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文献回顾 技术创新的早期文献主要关注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 Schumpeter,1942; Kamen& Schwartz,1982;吴延兵,2007),讨论大公司和小公司、垄断和充分竞争的创新差异。随 着新制度经济学和法经济学的兴起,政府资助、产权和法律等因素进入研究视野( Hamberg 966: Moser,2005;解维敏等,2009;王俊,2011),这些研究指出,企业技术创新需要 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 Fagerberg(2005)指出,在外 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一些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相近的企业,创新表现却截然不同,这些差异 只能从企业内部进行解释。 Belloc(2012)认为,从企业内部来看,创新取决于个体是否投 资于某创新项目,如何将他们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整合到企业里,而这些均是由公司治理 结构或机制决定的。诸多研究认为,企业内部由代理问题引发的公司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有 重要影响( Holmstrom,1989;Lee&ONel,2003; O'Connor& Rafferty,2012)。 Tylecote etal.(199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权、责、利是在公司框架内运作的,公司治理机制对技 术创新的投入、利益分配和权力配置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Hiller et al.(2011)也认为,有效 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并且从国别层面看,公司治理、 法律环境和金融体系的差异可以解释国家间的创新及经济增长的差异。可见,公司治理是影 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关于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现有文献从行业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仅考察某一行业 或同时考察多个行业。一些文献主要关注某一特定行业。如 Graves(1988)以1976-1985年 美国计算机行业为例,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研发投入的关系,发现这一时期机构投资 者持股不利于该行业的研发投入。 Lacetera(2001)以美国医药行业为例,发现公司治理会 影响到具体的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夏芸、唐清泉(2008)以2005-2006 年披露了研发支出的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支出显著正相 关,这种正相关关系在公司资源富余水平越高、业绩越好时更明显。任海云(2010)考察 2004-2008年中国A股制造业公司,发现股权集中有利于研发投入,一定的股权制衡很有必 要,但一股独大和国有控股不利于研发投入。然而苏文兵等(2010)以2004-2005年中国A 股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更 高,主要原因是这类企业研发机构更健全,相关固定开支具有刚性,并且股权结构相对稳定, 发展战略更具长远性和前瞻性 另一些文献同时考察多个行业或所有行业。 Graves(1990)研究1965-1984年美国六个 行业,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研发投入的关系因公司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关系显著的样 本中,更多的公司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这是对他之前研究( Graves,1988)的深化。 Aghion eta.(2009)以1991-1999年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产品市场竞争存 在互补效应,有机构持股的公司具有更好的创新表现。针对中国的研究中,公司治理的各个 方面均受到关注。周杰、薛有志(2008)以2005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总经理持股 和在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均对研发投入有积极作用。文芳(2008)以1999-2006年沪深上市 公司为样本,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呈“N”型关系,私有产权控股对 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最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的激励效应最小。赵旭峰、温军(2011) 以2004-2008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有利于创新的董事会特征包括小规模、独立董事 占比较高和两职分离等 已有多项研究关注行业间研发投入的差异,认为行业性质不同,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不同 研发投入必然存在差异。比如,Arow(1962)认为,在特定条件下,竞争性行业比垄断性 行业有更多的研发激励。 Frenkel et al.(2001)指出,高科技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传统行 业有显著不同。 Pavitt(1984)根据技术创新状况将产业部门分为三类,以电子、化学为代《经济研究》 2014 年第 6 期 二、文献回顾 技术创新的早期文献主要关注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Schumpeter,1942;Kamein & Schwartz,1982;吴延兵,2007),讨论大公司和小公司、垄断和充分竞争的创新差异。随 着新制度经济学和法经济学的兴起,政府资助、产权和法律等因素进入研究视野(Hamberg, 1966;Moser,2005;解维敏等,2009;王俊,2011),这些研究指出,企业技术创新需要 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 Fagerberg(2005)指出,在外 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一些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相近的企业,创新表现却截然不同,这些差异 只能从企业内部进行解释。Belloc(2012)认为,从企业内部来看,创新取决于个体是否投 资于某创新项目,如何将他们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整合到企业里,而这些均是由公司治理 结构或机制决定的。诸多研究认为,企业内部由代理问题引发的公司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有 重要影响(Holmstrom,1989;Lee & O'Neill,2003;O’Connor & Rafferty,2012)。Tylecote et al.(199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权、责、利是在公司框架内运作的,公司治理机制对技 术创新的投入、利益分配和权力配置具有决定性的影响。Hiller et al.(2011)也认为,有效 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并且从国别层面看,公司治理、 法律环境和金融体系的差异可以解释国家间的创新及经济增长的差异。可见,公司治理是影 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关于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现有文献从行业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仅考察某一行业 或同时考察多个行业。一些文献主要关注某一特定行业。如Graves(1988)以1976-1985年 美国计算机行业为例,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研发投入的关系,发现这一时期机构投资 者持股不利于该行业的研发投入。Lacetera(2001)以美国医药行业为例,发现公司治理会 影响到具体的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夏芸、唐清泉(2008)以2005-2006 年披露了研发支出的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支出显著正相 关,这种正相关关系在公司资源富余水平越高、业绩越好时更明显。任海云(2010)考察 2004-2008年中国A股制造业公司,发现股权集中有利于研发投入,一定的股权制衡很有必 要,但一股独大和国有控股不利于研发投入。然而苏文兵等(2010)以2004-2005年中国A 股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更 高,主要原因是这类企业研发机构更健全,相关固定开支具有刚性,并且股权结构相对稳定, 发展战略更具长远性和前瞻性。 另一些文献同时考察多个行业或所有行业。Graves(1990)研究 1965-1984 年美国六个 行业,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研发投入的关系因公司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关系显著的样 本中,更多的公司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这是对他之前研究(Graves,1988)的深化。Aghion et al.(2009)以 1991-1999 年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产品市场竞争存 在互补效应,有机构持股的公司具有更好的创新表现。针对中国的研究中,公司治理的各个 方面均受到关注。周杰、薛有志(2008)以 2005 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总经理持股 和在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均对研发投入有积极作用。文芳(2008)以 1999-2006 年沪深上市 公司为样本,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呈“N”型关系,私有产权控股对 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最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的激励效应最小。赵旭峰、温军(2011) 以 2004-2008 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有利于创新的董事会特征包括小规模、独立董事 占比较高和两职分离等。 已有多项研究关注行业间研发投入的差异,认为行业性质不同,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不同, 研发投入必然存在差异。比如,Arrow(1962)认为,在特定条件下,竞争性行业比垄断性 行业有更多的研发激励。Frenkel et al.(2001)指出,高科技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传统行 业有显著不同。Pavitt(1984)根据技术创新状况将产业部门分为三类,以电子、化学为代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