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青年故事的限制与可能 个非常别致的意象,尤其在中国古典艺术比如传统绘画中,“枯树的力量和 它的吸引力正是根植于一种视觉和概念上的模糊性:它那废墟般的形体同时拥 有非凡的能量和精神。枯树虽显现了死亡和萧衰,但同时也为复苏和青春的重 返带来希望。它远不是一个‘终结’的形象”,“孤独的枯树最确切地传达了 天地之心’的生生不息,因为它为自己的再生而挣扎,不像百卉千葩那样不 过是自然界暂时的茂盛”。枯树引向的,与其说是“路之尽头”,毋宁说是 个“临界点”:可能就此“从昏睡入死灭”⑧,也可能经“再生而挣扎”通 向“青春的重返”。前途未卜,端赖临界点上的主动作为。 从乡村城镇、欠发达地区涌入中心城市的青年人,想必和小娄一样,也曾 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发誓要在这座城市扎根下来”,然而上升通道的堵塞和 持续走高的房价,无情粉碎了他们的城市中产梦。以小娄为代表的失败青年故 事,将那些继续做梦的人惊醒,他们,或者说“我们”,能够在“路之尽头”的 危机感中重新设想自身在时代中的位置吗?能够在资本提供的“个人奋斗”等思 考逻辑之外,突破“异化的循环”,将失败感转化为“青春重返”的能量吗? 注释 ①郑小驴:《可悲的第一人称》,原载《收获》2014年第4期;又收入小说集《蚁王》, 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本文引文根据小说集,下引皆同 ②③王晓明等:《1990年代以来上海都市青年的“居家生活”》,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 化研究中心2016年版,第20、156页。 ③里尔克:《给一位朋友的安魂曲》,《里尔克诗选》,臧棣编,张曙光等译,中国文 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 本雅明:《弗兰茨·卡夫卡》,《启迪:本雅明文选》,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 王斑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8页 本雅明:《论卡夫卡》,《启迪:本雅明文选》,第155页。 ⑥北岛、王寅:《失败者是没有真正归属的人》,《第财经日报》204年11月26日。 ⑦郜元宝:《在失败中自觉》,《南方文坛》2004年第3期。 8 Jing Tsu, 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Chinese Identity. 1895-1937,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3, 8, 222-223 ⑨康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如何升起的?》,《文学》(2016年秋冬卷),陈思 和、王德威主编,上海文艺岀版社2017年版,第312、313页。 ⑩颜海平:《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季剑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