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年至1914年五年间,德国平均铁产量接近英国的两倍,钢产量超过了英国的两倍。②英国海外 市场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国的企业家没有及时更替陈旧的设备与技术。早在19世纪70 年代末,英国人就发明了托马斯一吉尔克里斯特(Thomas-Gilchrist)炼钢法。③这种技术在l9 世纪80年代末迅速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 了传统的炼钢技术。④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钢铁这样的新兴产业,同样也出现在其传统优势产 业一纺织业中。 在棉纺织业,其他国家纷纷采用新技术,用环锭纺纱机替代了传统的走锭纺纱机。在 1913年,美国有87%的纺织机都采用了新式的环锭纺,而在英国的纺织中心兰开夏 (Lancashire),走锭纺纱机则占据了绝大多数。在l914年的英国,走锭纺纱机的比例高达到 98一99%。⑤而且,英国纺织业的惯性惊人,直到1954年,英国依然有超过一半的纺织机由走 锭纺纱机构成。©自动纺织机虽然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 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George Draper&.Sons)。进入20世纪后,英国企业家才开始采 用自动纺织机。 英国在其他技术与产业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汽车制造 业,美国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开始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及通用零部件,采用专用机床,并开 始了流水线作业。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而英国的汽车制造业却 还停留在传统工艺阶段。英国的企业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通用机床而不是专用机床,产品的标 准化程度也非常低。⑦ 可见,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英国的企业家对新技术均反应迟缓。即便一些新 兴技术源自英国,但是英国的企业家却对此态度消极。英国企业家的消极态度削弱了英国在技 术和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迫使大英帝国将制造业霸权让位给了新兴大国。为什么19世纪末 的英国企业家缺乏技术革新的意愿?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英国这一典型个案 中挖掘技术进步的动力,推动中国的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 二、包容性制度与英国的海外市场 学界就英国企业家对新技术的消极态度展开过大量的讨论,现有的解释主要集中于英国的 文化、资本外流的影响以及劳工利益集团的抵制这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 有研究指出英国企业家对新兴技术的消极态度是由英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反工业化”与“反 商业化”文化造成的。英国中上层阶级普遍对工业化抱有敌意,对变革与创新持怀疑态度,倾向 ②F.H.欣斯利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 1870一1898》(第1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Ulrich Wengenroth.Enterprise and Technology:The German and British Steel Industries,1897-1914.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1. Donald MeCloskey,Economic Maturity and Entrepreneurial Decline,p.57. 5 Michael Dintenfass.The Decline of Industrial Britain:1870-1980,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p.21. William Lazonick."The Cotton Industry,"in Bernard Elbaum and William Lazonick.eds..The Decline of the British Economy,pp.19-20. 1 S.B.Saul,"The Motor Industry in Britain to 1914."Business History.Vol.5,No.1,1962.pp.41-44; Wayne Lewchuk."Fordism and British Motor Car Employees,1896-1932."in Howard Gospel and Craig Littler,eds.Managerial Strategies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London:Heinemann,1983,pp.26-27.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年至1914年五年间,德国平均铁产量接近英国的两倍,钢产量超过了英国的两倍。② 英国海外 市场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国的企业家没有及时更替陈旧的设备与技术。早在19世纪70 年代末,英国人就发明了 托 马斯-吉尔 克 里 斯 特(Thomas-Gilchrist)炼钢 法。③ 这种 技 术 在19 世纪80年代末迅速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 了传统的炼钢技术。④ 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钢铁这样的新兴产业,同样也出现在其传统优势产 业———纺织业中。 在棉纺织业,其他国家纷纷采用新技术,用环锭纺纱机替代了传统的走锭纺纱机。在 1913年,美 国 有 87% 的纺织机都采用了新式的环锭纺,而在英国的纺织中心兰开夏 (Lancashire),走锭纺纱机则占据了绝大多数。在1914年的 英 国,走锭纺纱机的比例高达到 98-99%。⑤ 而且,英国纺织业的惯性惊人,直到1954年,英国依然有超过一半的纺织机由 走 锭纺纱机构成。⑥ 自动纺织机虽然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 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GeorgeDraper& Sons)。进入20世纪 后,英国企业家才开始采 用自动纺织机。 英国在其他技术与产业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 汽 车 制 造 业,美国的亨利·福特(HenryFord)开始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及通用零部件,采用专用机床,并开 始了流水线作业。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而英国的汽车制造业却 还停留在传统工艺阶段。英国的企业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通用机床而不是专用机床,产品的标 准化程度也非常低。⑦ 可见,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英国的企业家对新技术均反应迟缓。即便一些新 兴技术源自英国,但是英国的企业家却对此态度消极。英国企业家的消极态度削弱了英国在技 术和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迫使大 英 帝 国 将制 造 业霸 权 让位 给 了 新 兴 大国。为 什么19世纪 末 的英国企业家缺乏技术革新的意愿?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英国这一典型个案 中挖掘技术进步的动力,推动中国的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 二、包容性制度与英国的海外市场 学界就英国企业家对新技术的消极态度展开过大量的讨论,现有的解释主要集中于英国的 文化、资本外流的影响以及劳工利益集团的抵制这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 有研究指出英国企业家对新兴技术的消极态度是由英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反工业化”与“反 商业化”文化造成的。英国中上层阶级普遍对工业化抱有敌意,对变革与创新持怀疑态度,倾向 52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F.H.欣斯 利 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 题 1870-1898》(第1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UlrichWengenroth,EnterpriseandTechnology:TheGermanandBritishSteelIndustries,1897-1914,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p.1. DonaldMcCloskey,EconomicMaturityandEntrepreneurialDecline,p.57. MichaelDintenfass,TheDeclineofIndustrialBritain:1870-1980,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2, p.21. WilliamLazonick,“TheCottonIndustry,”inBernardElbaumand William Lazonick,eds.,TheDeclineofthe BritishEconomy,pp.19-20. S.B.Saul,“TheMotorIndustryinBritainto1914,”BusinessHistory,Vol.5,No.1,1962,pp.41-44; WayneLewchuk,“Fordism andBritish MotorCarEmployees,1896-1932,”in Howard Gospeland Craig Littler,eds.,ManagerialStrategiesandIndustrialRelations,London:Heinemann,1983,pp.26-2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