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获得高新尖端技术的路径十分有限,因此探索“中国道路”绝不是意识形态主导下的纸上 谈兵 重新思考科学革命与世界近代历史演进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当科学被资本积累和殖 民扩张的力量所利用,随着帝国主义国家机器的运转,世界近代史就呈现出扩张与反扩张 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基本张力;与此同时,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则使更多的地 区和人民受惠,而一切形式的非西方文明也被迫启动其现代化进程。今天,在全球化大潮已 经涌现在我们眼前时,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需要重新严肃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主 题,以自己的方式探索顺应全球化趋势的现代化社会发展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往的科学史研究就显得过于专注科学知识系统的发生、发展,而对 科学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与文化氛围中经历的过程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说得具体些,在 我国,系统的国别史形式的科学社会史、科学文化史至今仍十分少见,然而正是这样一些研 究,以及同科学革命有关的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思考并回答“中国如何走自己道路” 的问题。 《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的编辑与出版,只能说是一种尝试。文集有选择地编辑和译介 了一些重要论文,涉及科学中心的转移、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以及不同国家的科学发 展乃至现代化问题。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科学革命发生的复杂背 景与机制,理解哥白尼一牛顿以降的科学发展进程,以及科学革命对世界范围的现代化乃至 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而在宏大的历史文化视角下考虑中国科学与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袁江洋、方在庆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李约瑟难题”:研究与反思 刘钝王扬宗 (本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24日第24版时题为:回归学术轨道的“李约 瑟南难题”研究,这里用作者的原题。)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演变及其历史背景 英国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大家熟悉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以撰著多卷本的《中 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文通常译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SCC)著称于世。长期以 来,“李约瑟”在中国几乎成了“中国科技史”的代名词,而最近20余年来,求解“李约瑟 难题”的热潮更有水涨船高之势。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既见之于严肃的学术刊物,也频频 出现在流行的大众读物上。据一项初步统计,从1980年以来,国内关于“李约瑟难题”的 讨论已发表论文不下260余篇,出版著作达30余种。参与讨论者,既有研究中国历史与文 化的学者,也有科技界、经济界、教育界等方面的人士。几乎可以说,凡是关心中国的前途 和未来的人,都对这个问题抱有或多或少的兴趣。 不管后人怎样看待李约瑟的研究,他的工作都是20世纪的一座学术丰碑;不管对“李约瑟 难题”如何挑剔和解构,它在科学史编史学上的地位已不容置疑。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知谚 界对李约瑟及其著名问题的巨大热情,同我们对中外古今相关文献的漠视形成了鲜明的反 差。这正是促使我们将涉及“李约瑟难题”的若干基本文献整理或翻译出来,并以文集的形 式介绍给广大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家获得高新尖端技术的路径十分有限,因此探索“中国道路”绝不是意识形态主导下的纸上 谈兵。 重新思考科学革命与世界近代历史演进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当科学被资本积累和殖 民扩张的力量所利用,随着帝国主义国家机器的运转,世界近代史就呈现出扩张与反扩张、 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基本张力;与此同时,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则使更多的地 区和人民受惠,而一切形式的非西方文明也被迫启动其现代化进程。今天,在全球化大潮已 经涌现在我们眼前时,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需要重新严肃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主 题,以自己的方式探索顺应全球化趋势的现代化社会发展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往的科学史研究就显得过于专注科学知识系统的发生、发展,而对 科学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与文化氛围中经历的过程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说得具体些,在 我国,系统的国别史形式的科学社会史、科学文化史至今仍十分少见,然而正是这样一些研 究,以及同科学革命有关的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思考并回答“中国如何走自己道路” 的问题。 《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的编辑与出版,只能说是一种尝试。文集有选择地编辑和译介 了一些重要论文,涉及科学中心的转移、16-17 世纪的科学革命,以及不同国家的科学发 展乃至现代化问题。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科学革命发生的复杂背 景与机制,理解哥白尼-牛顿以降的科学发展进程,以及科学革命对世界范围的现代化乃至 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而在宏大的历史文化视角下考虑中国科学与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袁江洋、方在庆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 李约瑟难题”:研究与反思 刘 钝 王扬宗 (本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2 年 4 月 24 日第 24 版时题为:回归学术轨道的“李约 瑟南难题”研究,这里用作者的原题。)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演变及其历史背景 英国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大家熟悉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以撰著多卷本的《中 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文通常译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 SCC)著称于世。长期以 来,“李约瑟”在中国几乎成了“中国科技史”的代名词,而最近 20 余年来,求解“李约瑟 难题”的热潮更有水涨船高之势。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既见之于严肃的学术刊物,也频频 出现在流行的大众读物上。据一项初步统计,从 1980 年以来,国内关于“李约瑟难题”的 讨论已发表论文不下 260 余篇,出版著作达 30 余种。参与讨论者,既有研究中国历史与文 化的学者,也有科技界、经济界、教育界等方面的人士。几乎可以说,凡是关心中国的前途 和未来的人,都对这个问题抱有或多或少的兴趣。 不管后人怎样看待李约瑟的研究,他的工作都是 20 世纪的一座学术丰碑;不管对“李约瑟 难题”如何挑剔和解构,它在科学史编史学上的地位已不容置疑。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知识 界对李约瑟及其著名问题的巨大热情,同我们对中外古今相关文献的漠视形成了鲜明的反 差。这正是促使我们将涉及“李约瑟难题”的若干基本文献整理或翻译出来,并以文集的形 式介绍给广大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