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常意识是当时知识分子封建思想意识的核心,它包括忠、 孝、节、义四个方面的内容。忠是对君主的忠诚,·孝是对父母 亲长的严敬,节是妇女对其丈夫的贞清,义是朋友间的友信。 孝是基础,忠是最高精神境界。节、义代表夫权和平行关系的 伦理范畴,孝与忠则是这个范畴的起点和归宿,《礼记》说:何 搏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六义、妇听、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④《孝经》认为:“孝始于事亲,中 于事君,终于立身。”忠孝节义观是儒家伦理的骨干,儒家学派 是集大成者,但也并不完全是它的独创。由孝推衍及忠,形成 一个完整、均衡,而又相互制约的伦理体系,某种程度上也是原 始血缘宗族观念与等级观念的逐步综合与发展。尤其是经过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宣扬表彰,它不仅成为科举知识分子的沉重心 理积淀,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所推崇的道德习惯。比如贞节,明, 代洪宪年间规定,民间寡妇30岁以前亡夫守节,50岁以后不改节 者,旌表门闯,免除本家差役,“著为条款,巡方督学,岁上其事: 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照辉井闾。乃至僻壤下 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②。明清时期所建节孝牌坊,上至通 都大邑,下到穷乡僻壤,多如牛毛,不可胜计。戊戌变法时期 的王照,政治上属于革新派,由于支持变法得到光绪皇帝谕令 嘉奖,一时名声大噪,誉满京华。拾恰是这个王照,“有族人服 内生子,照斥为非礼,不令入王氏谱”,“自居母丧,其妇亦孕 …通妇自裁”⑧。若在当今社会如此迫害妇女,必将受到法 办,可是一百年前的中国却作为礼教佳话得到称颈。再如孝道, 《孝经》是清代科举的必考科目,作用是非常明冠的:“庶士子 (①《礼记·花运》。 回《阴史·列女得序》· ③胡思敬《王照》,《戊戌变法》(四)第84页。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