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创作论部分的第二篇。所谓体,指文章风貌,大致相当于今日所谓风格 性,则是指作者创作个性方面的主观因素。刘勰在论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ˆ的创作思维之后,接着便论体与 性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刘勰之前,曹丕《典论论文》《与吴质书》已指出作家创作个性各有不同,而这种不同乃基于各人所禀"气"的不 同。陆机《文赋》则从作家审美爱好的角度言及作品风貌之异,即所谓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等等。他们都从 作家主观因素方面解释文章风貌的不同,认为二者之间有对应的关系。刘勰继承了他们的观点,而且说得更为明 确。他说性与体的关系是因内而符外"的,有怎样的主观因素,便形成怎样的文章体貌,“表里必符,乃“自然之恒 资"。也就是说,这种内外相应的现象是自然而然的,是必然的。 刘勰的论述比前人深刻丰富得多,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刘勰不但对前代著名作家的风格特点作岀恰当的概括,而且将繁复的风格楒括为八种类型,即典雅、远奥. 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他对这八体的解释,有的带有举例的性质。如释典雅曰熔式经诰,方轨 儒门",直接运用儒家经典的语汇,阐发儒学,固然最易给人形成典雅之感,但那只是最典型的情形,并非说典雅 的作品仅限于此。同样,谈论玄理的论文,固然是“远奥咐的典型例子,但并非只有谈玄者方称得上远奥。还有,刘 勰的解释,有的带有贬义,如新奇、轻靡二体。但那也只是推至极端而言。这两个名目本身并非贬词。刘勰认 为这两体在一定条件下也是需要的,所以下文说"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凑相成。他只是认为对这 两体若把握不当,过分追求,则易形成不良文风。所谓会通合数",还表明刘勰认为这八体之间是可以也应该交融 贯通的。正确地将八体融会、错综,犹如将单纯的色彩调和为无数间色,方能辐凑相成,圆转无碍,适应各种各 样的需要。 第二,刘勰首次对作者的创作个性,即形成风格的主观方面的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他将这些因素归纳为才、 气、学、习四者。才、气属于先天资质,学、习属于后天陶染。这样较细致的分析,尤其是指出风格的形成还与后 天的因素密切相关,是前人未曾道及的。所谓气有刚柔”,是说作者的气质可分为刚柔两大类。虽然前人已曾将人 之性分成这两类(如《盐铁论殊路》云性有刚柔”),但用之于文章写作,则《体性》是第一次。刘勰认为因作者 气有刚柔,故作品风格也可分为刚柔两大类(如本篇说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又《定势》说“势有刚柔",“刚柔 虽殊,必随时而适用"),这是值得注意的 第三,刘勰颇为切实地谈了作者应该如何正确地掌握各种风格。他指出两点:首先,入门须正,初学者须以雅正的 作品为典范,培养自己雅正的审美趣味。然后,对于八体"都应有所掌握,包括新奇、轻靡二者;因为在不同场 合、不同条件下,为了表现不同的内容,适应不同的体裁,便需要不同的风格,那就不是典雅一体就够用的。《定 势》说:“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通变》说:“噪括乎雅俗之际。"与典雅相对的华美、时新,也是需要 的。不过必须以雅正为基础,才不至于逐奇失正,堕入魔道。除了阐明应掌握多种风格之外,刘勰的风格论还很强 调后天的学习。《体性》说,掌握各种风格是通过大量的摹仿、练习来进行的。经过这样的学习,“习亦凝真",就 可以获得如先天资质一样的风貌。《体性》还说因性以练才。才虽属于先天禀赋,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还需 要练;而且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通过练习而形成某种类型的才能。 作家个人风格问题与创作思维问题一样,相当微妙。曹丕等人谈到了这一问题,但未作深入探讨。刘勰则不但从理 论上作了细致的分析,而且还从写作实践方面作切实的指导。在我国古代风格论的发展中,刘勰是有重要贡献的 《风骨》为《文心雕龙》第二十八篇,是关于文风的专论。 