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讲汉语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化的制约 顿,但它不是必须的。然而句末语气词“也”则是先秦判断句的必须语法标记。先 秦汉语的判断句的格式可以用下式表示: (3)NP(者/也),NP十也。 例如 (4)弓矢者,器也。(易经·系词下) (5)麟者,仁兽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可是到了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则成了判断句的必不可少的语法标记,句末语 气词消失了。其格式为: (6)NP1十是+NP2 这种局面大致在五世纪以后就形成了。古今汉语用了两种性质很不相同的语法手段 来标志判断句:前期是用句末语气词,后期则是用句中连接动词。 有一种现象需要说明一下。现代汉语允许有限的名词短语直接作谓语,而不一 定要求判断词,常见的有时间词短语和个别的表属性的名词短语(偏正短语)(朱 德熙1982;Li& Thompson1977)。例如 (7)今天星期天。 (8)她黄头发。 表示时间运动周期某一位置的词语,隐含了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所以具有谓词的 特征,比如可以受副词修饰或者加体标记“了”:“今天已经星期天了”。一些偏 正短语跟形容词象似,描写主语的属性,所以可以直接作谓语。汉语和英语语法的 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汉语形容词作谓语不加判断词,英语则必须加 24“是”从指代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过程 “是”的整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1000余年的时间。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的《左传》中,指代词“是”就开始用于回指其前话题的情况,即出现了它语法化 的句法环境。但是直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文献里,它才开始有了判断词的用法。 整个语法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回指用法的出现 诱发语法化的 具体格式的建立;三、新旧判断句式之间的竞争;四、“是”判断式的最后建立。 §241指示代词“是”的篇章功能一回指( anaphor)的出现 在《左传》里,一个复杂的话题(通常由一个或者几个判断构成)和说明部分 之间常常不加任何标记,如例(9)、(10)所示,然而这种篇章组织已开始用指 代词“是”回指其前的话题,同时“是”与其后的部分形成一个“话题+说明”结 构的句子,如例(11)所示。 (9)都墙过百秩,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四年)第二讲 汉语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化的制约 15 顿,但它不是必须的。然而句末语气词“也”则是先秦判断句的必须语法标记。先 秦汉语的判断句的格式可以用下式表示: (3)NP(者/也),NP + 也。 例如: (4)弓矢者,器也。(易经·系词下) (5)麟者,仁兽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可是到了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则成了判断句的必不可少的语法标记,句末语 气词消失了。其格式为: (6)NP1 +是+NP2 这种局面大致在五世纪以后就形成了。古今汉语用了两种性质很不相同的语法手段 来标志判断句:前期是用句末语气词,后期则是用句中连接动词。 有一种现象需要说明一下。现代汉语允许有限的名词短语直接作谓语,而不一 定要求判断词,常见的有时间词短语和个别的表属性的名词短语(偏正短语)(朱 德熙 1982;Li & Thompson 1977)。例如: (7)今天星期天。 (8)她黄头发。 表示时间运动周期某一位置的词语,隐含了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所以具有谓词的 特征,比如可以受副词修饰或者加体标记“了”:“今天已经星期天了”。一些偏 正短语跟形容词象似,描写主语的属性,所以可以直接作谓语。汉语和英语语法的 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汉语形容词作谓语不加判断词,英语则必须加。 2.4 “是”从指代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过程 “是”的整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 1000 余年的时间。早在公元前 500 年左右 的《左传》中,指代词“是”就开始用于回指其前话题的情况,即出现了它语法化 的句法环境。但是直到公元前 100 年左右的文献里,它才开始有了判断词的用法。 整个语法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回指用法的出现;二、诱发语法化的 具体格式的建立;三、新旧判断句式之间的竞争;四、“是”判断式的最后建立。 §2.4.1 指示代词“是”的篇章功能⎯回指 (anaphor) 的出现 在《左传》里,一个复杂的话题(通常由一个或者几个判断构成)和说明部分 之间常常不加任何标记,如例(9)、(10)所示,然而这种篇章组织已开始用指 代词“是”回指其前的话题,同时“是”与其后的部分形成一个“话题+说明”结 构的句子,如例(11)所示。 (9)都墙过百秩,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四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