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四期 合一的一個會歸點便是「生死問題」·陽明後學自不免受影響ν故爲學的目的在 不知不覺中被轉移了·「致良知」的工夫也不是像陽明所說的是道德實踐的主要 宗旨而是被考慮著可不可以「了脫生死』的方法了明末鄧豁渠(鶴498-1578 前後)云 渠自參師以來’再無第二念。終日終夜·只有這件事·只在捱摁這些子 漸漸開豁·覺得陽明良知’了不得生死 換詈之·陽明「致良知」的本意消失了,現在良知的作用是「了不了得生死」 ?「了脫生死」夔成首出的觀念只不過有人認駑不可了生死,有的學者卻以 爲可以’如被黃梨洲列陽明後學泰州學案的周海門及其弟子陶奭齬便不同意 鄧豁渠的意見。海門是王龍溪與羅近溪的弟子’受近溪的啓發甚大’故「供近 溪像’節日必祭’事之終身」·對良知有深切的體認’但他的學宗旨,正如 上文所說已不知不覺轉移了’陶奭齬便會云 海門先生曰:「學問需從生死起念方真’而儒者一言生死’便詆為禪學 不知『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聖門了生死七字真訣 海門亦云 生死不明而謂能通眼前耳日聞見之事’無有是理;生死不了’而謂能忘 眼前利害得失之衝者’亦無有是理’故於死生之說而諱言者,其亦不思 而已矣。3 原本儒家學問是「應然意識」下·「自覺地作道德實踐以淸澈自己的生命’以發 展其德行人格」”,宗旨駑內聖外王。在應然意識下的道德實踐’是問良知我的 行駑應不應該的,義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是故有「殺身成仁丶捨生取義」之 研究的·可參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的硏究》(東京∶弘文堂·1960)第三章。唐大潮 《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肚·2000 3見鄧豁渠:《南詢錄》’收錄在《中國哲學〉(長沙:岳麓書店,1998)·第19輯’頁 379 3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里仁書局,1987)·頁854·(《黃宗羲全集》第八冊)。 3陶奭齬:《小柴桑喃喃錄》·卷下·明崇間吳寧丶李爲芝校刊本·頁37,(國家圖書 館藏) 38周汝登:〈武林會語》〉’〈東越證學錄》(台北:交海出版,1970),頁210。 3参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85),頁13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四期 ⎯⎯⎯⎯⎯⎯⎯⎯⎯⎯⎯⎯⎯⎯⎯⎯⎯⎯⎯⎯⎯⎯⎯⎯⎯⎯⎯⎯⎯⎯⎯⎯⎯⎯⎯⎯⎯ 合一的一個會歸點便是「生死問題」,陽明後學自不免受影響,故為學的目的在 不知不覺中被轉移了,「致良知」的工夫也不是像陽明所說的是道德實踐的主要 宗旨,而是被考慮著可不可以「了脫生死」的方法了。明末鄧豁渠(鶴,1498-1578 前後)云: 渠自參師以來,再無第二念。終日終夜,只有這件事,只在捱摠這些子 ,漸漸開豁,覺得陽明良知,了不得生死。35 換言之,陽明「致良知」的本意消失了,現在良知的作用是「了不了得生死」 ?「了脫生死」變成首出的觀念,只不過有人認為不可了生死,有的學者卻以 為可以,如被黃梨洲列為陽明後學泰州學案的周海門及其弟子陶奭齡便不同意 鄧豁渠的意見。海門是王龍溪與羅近溪的弟子,受近溪的啟發甚大,故「供近 溪像,節日必祭,事之終身」,36對良知有深切的體認,但他的為學宗旨,正如 上文所說已不知不覺轉移了,陶奭齡便曾云: 海門先生曰:「學問需從生死起念方真,而儒者一言生死,便詆為禪學, 不知『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聖門了生死七字真訣。」37 海門亦云: 生死不明而謂能通眼前耳目聞見之事,無有是理;生死不了,而謂能忘 眼前利害得失之衝者,亦無有是理,故於死生之說而諱言者,其亦不思 而已矣。38 原本儒家學問是「應然意識」下,「自覺地作道德實踐以清澈自己的生命,以發 展其德行人格」39 ,宗旨為內聖外王。在應然意識下的道德實踐,是問良知我的 行為應不應該的,義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是故有「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之 研究的,可參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的研究》(東京:弘文堂,1960)第三章。唐大潮: 《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5見鄧豁渠:《南詢錄》,收錄在《中國哲學》(長沙:岳麓書店,1998),第 19 輯,頁 379 。 36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里仁書局,1987),頁 854,(《黃宗羲全集》第八冊)。 37 陶奭齡:《小柴桑喃喃錄》,卷下,明崇禛間吳寧、李為芝校刊本,頁 37,(國家圖書 館藏)。 38 周汝登:〈武林會語〉,《東越證學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頁 210。 39 參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85),頁 13。 23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