所谓文风,不是指作家的个人风格,也不是指文体风格,而是指普遍的、一般的文章作风。刘勰认为不论何种个人 风格,也不论何种体裁,都应有一种优良的文风。他用风骨这一描述性词语概括其特征。 风骨原是晋宋以来人物评论用语,如王羲之被称为"风骨清举”(见《世说新语·赏誉》注引《晋安帝纪》)。大体而 言,风是指人物爽朗、富于生命力,给人一种性格鲜明、清朗生动的美感;骨的原意则指骨相、体态端直,使人感 到精劲挺拔。风骨,还有类似的词语如气骨、风力、风气、骨力等,逐渐由用于人物评论而进入画论、书论领域 也见之于南朝的诗歌批评。刘勰则用来称述优良的文风。 《风骨》篇云: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怊怅述情,必始乎风。"风与情志密切相关,但不是指情志本身,而是 指表达情志时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风不是就文章说什么而言,而是指说得怎么样。《风骨》又云:“深乎风 者,述情必显。"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惞风的特征,首先是表达的鲜明、爽朗;表达明朗,就能做到生动、活 跃,就能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那么“骨¨是指什么呢?《风骨》云:"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骨与文辞密切相关,但不是 指文辞本身,而是指运用文辞、遣词造句中的首要因素。《风骨》又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 辞必精。'骨的特征在于文辞的端正、精炼。“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若堆砌不必要的辞藻,作品便 易显得冗长繁杂,主旨不突出,条理不清晰,那便是无骨的征象了。 刘勰认为具备风骨是任何文章的首要的也是基本的要求,任何文章都应首先做到表达明朗、生动,语言端正、精 健。所谓文明以健ˆ、风凊骨峻¨,清明与峻健,即明朗与严整精劲,便是对风骨"含乂的概括。应该注意,所谓峻《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创作论部分的第二篇。所谓体,指文章风貌,大致相当于今日所谓风格; 性,则是指作者创作个性方面的主观因素。刘勰在论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的创作思维之后,接着便论体与 性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刘勰之前,曹丕《典论·论文》《与吴质书》已指出作家创作个性各有不同,而这种不同乃基于各人所禀“气”的不 同。陆机《文赋》则从作家审美爱好的角度言及作品风貌之异,即所谓“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等等。他们都从 作家主观因素方面解释文章风貌的不同,认为二者之间有对应的关系。刘勰继承了他们的观点,而且说得更为明 确。他说性与体的关系是“因内而符外”的,有怎样的主观因素,便形成怎样的文章体貌,“表里必符”,乃“自然之恒 资”。也就是说,这种内外相应的现象是自然而然的,是必然的。 刘勰的论述比前人深刻丰富得多,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刘勰不但对前代著名作家的风格特点作出恰当的概括,而且将繁复的风格概括为八种类型,即典雅、远奥、 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他对这八体的解释,有的带有举例的性质。如释典雅曰“熔式经诰,方轨 儒门”,直接运用儒家经典的语汇,阐发儒学,固然最易给人形成典雅之感,但那只是最典型的情形,并非说典雅 的作品仅限于此。同样,谈论玄理的论文,固然是“远奥”的典型例子,但并非只有谈玄者方称得上远奥。还有,刘 勰的解释,有的带有贬义,如“新奇”、“轻靡”二体。但那也只是推至极端而言。这两个名目本身并非贬词。刘勰认 为这两体在一定条件下也是需要的,所以下文说“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凑相成”。他只是认为对这 两体若把握不当,过分追求,则易形成不良文风。所谓“会通合数”,还表明刘勰认为这八体之间是可以也应该交融 贯通的。正确地将八体融会、错综,犹如将单纯的色彩调和为无数间色,方能“辐凑相成”,圆转无碍,适应各种各 样的需要。 