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能够使学生贴近中医、了解中医,从而热爱中医,巩固专业思想,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 时,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一定训练,培养科研精神,端正科学态度,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 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联系中医学专业特点,“以学生 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的教学与引导、合作、探究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中医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对历代医家与医籍多方 式、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提升课堂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鱼”到“渔”,实 现由“被动教”到“主动学”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需要大量信息满足求知欲望。他们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 实施,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乐于在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课堂教学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分析、病案 介绍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化探索的方法。课程的部分章节使用案例介 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以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 探究答案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师生恰当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辨证论治 侧重规律性探索和中医思维的培养,渗透着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思想。 课程的部分章节,现已试点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并获得良好反馈。例如“串雅”一节,属于《中国医 学史“》清代的医学”的内容。《串雅》在清代众多方书中独树一帜,是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该 书由清代医家赵学敏编撰,其中大量内容直接来自族人、走方医赵柏云的临床经验,广泛搜集了民间的多种治 疗方法和证治经验。传统讲授《串雅》时,必然谈到“走方医”问题,理解这一概念,对这部方书就能水到渠 成。明清时期,走方医社会地位低下,世人认为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挟技劫病,贪利恣濉”。 因此,走方医的治疗经验根本不受重视。赵学敏经过验证,发觉“走方医中有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 甚捷”治法简便易行,效验甚速。这些宝贵经验是蒙尘的珍珠,赵学敏希望通过系统整理能使这些民间的奇方 治法登上医学的大雅之堂,故取名《串雅》。所以,“走方医”的概念、内涵是重要的知识点,用微课方式来 表达,便于学生预习、自习,可以扫清课上的背景知识问题,完全符合一节微课、一个知识点的选题原则。微 课常见的教学方式有:开门见山式、案例式、情景式、任务(项目)驱动式等。根据内容,《串雅》微课选择 开门见山式,表现手法上增加艺术气息,采用古乐、名画为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将走方医的内 容分解、细化,按照教学设计,从“《村医图》中的医生是什么样的”问题导入,然后逐步展开“走方医”的 形象,通过比较“走方医与传统医生”的异同,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走方医的特点”,微课中体现出完整的教 学过程。通过前期的试点,微课简捷方便的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出优势,拟在后期课程中加大“微课”教学模式 的应用。 课程讲授中,也不断将新兴学科的内容引入传统《中国医学史》课堂中,如医疗社会史、中医文化 学、医学人类学等。例如将医学人类学观点引入中医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医家、病家、文化、心 理、民俗等不同角度,逐步加深对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解。医学起源问题的讲授,通常是医学史的首篇论 述,更是人类医学史前史的基本议题,试图探明人类最早的医疗活动能力和医药卫生知识的来源、各自 早期演进的具体过程,以及使这一变迁成为必然和现实的根本动力。这个难题,仅仅依靠几个神话传说 难以解决,也不是过去习用“医学起源于××”的简单描述能够讲清的。事实有时与想象大相径庭,如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曾经被认为是人类史上重大的革命之一,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福祉。而古病理学 的研究却截然相反:史前时期患病率日益增加,人均寿命逐渐下降,健康状况呈逐渐恶化趋势。这些医 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改变了原有认识,转换了研究思路,更为学生提供了值得发掘的线索。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的评价也不断优化,从总结性评价逐渐过渡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 价相结合,并不断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2次随堂测试, 每次20%,计入平时成绩。期末考核采用论文形式,计60%。即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随 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课程成绩的权重制定也将有所改变。 -2-能够使学生贴近中医、了解中医,从而热爱中医,巩固专业思想,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 时,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一定训练,培养科研精神,端正科学态度,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 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联系中医学专业特点,“以学生 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的教学与引导、合作、探究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中医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对历代医家与医籍多方 式、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提升课堂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鱼”到“渔”,实 现由“被动教”到“主动学”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需要大量信息满足求知欲望。他们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 实施,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乐于在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课堂教学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分析、病案 介绍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化探索的方法。课程的部分章节使用案例介 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以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 探究答案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师生恰当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辨证论治 侧重规律性探索和中医思维的培养,渗透着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思想。 课程的部分章节,现已试点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并获得良好反馈。例如“串雅”一节,属于《中国医 学史“》清代的医学”的内容。《串雅》在清代众多方书中独树一帜,是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该 书由清代医家赵学敏编撰,其中大量内容直接来自族人、走方医赵柏云的临床经验,广泛搜集了民间的多种治 疗方法和证治经验。传统讲授《串雅》时,必然谈到“走方医”问题,理解这一概念,对这部方书就能水到渠 成。明清时期,走方医社会地位低下,世人认为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挟技劫病,贪利恣睢”。 因此,走方医的治疗经验根本不受重视。赵学敏经过验证,发觉“走方医中有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 甚捷”治法简便易行,效验甚速。这些宝贵经验是蒙尘的珍珠,赵学敏希望通过系统整理能使这些民间的奇方 治法登上医学的大雅之堂,故取名《串雅》。所以,“走方医”的概念、内涵是重要的知识点,用微课方式来 表达,便于学生预习、自习,可以扫清课上的背景知识问题,完全符合一节微课、一个知识点的选题原则。微 课常见的教学方式有:开门见山式、案例式、情景式、任务(项目)驱动式等。根据内容,《串雅》微课选择 开门见山式,表现手法上增加艺术气息,采用古乐、名画为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将走方医的内 容分解、细化,按照教学设计,从“《村医图》中的医生是什么样的”问题导入,然后逐步展开“走方医”的 形象,通过比较“走方医与传统医生”的异同,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走方医的特点”,微课中体现出完整的教 学过程。通过前期的试点,微课简捷方便的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出优势,拟在后期课程中加大“微课”教学模式 的应用。 课程讲授中,也不断将新兴学科的内容引入传统《中国医学史》课堂中,如医疗社会史、中医文化 学、医学人类学等。例如将医学人类学观点引入中医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医家、病家、文化、心 理、民俗等不同角度,逐步加深对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解。医学起源问题的讲授,通常是医学史的首篇论 述,更是人类医学史前史的基本议题,试图探明人类最早的医疗活动能力和医药卫生知识的来源、各自 早期演进的具体过程,以及使这一变迁成为必然和现实的根本动力。这个难题,仅仅依靠几个神话传说 难以解决,也不是过去习用“医学起源于 ××”的简单描述能够讲清的。事实有时与想象大相径庭,如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曾经被认为是人类史上重大的革命之一,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福祉。而古病理学 的研究却截然相反:史前时期患病率日益增加,人均寿命逐渐下降,健康状况呈逐渐恶化趋势。这些医 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改变了原有认识,转换了研究思路,更为学生提供了值得发掘的线索。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的评价也不断优化,从总结性评价逐渐过渡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 价相结合,并不断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 2 次随堂测试, 每次 20%,计入平时成绩。期末考核采用论文形式,计 60%。即平时成绩占 40%,期末成绩占 60%。随 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课程成绩的权重制定也将有所改变。 - 2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