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参|2、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考|3、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资|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料|5、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高英茂主编.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自本次授课准备充分,学生听课认真,结合临床实例讲授,从病例中提出问题,提高同学们 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注重教书育人,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七章休克( Shock) 第一节概述 “休克”( shock)一词原意为震荡或打击。自法国医生 Le dran1731年首 次将法语 secousseuc译成英语 shock,并应用于医学领域以来,对休克的认识 和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四个主要认识发展阶段:症状描述阶段 急性循环衰竭的认识阶段,微循环灌流障碍学说的创立阶段及细胞分子水平硏究 阶段。 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 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 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临床上表现为烦躁,神态淡漠或昏迷, 皮肤苍白或出现花纹,四肢湿冷,尿量减少或无尿,脉搏细数,脉压变小和/或 血压降低。 第二节病因和分类 休克的病因 (一)失血与失液 大量快速失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Hemorrhagic Shock)。常见于食管静脉 曲张破裂出血、创伤失血、胃溃疡出血、宫外孕、产后大出血和DIC等。失血性 休克的发生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的速度,一般地说,成人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 血量10%时,机体可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稳定,但若快速失血量超 过全血量20%左右即可导致休克,超过全血量50%则往往导致迅速死亡 此外剧烈呕吐或腹泻、肠梗阻、大汗等情况下大量的体液丢失也可因机体有 效循环血量的锐减而导致休克。 (二)烧伤题 参 考 资 料 1、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陈主初 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金惠铭 主编 病理生理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高英茂主编.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自 评 本次授课准备充分,学生听课认真,结合临床实例讲授,从病例中提出问题,提高同学们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注重教书育人,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七章 休克(Shock) 第一节 概述 “休克”(shock)一词原意为震荡或打击。自法国医生 Le Dran 1731 年首 次将法语 secousseuc 译成英语 shock,并应用于医学领域以来,对休克的认识 和研究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四个主要认识发展阶段:症状描述阶段, 急性循环衰竭的认识阶段,微循环灌流障碍学说的创立阶段及细胞分子水平研究 阶段。 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 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 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临床上表现为烦躁,神态淡漠或昏迷, 皮肤苍白或出现花纹,四肢湿冷,尿量减少或无尿,脉搏细数,脉压变小和/或 血压降低。 第二节 病因和分类 一、休克的病因 (一)失血与失液 大量快速失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常见于食管静脉 曲张破裂出血、创伤失血、胃溃疡出血、宫外孕、产后大出血和 DIC 等。失血性 休克的发生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的速度,一般地说,成人 15 分钟内失血少于全 血量 10%时,机体可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稳定,但若快速失血量超 过全血量 20%左右即可导致休克,超过全血量 50%则往往导致迅速死亡。 此外剧烈呕吐或腹泻、肠梗阻、大汗等情况下大量的体液丢失也可因机体有 效循环血量的锐减而导致休克。 (二)烧伤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