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2·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 干资深法官组成的“案例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每 其四,有效和方便是对案例汇编的基本要求。对 月开会一次筛选在法律法规的适用、解释上包含一 案例的有效使用,只有在案例以法官将来处理案件时 定的新政策,被认为值得作为指导性案例公布的判 可以援引的形式加以汇编时方为可能。因此,在制作 决。因为最高人民法院聚集了我国司法界的精英,能 收录判决书全文的案例汇编时,还应借鉴我国近代民 更全面、合理地考虑政策性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及当代台湾地区编辑判例要旨的做法,以成文 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最 法为依托,定期(如每一年)将不同时间的同类案例全 高人民法院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它监督下级人民 部依各类成文法的纲目乃至条文序号汇集在一起,以 法院的审判工作,它的职能主要是指导下级法院正确 使法官能像寻找成文法条文一样非常容易地找到适 理解和准确执行法律,由最高人民法院创制有约束力 用于当前案件的指导性案例。64o.13 的案例可以有效地实现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的 当然,上述设想的实现可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 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案例的创制和发布权应统 程,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司法的独立性 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有利于保持案例与法律的协 和权威性不足,司法无力抵抗各种干扰,不得不在情 调,维护法制的统一,有效地消除英美法系国家的判 势的急流中跌荡。法院个别的创新尽管可能影响同 例法庞杂所产生的弊端。63129 行的判决,但各地法院还很难认真对待先例,从而保 其三,提升案例的权威性。一旦最高人民法院对 持判决的一致性。这一点使法律的发展打了折扣,常 某一案件加以确认并公布,该案件即成为具有权威指 常是进两步退一步,在短时间内甚至会步伐紊乱,各 导性的“案例”,各级法院都应遵守其所形成的公共政 行其是。”5s6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情势的变 策,具体的途径可以通过案例的引证来实现。所谓引 更,也不能永远固守已有案例所形成的公共政策不 证是指法院在判决时援引已有类似案件的判决,“在 放,值得借鉴的是判例法国家所采取的“遵循先例”原 当下,可以先行试点,让下级法院或最高法院在判决 则,他们遵循但并不拘泥于先例,常随着时代的发展 时援引《法院公报》上公布的最高法院判决”。6o128 给它们注入新的元素。 通过这一权威性与约束力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法官在汪洋大海般的案例及纷繁的私人案例汇 ①也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审判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司法指导,即 编面前茫然无所适从的弊端。通过案例制度,法院一 总结审判经验,对典型、疑难案件的讨论决定及指导法院审判工作,因 此,我们可以将审判委员会与“案例指导委员会”合二为一,由审判委 次又一次地给大量相似案件打上独特的司法印记,实 员会承担案例指导的相关职责,避免机构重复。参见秦旺:《论我国案 质上形成一种积累型的司法决策体制,最高人民法院 例指导制度的构建和适用方法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为分析 创制的公共政策得以在法院系统内部得到遵循,有利 样本》,哉葛洪义:《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第4辑),中国政法大学出 于维护该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为它在全社会得到遵守 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0)估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左卫民,等.最高法院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张千帆.宪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赵信会.法院的公共政策形成功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6)蒋大兴.法院如何实现公共政策围绕法002)21号之检讨0).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4) )丁以升,孙丽娟.论我国法院公共政策创制功能的构建).法学评论,2005,(5). ⑧)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四通集团公司借款担保合同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2006)民二终字第 49号.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6,(7) 9)侯猛.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功能再评“中福实业公司担保案”1).法学,2004,(12) ú0)偀)丹宁勋爵.法律的训诫M).杨百揆,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ú1)季卫东.最高人民法院的角色及其演化M)/1清华法学(第七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僕)帕特利霞·H.威尔汉,等.就业和员工权利M).杨恒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干资深法官组成的“案例指导委员会”① 。