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北京行改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经济的平等自治的契约性关系:(3)巾民社会遵 蕴:描述性的、分析性的和价值性的·。这是一种颇 循法治原则:(4)市民杜会奉行自治原则:(5)市民 有见地的看法。 社会通过公共传媒表达其意见和在公共空间交换 大体说来,在中国学术界,凡是采用公民社会 意见:(6)市民社会内部的民主发展进程2。 译法的学者,大多也都采用三分法。如何增科认为, 总而言之,邓正来主要是从二分法来谈论市民 “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 社会的,这也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普遍性认识。在 领域,这一领域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 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市民社会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 密切相关,人们急切希望借助这样一个纯粹西方的 自愿结合而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术语来找到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所以,这段时期的 他还提出,就公民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文化特征及 文章尽管纷繁多杂,但都脱离不了二分法的框架, 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而言,它的结构性要素及其 都围绕现代化的进程而展开。这可以说是自由派的 特征有四个:(1)私人领域:(2)志愿性团体:(3)公 观点。 共领域;(4)社会运动。 在当时,之所以采用二分法,主要与社会经济 发展的大背景有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值 三、如何建构中国的公民杜会 市场经济方兴,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就是经济体制 在厘清了中国的市民社会概念之后,学者们就 顺利转轨的问题。其时,被压抑许久的社会这一概 如何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 念重新同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人们习惯的还是它 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建构当下的国家与市民社 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说明的是,长期以来。我国 会的新型互动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处理国家和社 实行的其实是一种政社合一的社会,“社会"这一概 会,国家和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相对独立而 念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 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有学者指出,关于公民社 国家和单位的管理下,没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任何 会和国家的关系,共有五种棋式,即公民社会制约 私人领域,所以知识界对市民社会是既期待又陌生 国家、公民社会对抗国家、公民社会和国家共生共 的。因此,在重新认识这一问题的时候,便自然而然 强、公民社会参与国家、公民社会和国家合作互补, 地采用了国家和社会的二分法。 这五种模式并不互相排斥,是对复杂现实的高度抽 到了上个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进 象5。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首先,从中国的历史 一步深化,对西方理论的进一步了解,学界逐步对 来看,有学者通过历史性考察,否认中国有过市民 三分法产生了兴趣。国家一经济一市民社会三分 社会,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宗族社会,从来没有出 法,是由当代西方学者柯亨和阿拉托提出的。他们 现过类似西方历史上完善的市民社会阶层。还有 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 学者认为西方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宜于中国社会的 社会主要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我们把市民社 情况,因为西方社会是在权利高度分散化和多元化 会理解为经济与国家之间的杜会互动领域,它首先 的特定背景下形成的,一开始就表现出与现实杜会 是由私人领域(尤其是家庭)、结社的领域(尤其是 及政治结构的异质性,但其内部的理性化过程完成 志愿结社)、社会运动以及各种公共交往形式所构 较早;而对许多后进国家来说,市民社会与现实社 成的。”这一观点,反映了西方市民社会理论重心的 会和政治结构是同质的,因此内部的理性没有完 转移。 成,所以中国的市民社会不可能走西方那样的道 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介绍当代西方理论的文 路,也就是说,中国市民社会的健康发育必须依赖 章,如套世骏、陈晏清、王新生等分析了近、当代市 外部条件,尤其以政府的促进作用最大。当然,大 民社会观念的不同,指出市民社会观念由近代的因 多数学者从中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出发,主张“良 商品交换关系而结合起来的私人自律的经济交往 性互动说”,认为这既是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运作 领域转为当代自主的社会文化领域。其中王新生在 方式,又是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形态“。大 厘清近、当代市民社会的差别之后,力图表达出市 体说来,关于理解国家和市民杜会的互动关系,可 民社会是一个由家庭、“需要的体系”、公共领域三 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活空间,而且这三个方面 (一)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 是一种历史递进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侧重 市民社会是和商品经济相伴而生的观念,黑格 点不同,他还提出市民社会的概念包括三种不同意 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就明确从市场经济出发来分 94 万方数据《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经济的平等自治的契约性关系;(3)市民社会遵 循法治原则;(4)市民社会奉行自治原则;(5)市民 社会通过公共传媒表达其意见和在公共空间交换 意见;(6)市民社会内部的民主发展进程”。。 