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8卷第1期 于湘琳: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 39 “东方小巴黎”之美誉,直至今天仍有俄侨日常生活遗 四是以自然景观特征而命名的街路名称。如街 风的存在。 路依铁道线而成的“一面街”(今道里一面街),街路距 离较近的“短街”(今道里端街)等。 二、俄侨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街道名称,因其相对稳定性使部分街 名尚可保持久远,所以,可把其视为独特的历史文献。 昔日哈尔滨的街道名称,便能较为充分的反映出沙俄 俄侨文化对哈尔滨城市文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即 殖民侵略的文化特征。虽然随着岁月流逝,朝政更 使是今天仍能看到或体会到许多当年俄侨的文化遗 迭,哈尔滨街名几经改变。但今天的一些街名中,仍 存。这些移民文化的影响较充分地反映在建筑、习俗 可寻觅到这种历史的陈迹。 文化、教育以及语言等方面。 (二)俄侨衣、食、住、行习俗的影响 (一)俄侨建筑文化的影响 俄侨长期居住在哈尔滨,在与当地人们长久而频 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城市不同, 繁的交往中,其衣、食、住、行等习俗风尚于流播过程 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又是在强行介 中产生影响,使当地人们的部分习俗西化,由此构成 入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的。所以在城市建筑以及街 了哈尔滨习俗文化“中西兼具”的特征。 道名称等方面充分地体现出了浓厚的俄侨文化影响。 中东铁路的修筑把这里变成了“华洋杂处”之区, 哈尔滨俄侨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个体建筑的设计 大批俄侨生活在这里,其服饰的“示范”作用使其风 方面有着强烈的反映,与中国内地的其他城市相比, 靡一时。而寻常百姓亦“举固有华服之不用,多著用 显现出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俄罗斯人以其特有的 西服,以为美观”,“手表戒指,尤为装饰所必需”。内 野心与执着,把哈尔滨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城市,他们 地人臆度中的哈尔滨位于塞北,“去中土甚远,其风俗 在这里有模有样地过日子,以自己的方式建造这座城 衣著服饰在材料、当然鄙陋现象”,2249,221“士、工、 市,安排城市生活,静谧的俄罗斯式的街心花园和林 商人,俱尚长服,外加马褂或背心,色则上衣用玄,下 荫道的确美化了早期的哈尔滨,除众多造型各异的俄 多蓝、灰;农人多蓝色衣裤。妇女喜长服,傍无开气, 罗斯东正教堂外,另有哥特式、罗马式建筑,如:哈尔 间有青、蓝、紫、绿各色。衣料,富者先用丝织品,近年 滨秋林公司、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铁路 毛织品颇盛行,半属舶来物,利权外溢,识者忧之;而 局招待所以及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石子路面,松花江畔 服洋服、履革履者亦日多…妇女耳环,先时银者多 俄罗斯式的木制房屋构成了早期哈尔滨建筑风格。 而金者少:近虽衣食稍给,亦不屑用银而用金矣,富者 故此,哈尔滨曾有“东方莫斯科”之称。 更争新斗靡,以珠翠、钻石等嵌装之州4由此看出以 此外,一个城市的街道名称,同样亦可将其视为 中东铁路为媒介“欧风东渐”,不仅使衣著服饰在材 独特的历史遗存,因其能相对稳定持久地反映出初始 料、色彩和样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连其功能亦 时的文化特征。综观旧中国时期哈尔滨的街道名称, 由实用转向华丽奢侈,突出装饰和美观的效果。受俄 可分如下几类:一是以俄国商界人士或帝俄侵华有 侨服饰文化的影响,使哈尔滨人敢穿爱美蜚声中外。 功人员的名字而命名的街道。类似用俄国人名命名 在饮食文化上,西餐是随着俄侨驻足哈尔滨的。 的大街还有罗曼诺索夫街(今河曲街),米哈依洛夫街 继1905年中东铁路俱乐部西餐厅开办以后,无数的 (今安定街)等等。 西餐舞厅、西餐风味店、咖啡馆、冷餐店、酒吧等带有 二是以俄国地名或其它国名称而命名的街道。 西方饮食传统的店铺,蜂拥而起,其最兴盛时西餐厅 如高加索街(今道里西三道街),华沙街(今安发街), 达百余家,仅中央大街两侧即有30余家。哈尔滨人 比利时街(今比乐街),蒙古街(今道里西七道街),高 对啤酒的厚爱及其在制造面包、糕点、香肠、糖果方面 丽街(今这里西八道街)等等。 的高超技术,莫不与俄侨的影响有关。 三是以行业和居住者的特征而命名的街道名称。 哈尔滨人在居住方面,因受俄侨文化的影响是比 这类街道特别多,突出地反映沙俄侵略色彩。如炮队 较讲究的。当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解决其员工的居 街(今通江街)等。以军队方面命名的还有军官街(今 住问题曾建造了大量住房,这些住宅随着俄侨的逐渐 香政街)、工兵街(今公滨路)等。而面包街(今红专 离去,或通过买卖转入中国居民手中,或由地方政府、 街)药铺街(今中医街)均由俄国人开办的第一家面 铁路部门接收后转为民宅。但哈尔滨人由此形成的 包房和药铺而得名,等等。 居住习俗却并未消失。哈尔滨人的住宅“装修热”,在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东方小巴黎”之美誉 ,直至今天仍有俄侨日常生活遗 风的存在。 