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世人欲以成型定之,此则古今之事得以布算而知,虽燔炊史志犹可。”1 既已说到康有为,还值得作些补充。康有为作为近代中国宣扬“三世”说影响最大 的学者,似无疑问,只是好以“生知”自炫的康有为,在这个问题上也设置了一道障碍, 那就是其建构“三世”说的思想来源。照梁启超《康南海先生传》的解释,“先生之哲 学,进化派哲学也。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 时,日趋而日下。先生独发明《春秋》三世之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盖中国自创进化学者,以此为嘴失焉。”18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梁还这样 写道,“以改制言《春秋》,以三世言《春秋》者,自南海始也。”“夫三世之义,自何邵 公以来,久閤忽焉。南海之倡此,在达尔文主义未输入中国以前,不可谓非一大发明也。” 梁氏这一长期被论者奉为圭臬的说法,随着《实理公法全书》的刊布,已遭根本动摇 2情形绝非如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康有为著《大同书》时“一无依榜,一无 剿袭”。然而尽管问题似已得到澄清,却不能完全抹杀这一问题蕴涵的另一事实。因为 澄清的只是康有为这一见解的形成是否受到西方的影响,却没有解答中西之间对历史演 进的理解,是否具有内在亲和性。 实际上,1941年周予同(1898-1981)先生撰文《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已明辩 康氏将“《春秋》三世之义与西洋进化论相通,当在读了严译《天演论》之后”。同时 周予老也强调,给予中国新史学以转变动力的今文学,固然已含有外来文化因素,但转 变期的中国史学,在文化渊源方面,承接浙东史学与吴、皖经学的遗产,与黄宗羲 (1610-1695)、钱大昕(1728-1804)、章太炎三氏有密切关系。恰恰在清末民初开始其 转变的倾向,其文化动力则是起源于乾嘉而发展于清末的今文学派。康有为所著《孔子 改制考》一书是经今文学给予史学以转变动力的重要著作,直接受经今文学启示,使中 国史学开始转变的,尚包括梁启超、夏曾佑(1863-1924)、崔适(1852-1924)三人,“崔 适只是以经今文学兼史学,夏曾佑只是由经今文学转变到史学,梁启超也只是逐渐脱离 1章太炎:《徵信论下》,《章太炎全集》第4集,页59 18梁启超:《康南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页72-73。 19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页99。 0参见朱维铮:《从〈实理公法全书》到(大同书)》,见氏著《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 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页231-580 /ék’*xhÖã*œ=iB¡>?[@AL,e. B&h» ¶Cœ‡DE, ¶y«7ÁÂb•/eh'( ‚ }F¦§lÍ'ùbseJG ¶]ŽlmjHú„^²IJ Î'ùœb•/eh £¤J3,KÞßàá LMs5⠞Nbs*f AŒf,7OPzë*‚ý‚QõRST€Iu°/0´Ö \äUBä<,sVÁ°áWXâ•/*Iu°/0´ääABäY, é7JZAŒ}x[\],e7á7룤­^*‚_âÞ] ƒ²b`aáWXâ•/áWXâ}JLM2,ebí•/*IJ#b Jcde],LM*fx×gu€IêhQ7i(LÄÊ^‚Á°,e Þu]^;j+}klm hn"áµ oªâ p=&qars, (ÏÉÊá«ë+⍠¶\Ⴟªâ\b^¦Zt^¦ uve,KBjwlmF&œ»x‹(±yoz{]^lmÆÇ |^µ,t x Í' ¶]^ž ϝ'OD» '(‹i¶ž}*THZ[+ A ž'OŽ¶~dÓ, µój 9 z’¿R7 78 7Ustuá<€zJ7*k[â&°W u¸báWXâ•/*I8AŒ+¥Ÿ„S´á;++â*e,¿\ ’אŠ‹‚’7k[¬­r ãuçK&ƒ¶VJuŒt„¨¬ ­ 7[uŒ…3 ìC†[8‡ˆë ‰Ä8ŠÉ‹ R/8/ 0UŒ‚R. 7879UUV•u¶ÐÑÒ},ŽŽšz›12 ¬­ $uŒrh'!3´‘BÁc´š ãu, ¶\ᒚ `aâ^ª'ëãu‚’[¬­r ¡¢\LCDëãu߯E 7[12¬­ WXYÞßà¾R7/8 9U•PR70 8 9U•éb• PÍ'ëãu[¾Í'-ëãu¬­»[ÞßàÍ'™ . @AB/0H®ámA0@ABD¿AY 9 ¿r 0 * 7 ¸¹º/0IJE!"‘A0»¼½¾¿k¿ÀKAr . 8.* ¸¹º/0? ¬­‡·ÀULA0»¼½¾¿k¿À§Ar *  +MMN/0O:P7QRDÄ@x:USÄ@A+ÙÚ0TU88;< OáAD EFGHIJ / Kr 80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