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第11卷第6期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3.Vol.11,No.6 型的学生都是“零志愿”提前录取的学生。一些案主所 但是当时就已经打定了放弃理科的主意。我主要是觉 填报的学校为国内名牌大学,因而在填报志愿的时 得现代大学不包分配,理工科的知识技术专业性太 候,几乎无一例外地以进入学校为首选,而不管学习 强,出来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四年就感觉是白读了。而 什么专业。因此,“进入这个专业的同学几乎可以说都 文科学习的知识可以说是‘万金油',虽然看上去并不 是一不小心‘滑'进来的”。而对于一些普通大学的学 怎么有用,但却能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日 生来说,其专业选择多为自愿。 常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最终决定‘弃理 第二种类型为兴趣反差类。这种类型表现为两种 从文'。”这是一个有主见的自主选择,但其所提供的 情况:一种情况是在选择专业时并未对专业产生兴 理由却让我哭笑不得。 趣,而是在经过两年的学习后才对专业产生了兴趣。 第五种类型为没有明显倾向性的选择。被动学习 另一种情况是在选择专业时是出于对专业本身的兴 导致缺少学习兴趣或专业兴趣。“我似乎对什么都没 趣,而在后来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 有太大的兴趣,所以对很多事情都是一贯地逆来顺 或不喜欢所选专业。有些学生在转专业失败后显得非 受,也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也包括我大学学 常沮丧。其中,反差较大的同学表现为:虽然大学专业 习的专业。” 的选择是出于高中兴趣的延伸,但是在进入专业院系 从对82份材料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按照上 学习后,发现其与高中的预期反差极大,因而出现了 述五种类型的划分对材料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入表2 不适应状态。有的学生转专业成功,有的学生则未能 所示。 如愿或得过且过,有的案主甚至出现了精神疾病状态 表2大学专业选择的类型及其所占比例 (我就直接咨询过这样的学生)。 类型1 类型2 类型3 类型4荧型5自主选择 第三种类型为完成父母愿望类。专业的选择是根 末写成难以判断 10(12第) 5(6%) 6(7%)7(9%)4(5%)20(25%) 29(36%) 据父母的喜好来决定的。例如:有的案主喜欢理科,而 父母认为女孩子学理科太苦、学文科轻松:有的父母 虽然我们反对“纯粹兴趣主义”的学习动机,但是 看重未来就业容易或专业的经济回报率高,而案主本 兴趣是专业学习最好的老师。从前述内容可以看出, 人虽然不愿意,但也屈从了父母的愿望。结果,学习自 在入学前或入学后,不同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往往非 传的写作成了一种诉苦和发泄的渠道。“进入大学,年 常不同,且呈现出变化和波动性。这是青年人的特点。 轻人的叛逆心态让我自在于离开父母的日子,而母亲 在我们的大学中,有不少二次专业选择的机会,也有 也难以再对我的学习生活施加影响。在那时,唯一使 相关的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作为补充,以求让学 我惴惴不安的是来自转专业的压力(高考志愿很大程 生能够进行专业选择。这在自传材料中突出表现为专 度上是父母的意思,而我不喜欢目前的专业。”“想起 业选择的动机方面的偏差。这种偏差的出现,源于来 当时刚刚进FD的时候,我满心的委屈和不情愿,虽然 自高中、社会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给予专业 这是SH最好的高校,父母也为我骄傲,但专业的确 选择机会直接有助于专业学习动机和认识度的提高。 不是我喜欢的。我本身感兴趣的是医科和工科,所以 大学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幅度和素质上可以有所要求, 我的第一志愿是T叮大学。成绩出来以后,我决心要把 但大学生自己对于专业定位和能力倾向性的认识调 零志愿去掉,但父母百般阻止了我,说女生读文科轻 整依旧是解决大学生专业学习动机不足的一个重要 松。其实这个疙瘩到现在还会使我去问一些老师:当 手段。从兴趣到志趣再到志业的转换过程依旧是大学 我觉得我的志向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时该怎么办呢?不 在人才培养中一个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可否认,这种挫折感使我在进大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五、需要沟通交流:沟通交流机会的缺失 内对自己的专业课采取冷漠的态度。而越是不感兴 趣,学起来就越累。现在我已经能较好地平衡了,毕竞 “个人觉得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院系之间都 我也发现了自己在这门专业中感兴趣的点,那就是青 缺乏交流。”“比如我们06级的学生,到现在为止也就 少年心理与教育:同时,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我 见过导师一次,和辅导员的交流也很有限,每周的班 也选修了大学里的化学课和生物课,有机会的话我还 会也大多是一些事务性的安排。缺乏交流的结果是, 是会去试着当个业余医生或者生物学家的。”一种无 快大四了,好多同学连自己系里的同学都还没认全, 奈感跃然纸上。 些性格稍微内向点的同学更是如此。他们不善于跟 第四种类型为并非出自专业志趣的选择,即无奈 外界沟通,不知道本系学生毕业后到底应该去干些什 的选择。“其实填报☒大学算是一个出于无奈的选择, 么,对未来完全没有把握、非常迷茫。”