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卩刷的世界: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 在她的文章仨山街:明代南京的出版商》( Of Three M oun ta ins Street The Canm ercial Publisher of M ing nanjing)里,贾晋珠提醒我们南京和建阳一样,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商业出版中心之一。进 而,两个地方都根植于商业网络之中,这个网络遍及江南内外°。南京是帝国的辅京,无可置疑的是 中心地域。而建阳,正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资源丰富的边远村落。采用和她在研究建阳时一样的 方法,贾晋珠希望在二者间进行有意义的对比。此处的贡献再一次是实证性的,她汇编了一系列资 料,梳理了数据,然后考察了隐藏的线索。这篇文章再次像专论一样,证据十分扎实,结论则很谨 慎。文中贾晋珠先给我们介绍她选定的地点及出版商。她发现从版式装帧显示出的历史发展大势 上看,南京和建阳大致相当,只是前者在明朝早期的经济消沉显得更严重一些,因而与晚明那种多 少是被文人兴趣所激发的繁荣景象相比,对照更为鲜明。她还进一步注意到,与建阳不同,南京看 来只生产质量上乘的书籍,人们不禁想知道那些廉价的出版物都跑到哪里去了。或许廉价出版物 已不存世,或许它们从没有被标明产自南京,这样即便留存至今,也是隐秘的,和声名狼藉的建阳次 品不同°。像她的专著一样,贾晋珠做结论时建议做更进一步研究。她期望更多像她自己一样的实 证研究,并认为我们需要知道更多关于书籍贸易的机制和网点关联的历史,这样才能得出任何具有 普遍性的结论。在这里,同她对建阳的研究一样,地方概念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尽管就像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区域特殊性并不是大木康的主要关注点,但是他将出版文化放 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结构内进行研究。他最近的著作明江南的出版文化》( M in matsu Konan no shuppan bunka),是他早期论文的汇编。在此书中,因为晚明的江南拥有最先进的出版文化,所以这 里不可避免地成为关注的中心,他在研究中最感兴趣的是冯梦龙、陈继儒和董其昌等在这一领域内 颇为活跃的人物°。但是“江南”哪里?大木康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事实上,江南已经成为我们 所知的中华帝国晚期一个如此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以至明确的定义看来是不必要的。“江南號 是江南,它的地理参数几乎没多大关系。我们知道他说的地方是什么和在哪里,因为我们已经阅 读过它:江南,个商业化的城市化的和自信地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区域,关于它的记载,出现在 金陵士大夫的漫谈随笔里,在冯梦龙编纂和出版的话本民歌集中,在清初张岱与余怀的怀旧作品 大木康利用的资料翔实:有对印刷品价格的观察,有从图书馆目录的参考书目中收集的大量书 籍名录,还有从晚明作品集和笔记中摘录的许多生动的奇闻轶事。。利用这些材料,大木康突出了 与书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如何改变士大夫社会和塑造士大夫文化的。他认同李贽的观点,即随着 书籍循环流通,作者成为一方名流。他描述了士大夫社会是如何利用出版印刷使得社会推崇文人 和自身观点的。他的研究还揭示了清军征伐的消息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文本体裁在江南传播的。在 此基础上,大木康论述了信息情感和声望在印刷品中的循环流通,为在晚明时期构建一个“早期大 O Chia, "Of Three Mountains Stree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Ming Nanjing",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 rial China, p. 107. ②Chia," Of Three Mountains Stree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Ming Nanjing”,pp.127,140-141.贾晋珠解释道:南京 刻本的装帧版式有自己的特色,但却没有列举它的特征(p.126)。 ③Oki, Minatsu Ko nan no shuppan bunka/ The Publishing Culture of late Ming Jiangnan.这本书里收录了大木康关于晚 明印刷文化方面的一篇开创性论文的最新校订本,原文和他的另 述近十五年研究主题的文章一同刊登在19年 岛大学文学部纪要啭专号上。鞔明江南的印刷文化》书将这些论文汇编成卷,介绍了日本学者对中国大众文学的研 ④周绍明在2006年出版的专著虽没有言明是关于江南的,但也是基于这个地区的 6 Fei, Siyen, "Nanjing through Contemporary Eyes and Ears: Urban Spatiality and Textual Representations of Ming Nanjing Unpublished paper, 2006: W5(Hanan, Patrick), Falling in Love Stories from Mi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trans., 2006;E HA(Ko, Dorothy ),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FZ(Lowry, Kathr Yn Anne), The Tapestry of Popular Songs in 16th-and 17th-Centur ry China: Reading, Imitation, and Desire, Leiden: Brill, 2005 ⑥周启荣亦利用了相似的材料并关注于同样的问题,但有更加明确的理论性和比较研究议题 2o1994-2008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r·11· 在她的文章《三山街 :明代南京的出版商 》(O f Three M oun tains S treet: The Comm ercial Publishers of M ing N an jing)里 ,贾晋珠提醒我们南京和建阳一样 ,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商业出版中心之一。