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 联盟与战争”: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及其后果 都是国家战略被“联盟”与局部战争推向一个方向并最终定格。而且在战争之后的十 年,通常都会出现内政与外交十分协调一致的时期,如1949-1959年以及1979-1989 年(甚至之后很长时间),这种现象也是不能忽视的。本文的目的包括解读这两次战 略决策既是国家战略选择的结果,也是国家战略得以确立——包括获得足够的认同和 统一思想等——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国家战略的两次根本性转变同两次重大战略决策 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总而言之,两次“联盟”与战争既对中国的世界地位、安全环境、对外关系布局、东 亚地区形势等造成了历史性的影响,也对中国的国家战略造成了历史性的影响。这里 所谓历史性的影响就是指如无国内全局性或外部全局性的重大事件发生,中国的战略 指导和战略布局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任何人为的逆转努力都必定是徒劳无功 的,于国家则是徒耗资源和精力。 将这两次战略决策做上述比较分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它们都是在冷战背景下 发生的,所不同的是,中国在两个超级大国中选择了不同的盟友。究竟什么是冷战? 美国和苏联之间对抗的本质和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近年迅速发展的新冷战史研究 利用新发现的历史档案,做了大量优秀的研究,并提供了很多相当有启发的思想。① 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国相关学术界没有被注意,其后果肯定是负面的,因为冷 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诞生和随后40年对外关系的主要国际背景,极为深刻地 塑造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中国领导人对世界政治的基本看法,特别是他们那一代 人诸多思考和结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既没有有意识地研究这些影响,当然 也就无从判断其利弊得失。 新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是,美国和苏联的对抗以及它们各自的对外政策等 并没有也不可能决定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所有方面,其他诸多国际行为体实际上是在 根据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行事。这方面中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中国领导人 通常是根据自己对冷战时期世界政治本质的理解和对特定时期世界战略形势的估计, 选择美苏作为敌人或盟友,然后再按照他们的选择来衡量和判断国际体系及其中的他 国,突出的特点是将他国对自己的敌人的态度当做标尺来决定亲疏远近。简言之,就 是“以美划线”或“以苏划线”。例如,中国在分处东亚大陆两端的朝鲜半岛和中南半 岛大规模使用武力,这两个决策各有其复杂的原因,在战略层面思考则有实质性的共 ①201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剑桥冷战史》是冷战史研究新成果的集大成者。该书由来自 世界各地近80名学者参加撰写,内容涵盖了冷战史研究的所有领域。参见 Melvyn P. Leffler and Odd Arme Westa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都是国家战略被“联盟冶与局部战争推向一个方向并最终定格。 而且在战争之后的十 年,通常都会出现内政与外交十分协调一致的时期,如 1949-1959 年以及 1979-1989 年(甚至之后很长时间),这种现象也是不能忽视的。 本文的目的包括解读这两次战 略决策既是国家战略选择的结果,也是国家战略得以确立———包括获得足够的认同和 统一思想等———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国家战略的两次根本性转变同两次重大战略决策 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总而言之,两次“联盟冶与战争既对中国的世界地位、安全环境、对外关系布局、东 亚地区形势等造成了历史性的影响,也对中国的国家战略造成了历史性的影响。 这里 所谓历史性的影响就是指如无国内全局性或外部全局性的重大事件发生,中国的战略 指导和战略布局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任何人为的逆转努力都必定是徒劳无功 的,于国家则是徒耗资源和精力。 将这两次战略决策做上述比较分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它们都是在冷战背景下 发生的,所不同的是,中国在两个超级大国中选择了不同的盟友。 究竟什么是冷战? 美国和苏联之间对抗的本质和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 近年迅速发展的新冷战史研究 利用新发现的历史档案,做了大量优秀的研究,并提供了很多相当有启发的思想。淤 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国相关学术界没有被注意,其后果肯定是负面的,因为冷 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诞生和随后 40 年对外关系的主要国际背景,极为深刻地 塑造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中国领导人对世界政治的基本看法,特别是他们那一代 人诸多思考和结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既没有有意识地研究这些影响,当然 也就无从判断其利弊得失。 新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是,美国和苏联的对抗以及它们各自的对外政策等 并没有也不可能决定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所有方面,其他诸多国际行为体实际上是在 根据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行事。 这方面中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 中国领导人 通常是根据自己对冷战时期世界政治本质的理解和对特定时期世界战略形势的估计, 选择美苏作为敌人或盟友,然后再按照他们的选择来衡量和判断国际体系及其中的他 国,突出的特点是将他国对自己的敌人的态度当做标尺来决定亲疏远近。 简言之,就 是“以美划线冶或“以苏划线冶。 例如,中国在分处东亚大陆两端的朝鲜半岛和中南半 岛大规模使用武力,这两个决策各有其复杂的原因,在战略层面思考则有实质性的共 ·72· “联盟与战争冶: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及其后果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2010 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剑桥冷战史》是冷战史研究新成果的集大成者。 该书由来自 世界各地近 80 名学者参加撰写,内容涵盖了冷战史研究的所有领域。 参见 Melvyn P. 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 eds.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