总而言之,邓正来主要是从二分法来谈论市民 社会的.这也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普遍性认识。在 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市民社会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密切相关,人们急切希望借助这样一个纯粹西方的 术语来找到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所以,这段时期的 文章尽管纷繁多杂,但都脱离不了二分法的框架, 都围绕现代化的进程而展开。这可以说是自由派的 观点。 在当时,之所以采用二分法,主要与社会经济 发展的大背景有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值 市场经济方兴.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就是经济体制 顺利转轨的问题。其时.被压抑许久的社会这一概 念重新同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人们习惯的还是它 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必须说明的是,长期以来。我国 实行的其实是一种政社合一的社会.“社会”这一概 念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 国家和单位的管理下,没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任何 私人领域.所以知识界对市民社会是既期待又陌生 的。因此,在重新认识这一问题的时候,便自然而然 地采用了国家和社会的二分法。 到了上个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进 一步深化,对西方理论的进一步了解,学界逐步对 三分法产生了兴趣。国家一经济一市民社会三分 法,是由当代西方学者柯亨和阿拉托提出的。他们 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 社会主要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我们把市民社 会理解为经济与国家之间的社会互动领域,它首先 是由私人领域(尤其是家庭)、结社的领域(尤其是 志愿结社)、社会运动以及各种公共交往形式所构 成的。”这一观点,反映了西方市民社会理论重心的 转移。 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介绍当代西方理论的文 章。如童世骏、陈晏清、王新生等分析了近、当代市 民社会观念的不同,指出市民社会观念由近代的因 商品交换关系而结合起来的私人自律的经济交往 领域转为当代自主的社会文化领域。其中王新生在 厘清近、当代市民社会的差别之后,力图表达出市 民社会是一个由家庭、“需要的体系”、公共领域三 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活空间,而且这三个方面 是一种历史递进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侧重 点不同,他还提出市民社会的概念包括三种不同意 蕴:描述性的、分析性的和价值性的”。这是一种颇 有见地的看法。 大体说来,在中国学术界,凡是采用公民社会 译法的学者,大多也都采用三分法。如何增科认为, “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 领域,这一领域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 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 自愿结合而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他还提出.就公民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文化特征及 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而言,它的结构性要素及其 特征有四个:(1)私人领域;(2)志愿性团体;(3)公 共领域;(4)社会运动。 三、如何建构中国的公民社会 在厘清了中国的市民社会概念之后.学者们就 如何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 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建构当下的国家与市民社 会的新型互动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处理国家和社 会、国家和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相对独立而 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有学者指出,关于公民社 会和国家的关系,共有五种模式,即公民社会制约 国家、公民社会对抗国家、公民社会和国家共生共 强、公民社会参与国家、公民社会和国家合作互补, 这五种模式并不互相排斥,是对复杂现实的高度抽 象”5『。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首先,从中国的历史 来看,有学者通过历史性考察,否认中国有过市民 社会,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宗族社会,从来没有出 现过类似西方历史上完善的市民社会阶层”…。还有 学者认为西方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宜于中国社会的 情况,因为西方社会是在权利高度分散化和多元化 的特定背景下形成的,一开始就表现出与现实社会 及政治结构的异质性,但其内部的理性化过程完成 较早;而对许多后进国家来说,市民社会与现实社 会和政治结构是同质的,因此内部的理性没有完 成,所以中国的市民社会不可能走西方那样的道 路,也就是说,中国市民社会的健康发育必须依赖 外部条件,尤其以政府的促进作用最大”J。当然,大 多数学者从中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出发,主张“良 性互动说”.认为这既是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运作 方式,又是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形态“。大 体说来,关于理解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互动关系,可 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 市民社会是和商品经济相伴而生的观念,黑格 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就明确从市场经济出发来分 94— 万方数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