委员会每 月开会一次 ,筛选在法律法规的适用、解释上包含一 定的新政策 ,被认为值得作为指导性案例公布的判 决。因为最高人民法院聚集了我国司法界的精英 ,能 更全面、合理地考虑政策性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的规定 ,最 高人民法院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 ,它监督下级人民 法院的审判工作 ,它的职能主要是指导下级法院正确 理解和准确执行法律 ,由最高人民法院创制有约束力 的案例可以有效地实现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的 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案例的创制和发布权应统 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有利于保持案例与法律的协 调 ,维护法制的统一 ,有效地消除英美法系国家的判 例法庞杂所产生的弊端。〔33〕129 其三 ,提升案例的权威性。一旦最高人民法院对 某一案件加以确认并公布 ,该案件即成为具有权威指 导性的“案例”,各级法院都应遵守其所形成的公共政 策 ,具体的途径可以通过案例的引证来实现。所谓引 证是指法院在判决时援引已有类似案件的判决“, 在 当下 ,可以先行试点 ,让下级法院或最高法院在判决 时援引《法院公报》上公布的最高法院判决”。〔30〕21 - 28 通过这一权威性与约束力的方式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法官在汪洋大海般的案例及纷繁的私人案例汇 编面前茫然无所适从的弊端。通过案例制度 ,法院一 次又一次地给大量相似案件打上独特的司法印记 ,实 质上形成一种积累型的司法决策体制 ,最高人民法院 创制的公共政策得以在法院系统内部得到遵循 ,有利 于维护该公共政策的稳定性 ,为它在全社会得到遵守 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四 ,有效和方便是对案例汇编的基本要求。对 案例的有效使用 ,只有在案例以法官将来处理案件时 可以援引的形式加以汇编时方为可能。因此 ,在制作 收录判决书全文的案例汇编时 ,还应借鉴我国近代民 国政府及当代台湾地区编辑判例要旨的做法 ,以成文 法为依托 ,定期(如每一年) 将不同时间的同类案例全 部依各类成文法的纲目乃至条文序号汇集在一起 ,以 使法官能像寻找成文法条文一样非常容易地找到适 用于当前案件的指导性案例。〔54〕109 - 113 当然 ,上述设想的实现可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 程 ,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 由于司法的独立性 和权威性不足 ,司法无力抵抗各种干扰 ,不得不在情 势的急流中跌荡。法院个别的创新尽管可能影响同 行的判决 ,但各地法院还很难认真对待先例 ,从而保 持判决的一致性。这一点使法律的发展打了折扣 ,常 常是进两步退一步 ,在短时间内甚至会步伐紊乱 ,各 行其是。”〔35〕586另外 ,还需要指出的是 ,随着情势的变 更 ,也不能永远固守已有案例所形成的公共政策不 放 ,值得借鉴的是判例法国家所采取的“遵循先例”原 则 ,他们遵循但并不拘泥于先例 ,常随着时代的发展 给它们注入新的元素。 ① 也有研究者指出 ,由于审判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司法指导 ,即 总结审判经验 ,对典型、疑难案件的讨论决定及指导法院审判工作 ,因 此 ,我们可以将审判委员会与“案例指导委员会”合二为一 ,由审判委 员会承担案例指导的相关职责 ,避免机构重复。参见秦旺《: 论我国案 例指导制度的构建和适用方法 ———以 <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 为分析 样本》,哉葛洪义《: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第 4 辑) ,中国政法大学出 版社 2007 年版 ,第 217 页。 参 考 文 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吴寿彭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5. 〔2〕左卫民 ,等. 最高法院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 〔3〕张千帆. 宪法学〔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 〔4〕张国庆. 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赵信会. 法院的公共政策形成功能〔J〕. 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6) . 〔6〕蒋大兴. 法院如何实现公共政策 ———围绕法〔2002〕21 号之检讨〔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5 ,(4) . 〔7〕丁以升 ,孙丽娟. 论我国法院公共政策创制功能的构建〔J〕. 法学评论 ,2005 ,(5) . 〔8〕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四通集团公司借款担保合同纠纷案 ,最高人民法院 (2006) 民二终字第 49 号.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Z〕. 2006 ,(7) . 〔9〕侯猛. 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功能 ———再评“中福实业公司担保案”〔J〕. 法学 ,2004 ,(12) . 〔10〕〔英〕丹宁勋爵. 法律的训诫〔M〕. 杨百揆 ,等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11〕季卫东. 最高人民法院的角色及其演化〔M〕/ / 清华法学(第七辑)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12〕〔美〕帕特利霞 ·H1 威尔汉 ,等. 就业和员工权利〔M〕. 杨恒达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2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0 年第 1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