第二,刘勰首次对作者的创作个性,即形成风格的主观方面的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他将这些因素归纳为才、 气、学、习四者。才、气属于先天资质,学、习属于后天陶染。这样较细致的分析,尤其是指出风格的形成还与后 天的因素密切相关,是前人未曾道及的。所谓“气有刚柔”,是说作者的气质可分为刚柔两大类。虽然前人已曾将人 之性分成这两类(如《盐铁论·殊路》云“性有刚柔”),但用之于文章写作,则《体性》是第一次。刘勰认为因作者 气有刚柔,故作品风格也可分为刚柔两大类(如本篇说“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又《定势》说“势有刚柔”,“刚柔 虽殊,必随时而适用”),这是值得注意的。 第三,刘勰颇为切实地谈了作者应该如何正确地掌握各种风格。他指出两点:首先,入门须正,初学者须以雅正的 作品为典范,培养自己雅正的审美趣味。然后,对于“八体”都应有所掌握,包括新奇、轻靡二者;因为在不同场 合、不同条件下,为了表现不同的内容,适应不同的体裁,便需要不同的风格,那就不是典雅一体就够用的。《定 势》说:“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通变》说:“檃括乎雅俗之际。”与典雅相对的华美、时新,也是需要 的。不过必须以雅正为基础,才不至于逐奇失正,堕入魔道。除了阐明应掌握多种风格之外,刘勰的风格论还很强 调后天的学习。《体性》说,掌握各种风格是通过大量的摹仿、练习来进行的。经过这样的学习,“习亦凝真”,就 可以获得如先天资质一样的风貌。《体性》还说“因性以练才”。才虽属于先天禀赋,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还需 要练;而且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通过练习而形成某种类型的才能。 作家个人风格问题与创作思维问题一样,相当微妙。曹丕等人谈到了这一问题,但未作深入探讨。刘勰则不但从理 论上作了细致的分析,而且还从写作实践方面作切实的指导。在我国古代风格论的发展中,刘勰是有重要贡献的。 《风骨》为《文心雕龙》第二十八篇,是关于文风的专论。 所谓文风,不是指作家的个人风格,也不是指文体风格,而是指普遍的、一般的文章作风。刘勰认为不论何种个人 风格,也不论何种体裁,都应有一种优良的文风。他用“风骨”这一描述性词语概括其特征。 风骨原是晋宋以来人物评论用语,如王羲之被称为“风骨清举”(见《世说新语·赏誉》注引《晋安帝纪》)。大体而 言,风是指人物爽朗、富于生命力,给人一种性格鲜明、清朗生动的美感;骨的原意则指骨相、体态端直,使人感 到精劲挺拔。风骨,还有类似的词语如气骨、风力、风气、骨力等,逐渐由用于人物评论而进入画论、书论领域, 也见之于南朝的诗歌批评。刘勰则用来称述优良的文风。 《风骨》篇云:“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怊怅述情,必始乎风。”风与情志密切相关,但不是指情志本身,而是 指表达情志时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风不是就文章说什么而言,而是指说得怎么样。《风骨》又云:“深乎风 者,述情必显。”“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的特征,首先是表达的鲜明、爽朗;表达明朗,就能做到生动、活 跃,就能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那么“骨”是指什么呢?《风骨》云:“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骨与文辞密切相关,但不是 指文辞本身,而是指运用文辞、遣词造句中的首要因素。《风骨》又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 辞必精。”骨的特征在于文辞的端正、精炼。“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若堆砌不必要的辞藻,作品便 易显得冗长繁杂,主旨不突出,条理不清晰,那便是无骨的征象了。 刘勰认为具备风骨是任何文章的首要的也是基本的要求,任何文章都应首先做到表达明朗、生动,语言端正、精 健。所谓“文明以健”、“风清骨峻”,清明与峻健,即明朗与严整精劲,便是对“风骨”含义的概括。应该注意,所谓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