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偏好 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总之,在动态的经 济社会里,物价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实现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把物价水平控制 在一定的幅度上,即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容许的限度内。对这个限度的确定 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根据主要国家的经验,一般认为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一 3%的以内是稳定的,就算达到了货币政策目标。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尤其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 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一般把国内生产总值(GDP)增 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当时,西 欧、日本经济相继得到恢复和不断发展,其中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 了美国,美国的经济力量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于是,追求高 速度的经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样,经济增长就成了当时货币政策的目 标。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央银行作为经济运行中的 货币供给部门,能够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即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一些效 果。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 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率所产生的 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影响。 3、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通常是指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 随时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百分之百的就业,因为还 存在着摩擦性失业(短期内因劳动力供求失调难以避免而造成的失业)和自愿性 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只要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 (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条件和工作条件,仍然找不到工作),社会就实现了 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较稳定的社会就业水平。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相政 治危机。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1929 一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中,由于市场不能自发地保证充分就业, 为了摆脱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国家于预经济的政策,并把充分就业摆在货 币政策目标的首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都珍视高就业,因为高就业意 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意味着高产出和高投入,也意味着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稳定 增长。从这一点出发,充分就业目标是经济政策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 现代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能够被利用的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 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 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就是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 业的劳动力之比。由于各国助社会经济情况不同,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存在着差 别,因此各国可接受的失业程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失业率究竟为多少时可称之为 充分就业呢?从各国实际的执行情况看,对自然失业率的标准也是灵活掌握的, 如1971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在《联合经济报告》中提出美国长远的合理 目标应当是使失业率不超过3%.1978年《美国就业法案》规定失业率不超过4% 即为充分就业。而一些较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至2一3%以下。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偏好 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总之,在动态的经 济社会里,物价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实现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把物价水平控制 在一定的幅度上,即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容许的限度内。对这个限度的确定 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根据主要国家的经验,一般认为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 2%— 3%的以内是稳定的,就算达到了货币政策目标。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尤其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 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一般把国内生产总值(GDP)增 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它的提出是在 20 世纪的 50 年代。当时,西 欧、日本经济相继得到恢复和不断发展,其中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 了美国,美国的经济力量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于是,追求高 速度的经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样,经济增长就成了当时货币政策的目 标。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央银行作为经济运行中的 货币供给部门,能够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即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一些效 果。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 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率所产生的 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影响。 3、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通常是指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 随时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百分之百的就业,因为还 存在着摩擦性失业(短期内因劳动力供求失调难以避免而造成的失业)和自愿性 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只要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 (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条件和工作条件,仍然找不到工作),社会就实现了 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较稳定的社会就业水平。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相政 治危机。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提出,最早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在 1929 —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中,由于市场不能自发地保证充分就业, 为了摆脱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国家于预经济的政策,并把充分就业摆在货 币政策目标的首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都珍视高就业,因为高就业意 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意味着高产出和高投入,也意味着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稳定 增长。从这一点出发,充分就业目标是经济政策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 现代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能够被利用的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 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 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就是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 业的劳动力之比。由于各国助社会经济情况不同,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存在着差 别,因此各国可接受的失业程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失业率究竟为多少时可称之为 充分就业呢?从各国实际的执行情况看,对自然失业率的标准也是灵活掌握的, 如 1971 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在《联合经济报告》中提出美国长远的合理 目标应当是使失业率不超过 3%.1978 年《美国就业法案》规定失业率不超过 4% 即为充分就业。而一些较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至 2—3%以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