“接触多方面的 ·42·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复旦教育论坛 2013 年第 11 卷第 6 期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3. Vol.11,No.6 型的学生都是“零志愿”提前录取的学生。一些案主所 填报的学校为国内名牌大学,因而在填报志愿的时 候,几乎无一例外地以进入学校为首选,而不管学习 什么专业。因此,“进入这个专业的同学几乎可以说都 是一不小心‘滑’进来的”。而对于一些普通大学的学 生来说,其专业选择多为自愿。 第二种类型为兴趣反差类。这种类型表现为两种 情况:一种情况是在选择专业时并未对专业产生兴 趣,而是在经过两年的学习后才对专业产生了兴趣。 另一种情况是在选择专业时是出于对专业本身的兴 趣,而在后来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 或不喜欢所选专业。有些学生在转专业失败后显得非 常沮丧。其中,反差较大的同学表现为:虽然大学专业 的选择是出于高中兴趣的延伸,但是在进入专业院系 学习后,发现其与高中的预期反差极大,因而出现了 不适应状态。有的学生转专业成功,有的学生则未能 如愿或得过且过,有的案主甚至出现了精神疾病状态 (我就直接咨询过这样的学生)。 第三种类型为完成父母愿望类。专业的选择是根 据父母的喜好来决定的。例如:有的案主喜欢理科,而 父母认为女孩子学理科太苦、学文科轻松;有的父母 看重未来就业容易或专业的经济回报率高,而案主本 人虽然不愿意,但也屈从了父母的愿望。结果,学习自 传的写作成了一种诉苦和发泄的渠道。“进入大学,年 轻人的叛逆心态让我自在于离开父母的日子,而母亲 也难以再对我的学习生活施加影响。在那时,唯一使 我惴惴不安的是来自转专业的压力(高考志愿很大程 度上是父母的意思,而我不喜欢目前的专业)。”“想起 当时刚刚进 FD 的时候,我满心的委屈和不情愿,虽然 这是 SHH 最好的高校,父母也为我骄傲,但专业的确 不是我喜欢的。我本身感兴趣的是医科和工科,所以 我的第一志愿是 TJ 大学。成绩出来以后,我决心要把 零志愿去掉,但父母百般阻止了我,说女生读文科轻 松。其实这个疙瘩到现在还会使我去问一些老师:当 我觉得我的志向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时该怎么办呢?不 可否认,这种挫折感使我在进大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内对自己的专业课采取冷漠的态度。而越是不感兴 趣,学起来就越累。现在我已经能较好地平衡了,毕竟 我也发现了自己在这门专业中感兴趣的点,那就是青 少年心理与教育;同时,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我 也选修了大学里的化学课和生物课,有机会的话我还 是会去试着当个业余医生或者生物学家的。”一种无 奈感跃然纸上。 第四种类型为并非出自专业志趣的选择,即无奈 的选择。“其实填报 ZJ 大学算是一个出于无奈的选择, 但是当时就已经打定了放弃理科的主意。我主要是觉 得现代大学不包分配,理工科的知识技术专业性太 强,出来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四年就感觉是白读了。而 文科学习的知识可以说是‘万金油’,虽然看上去并不 怎么有用,但却能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日 常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最终决定‘弃理 从文’。”这是一个有主见的自主选择,但其所提供的 理由却让我哭笑不得。 第五种类型为没有明显倾向性的选择。被动学习 导致缺少学习兴趣或专业兴趣。“我似乎对什么都没 有太大的兴趣,所以对很多事情都是一贯地逆来顺 受,也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也包括我大学学 习的专业。” 从对 82 份材料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按照上 述五种类型的划分对材料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入表 2 所示。 表 2 大学专业选择的类型及其所占比例 虽然我们反对“纯粹兴趣主义”的学习动机,但是 兴趣是专业学习最好的老师。从前述内容可以看出, 在入学前或入学后,不同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往往非 常不同,且呈现出变化和波动性。这是青年人的特点。 在我们的大学中,有不少二次专业选择的机会,也有 相关的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作为补充,以求让学 生能够进行专业选择。这在自传材料中突出表现为专 业选择的动机方面的偏差。这种偏差的出现,源于来 自高中、社会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给予专业 选择机会直接有助于专业学习动机和认识度的提高。 大学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幅度和素质上可以有所要求, 但大学生自己对于专业定位和能力倾向性的认识调 整依旧是解决大学生专业学习动机不足的一个重要 手段。从兴趣到志趣再到志业的转换过程依旧是大学 在人才培养中一个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五、需要沟通交流:沟通交流机会的缺失 “个人觉得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院系之间都 缺乏交流。”“比如我们 06 级的学生,到现在为止也就 见过导师一次,和辅导员的交流也很有限,每周的班 会也大多是一些事务性的安排。缺乏交流的结果是, 快大四了,好多同学连自己系里的同学都还没认全, 一些性格稍微内向点的同学更是如此。他们不善于跟 外界沟通,不知道本系学生毕业后到底应该去干些什 么,对未来完全没有把握、非常迷茫。”“接触多方面的 · ·4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