的心靈震撼與生理反應〔通體汗流)。可參看之·見陳來∶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 義問題〉·《有無之境一一王陽明的晢學精神》(北京∶人民岀版吐·1991)附錄·頁 410 30楊儒賓:〈死生與義理一一劉宗周與髙攀龍的承諾〉’收入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 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硏’院文晢所籌備處·1998)·頁535 於「良知的絕對性」’另可參看楊詛漢等著:中國晢學史》(台北∶空中大學岀版 肚:1998)第22章第3節第4段〈良知的絕對性〉·頁625-627 32吳光等人辐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耻,1995),頁106 3吳光等人糧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耻,1995),頁18 3明末「三教合一」思潮·頗多學者談及·但大多只有數句話的論逃而已,比較有整體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 ⎯⎯⎯⎯⎯⎯⎯⎯⎯⎯⎯⎯⎯⎯⎯⎯⎯⎯⎯⎯⎯⎯⎯⎯⎯⎯⎯⎯⎯⎯⎯⎯⎯⎯⎯⎯⎯ 體」30。簡言之,就是達到一超越時空人我的「永恆」(eternity),而非「永遠」 (在時空的度量衡之下)。人一旦觸及永恆,死亡的陰影就解消了,不再為死亡 所焦慮了,所以陽明「生死一念」自然化解。我們可以把陽明這個解決辦法稱 作「良知了生死」。31 三、陽明後學周海門、陶奭齡:良知了生死 陽明的良知學雖然可以解決生死問題,但事實上,陽明卻不在此措意,在 龍場驛一悟之後,生死問題從來沒有進入他的問題意識中,他為什麼覺得不必 再提了呢?因為他認為「致良知」更為簡易直捷,不必再繞道「生死問題」上 了,猶如佛學所為,陽明曰: 仙家說到虛,聖人豈能虛上加得一毫實?佛氏說到無,聖人豈能無上加 得一毫有?仙家說虛,從養生上來;佛氏說無,從出離生死苦海上來, 卻於本體上加卻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虛無的本色了,便於本體有障 礙。聖人只是還他良知的本色,更不著些子意在。32 換言之,陽明認為「生死」其實只是一個方便的入門磚,重點在是否能掌握到 「本體」,仙家、佛家其實也是要人從養生、出離生死苦海開始,以進而掌握本 體而已。所以當王嘉秀問陽明:「佛以出離生死誘人入道⋯⋯?」陽明答曰:「 所論大略亦是」,33因此他不必再提「生死」作為學問的入手,那反而更加迂曲 ,直接從「致良知」著手,不談生死而亦可了生死。但陽明的這個見解,他的 後學並沒有體會到,又當時「三教合一」、「三教一致」思潮頗行於天下,34三教 心靈合一或宇宙萬物都在心中。三、所謂「心體」(即純粹意識)的呈現。四、一切 差別的消失,時間空間的超越。五、突發的頓悟。六、高度的興奮、愉悅,以及強 烈的心靈震撼與生理反應(通體汗流)。可參看之,見陳來:〈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 義問題〉,《有無之境--王陽明的哲學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附錄,頁 410。 30 楊儒賓:〈死生與義理--劉宗周與高攀龍的承諾〉,收入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 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頁 535。 31 關於「良知的絕對性」,另可參看楊祖漢等著:《中國哲學史》(台北:空中大學出版 社,1998)第 22 章第 3 節第 4 段〈良知的絕對性〉,頁 625—627。 32 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106。 33 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18。 34明末「三教合一」思潮,頗多學者談及,但大多只有數句話的論述而已,比較有整體 23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