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 我国刑法典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 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根据这一规定并 结合我国刑法中关于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理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中 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 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二)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典第24条第1款的规定和犯罪中止成立的实际情 况,犯罪中止形态有两种类型:即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以及自 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这两种类型的犯罪中止的特 征略有不同。 1.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 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1)时空性。按照法律的规定,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 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 犯罪。 (2)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停止犯罪。即犯罪分子在自以为 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出于自己的本意而停止了犯罪行为的进行。 这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的未遂形态和 预备形态的根本区别所在。 (3)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这一特征意味着, 行为人在观上彻底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 为本可能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且从主客观的统一上行为人也不打 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项犯罪。 当然,所谓彻底停止犯罪,是相对而言的,而不具有绝对的意思。 这是指行为人必须彻底放弃正在进行的某个具体的犯罪,而不是指行 为人在以后任何时候都不再犯同种犯罪,更不能理解为行为人在以后 的任何时候都不再犯任何罪。 2.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的特征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 我国刑法典第24条第1 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 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根据这一规定并 结合我国刑法中关于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理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中 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 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二)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典第24 条第1 款的规定和犯罪中止成立的实际情 况,犯罪中止形态有两种类型:即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以及自 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这两种类型的犯罪中止的特 征略有不同。 1.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 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1)时空性。按照法律的规定,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 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 犯罪。 (2)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停止犯罪。即犯罪分子在自以为 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出于自己的本意而停止了犯罪行为的进行。 这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的未遂形态和 预备形态的根本区别所在。 (3)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这一特征意味着, 行为人在观上彻底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 为本可能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且从主客观的统一上行为人也不打 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项犯罪。 当然,所谓彻底停止犯罪,是相对而言的,而不具有绝对的意思。 这是指行为人必须彻底放弃正在进行的某个具体的犯罪,而不是指行 为人在以后任何时候都不再犯同种犯罪,更不能理解为行为人在以后 的任何时候都不再犯任何罪。 2.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的特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