二、俄侨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 俄侨文化对哈尔滨城市文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即 使是今天仍能看到或体会到许多当年俄侨的文化遗 存。这些移民文化的影响较充分地反映在建筑、习俗 文化、教育以及语言等方面。 (一) 俄侨建筑文化的影响 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城市不同 , 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又是在强行介 入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的。所以在城市建筑以及街 道名称等方面充分地体现出了浓厚的俄侨文化影响。 哈尔滨俄侨建筑文化的影响 ,在个体建筑的设计 方面有着强烈的反映 ,与中国内地的其他城市相比 , 显现出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俄罗斯人以其特有的 野心与执着 ,把哈尔滨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城市 ,他们 在这里有模有样地过日子 ,以自己的方式建造这座城 市 ,安排城市生活。静谧的俄罗斯式的街心花园和林 荫道的确美化了早期的哈尔滨 ,除众多造型各异的俄 罗斯东正教堂外 ,另有哥特式、罗马式建筑 ,如 :哈尔 滨秋林公司、莫斯科商场 (今黑龙江省博物馆) 、铁路 局招待所以及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石子路面 ,松花江畔 俄罗斯式的木制房屋构成了早期哈尔滨建筑风格。 故此 ,哈尔滨曾有“东方莫斯科”之称。 此外 ,一个城市的街道名称 ,同样亦可将其视为 独特的历史遗存 ,因其能相对稳定持久地反映出初始 时的文化特征。综观旧中国时期哈尔滨的街道名称 , 可分如下几类 : 一是以俄国商界人士或帝俄侵华有 功人员的名字而命名的街道。类似用俄国人名命名 的大街还有罗曼诺索夫街(今河曲街) ,米哈依洛夫街 (今安定街) 等等。 二是以俄国地名或其它国名称而命名的街道。 如高加索街(今道里西三道街) ,华沙街 (今安发街) , 比利时街(今比乐街) ,蒙古街 (今道里西七道街) ,高 丽街(今这里西八道街) 等等。 三是以行业和居住者的特征而命名的街道名称。 这类街道特别多 ,突出地反映沙俄侵略色彩。如炮队 街(今通江街) 等。以军队方面命名的还有军官街(今 香政街) 、工兵街 (今公滨路) 等。而面包街 (今红专 街) 、药铺街(今中医街) 均由俄国人开办的第一家面 包房和药铺而得名 ,等等。 四是以自然景观特征而命名的街路名称。如街 路依铁道线而成的“一面街”(今道里一面街) ,街路距 离较近的“短街”(今道里端街) 等。 一个城市的街道名称 ,因其相对稳定性使部分街 名尚可保持久远 ,所以 ,可把其视为独特的历史文献。 昔日哈尔滨的街道名称 ,便能较为充分的反映出沙俄 殖民侵略的文化特征。虽然随着岁月流逝 ,朝政更 迭 ,哈尔滨街名几经改变。但今天的一些街名中 ,仍 可寻觅到这种历史的陈迹。 (二) 俄侨衣、食、住、行习俗的影响 俄侨长期居住在哈尔滨 ,在与当地人们长久而频 繁的交往中 ,其衣、食、住、行等习俗风尚于流播过程 中产生影响 ,使当地人们的部分习俗西化 ,由此构成 了哈尔滨习俗文化“中西兼具”的特征。 中东铁路的修筑把这里变成了“华洋杂处”之区 , 大批俄侨生活在这里 ,其服饰的“示范”作用使其风 靡一时。而寻常百姓亦“举固有华服之不用 ,多著用 西服 ,以为美观”“, 手表戒指 ,尤为装饰所必需”。内 地人臆度中的哈尔滨位于塞北“, 去中土甚远 ,其风俗 衣著服饰在材料、当然鄙陋现象”, [2 ][249 ,232 ]“士、工、 商人 ,俱尚长服 ,外加马褂或背心 ,色则上衣用玄 ,下 多蓝、灰 ;农人多蓝色衣裤。妇女喜长服 ,傍无开气 , 间有青、蓝、紫、绿各色。衣料 ,富者先用丝织品 ,近年 毛织品颇盛行 ,半属舶来物 ,利权外溢 ,识者忧之 ;而 服洋服、履革履者亦日多 ……妇女耳环 ,先时银者多 , 而金者少 ;近虽衣食稍给 ,亦不屑用银而用金矣 ,富者 更争新斗靡 ,以珠翠、钻石等嵌装之”[4 ]由此看出以 中东铁路为媒介“欧风东渐”,不仅使衣著服饰在材 料、色彩和样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就连其功能亦 由实用转向华丽奢侈 ,突出装饰和美观的效果。受俄 侨服饰文化的影响 ,使哈尔滨人敢穿爱美蜚声中外。 在饮食文化上 ,西餐是随着俄侨驻足哈尔滨的。 继 1905 年中东铁路俱乐部西餐厅开办以后 ,无数的 西餐舞厅、西餐风味店、咖啡馆、冷餐店、酒吧等带有 西方饮食传统的店铺 ,蜂拥而起 ,其最兴盛时西餐厅 达百余家 ,仅中央大街两侧即有 30 余家。哈尔滨人 对啤酒的厚爱及其在制造面包、糕点、香肠、糖果方面 的高超技术 ,莫不与俄侨的影响有关。 哈尔滨人在居住方面 ,因受俄侨文化的影响是比 较讲究的。当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解决其员工的居 住问题曾建造了大量住房 ,这些住宅随着俄侨的逐渐 离去 ,或通过买卖转入中国居民手中 ,或由地方政府、 铁路部门接收后转为民宅。但哈尔滨人由此形成的 居住习俗却并未消失。哈尔滨人的住宅“装修热”,在 第 18 卷 第 1 期 于湘琳 :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 3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