进 而 ,两个地方都根植于商业网络之中 ,这个网络遍及江南内外 ①。南京是帝国的辅京 ,无可置疑的是 中心地域。而建阳 ,正如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资源丰富的边远村落。采用和她在研究建阳时一样的 方法 ,贾晋珠希望在二者间进行有意义的对比。此处的贡献再一次是实证性的 ,她汇编了一系列资 料 ,梳理了数据 ,然后考察了隐藏的线索。这篇文章再次像专论一样 ,证据十分扎实 ,结论则很谨 慎。文中贾晋珠先给我们介绍她选定的地点及出版商。她发现从版式装帧显示出的历史发展大势 上看 ,南京和建阳大致相当 ,只是前者在明朝早期的经济消沉显得更严重一些 ,因而与晚明那种多 少是被文人兴趣所激发的繁荣景象相比 ,对照更为鲜明。她还进一步注意到 ,与建阳不同 ,南京看 来只生产质量上乘的书籍 ,人们不禁想知道那些廉价的出版物都跑到哪里去了。或许廉价出版物 已不存世 ,或许它们从没有被标明产自南京 ,这样即便留存至今 ,也是隐秘的 ,和声名狼藉的建阳次 品不同 ②。像她的专著一样 ,贾晋珠做结论时建议做更进一步研究。她期望更多像她自己一样的实 证研究 ,并认为我们需要知道更多关于书籍贸易的机制和网点关联的历史 ,这样才能得出任何具有 普遍性的结论。在这里 ,同她对建阳的研究一样 ,地方概念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尽管就像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 ,区域特殊性并不是大木康的主要关注点 ,但是他将出版文化放 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结构内进行研究。他最近的著作《晚明江南的出版文化 》(M in m a tsu Konan no shuppan bunka) ,是他早期论文的汇编。在此书中 ,因为晚明的江南拥有最先进的出版文化 ,所以这 里不可避免地成为关注的中心 ,他在研究中最感兴趣的是冯梦龙、陈继儒和董其昌等在这一领域内 颇为活跃的人物 ③。但是“江南 ”是哪里 ? 大木康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事实上 ,江南已经成为我们 所知的中华帝国晚期一个如此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以至明确的定义看来是不必要的。“江南 ”就 是江南 ,它的地理参数几乎没多大关系 ④。我们知道他说的地方是什么和在哪里 ,因为我们已经阅 读过它 :江南 ,一个商业化的、城市化的和自信地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区域 ,关于它的记载 ,出现在 金陵士大夫的漫谈随笔里 ,在冯梦龙编纂和出版的话本民歌集中 ,在清初张岱与余怀的怀旧作品 中 ⑤。 大木康利用的资料翔实 :有对印刷品价格的观察 ,有从图书馆目录的参考书目中收集的大量书 籍名录 ,还有从晚明作品集和笔记中摘录的许多生动的奇闻轶事 ⑥。利用这些材料 ,大木康突出了 与书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如何改变士大夫社会和塑造士大夫文化的。他认同李贽的观点 ,即随着 书籍循环流通 ,作者成为一方名流。他描述了士大夫社会是如何利用出版印刷使得社会推崇文人 和自身观点的。他的研究还揭示了清军征伐的消息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文本体裁在江南传播的。在 此基础上 ,大木康论述了信息、情感和声望在印刷品中的循环流通 ,为在晚明时期构建一个“早期大 印刷的世界 :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Chia ,“Of Three Mountains Stree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Ming Nanjing”,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2 rial China , p11071 Chia,“Of Three Mountains Stree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Ming Nanjing”, pp1127, 140—1411贾晋珠解释道:南京 刻本的装帧版式有自己的特色 ,但却没有列举它的特征 (p1126)。 Oki, Minmatsu Koˉnan no shuppan bunka [ The Publishing Culture of Late Ming Jiangnan ]1这本书里收录了大木康关于晚 明印刷文化方面的一篇开创性论文的最新校订本 ,原文和他的另一篇叙述近十五年研究主题的文章一同刊登在 1991年 “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 ”专号上。《晚明江南的印刷文化 》一书将这些论文汇编成卷 ,介绍了日本学者对中国大众文学的研 究。 周绍明在 2006年出版的专著虽没有言明是关于江南的 ,但也是基于这个地区的。 Fei, Siyen,“Nanjing through Contemporary Eyes and Ears: Urban Spatiality and Textual Representations ofMing Nanjing”, Unpublished paper, 2006; 韩南 (Hanan , Patrick) , Falling in Love: Stories from Ming China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trans1, 2006;高彦颐 ( Ko, Dorothy) ,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 Century China , Stanford, Calif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罗开云 (Lowry, Kathr Yn Anne ) , The Tapestry of Popular Songs in 16th— and 17 th - Centu2 ry China : Reading , Imitation, and Desire,Leiden: Brill, 20051 周启荣亦利用了相似的材料并关注于同样的问题 ,但有更加明确的理论性和比较研究议题。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