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卩刷的世界: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 1800年间江南书籍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文人身份和社群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研究的主要 着力处之一是收录了大量对轶闻趣事的描述,且用生动的英文翻译出来。例如,在周绍明的著作 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奇人异士,包括一位经常醉醺醺的刻字工人胡贸,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墓志 铭是唐顺之所撰。还有一位穷困的皮匠钱进仁,他酷爱书籍,死后由文人们埋葬在虎丘上,这表现 了书籍与社会阶层和身份认同的问题相互缠结的情形°。在周绍明的研究中,书籍交易是十分重 要,但这并不局限于市场之上。书籍并不仅是用来赚钱的商品,还可以作为馈赠的礼品、被继承的 遗产,以及拥有者显然并不常愿意与人共享的财富 周绍明注意长时段的趋势,例如印章的兴起(并不完全成功);文人、国家和市场之间不断变化 的关系;以及盛清时期所谓知识社会在国家部分介入下最终形成。他提出,晚明江南文人利用书 籍作为文化资本,用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巩固自己的社会声望。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文 人更多的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参与各种文人社团联系起来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公共机构起了促 进作用。例如,17世纪中叶,方面朋友之间彼此签约推动文本的交换与誊抄,另一方面还要照顾 作者对“安全、收益、自身利益和书籍的保管等方面的考虑。到18世纪时,接触书籍的渠道进一步 扩展,这主要是朝廷介入和眷顾的结果,江南三地的四库馆就是例子。在这种环境下,士人转向学 术兴趣,他们着重于集体研究和信息交换,并从中受益。值得注意的是,周绍明对晚明文人社会的 解读不同于周启荣,后者认为,在晚明文学公共领域是通过士商参与市场以反国家正统的面貌呈现 的。周启荣将晚明文人团体设想成为经济力量驱动下的国家的异己,然而周绍明基本上认为政府 比市场更为重要。虽然他们对细节问题有分歧,但作者们都认为,文人身份本身已经历史性地既 偶然又必然地与书籍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印刷业中,书籍的生产和流通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特 别是这不仅仅限于17世纪江南热火朝天的商业文化语境中。通过印刷的过程,文人兴趣和行为走 向市场,并传递给妇女和商人等群体。在这过程中,“文人情趣“的真实概念发生了变化,进而“文 人类别本身也扩展了。通过雕版刻字,新的群体加入到笔耕的行列。进言之,正如高彦颐提醒我 们的,在某些案例中,这些新手看上去不过是转述旧的价值观念°。 六出版业和政治权威 出版业和政治权威之间的关系也引发了大量讨论。讨论这些问题的背景既包括潜在的对近代 早期欧洲的状况关注,也有许多当代关心的问题,比如知识产权、意识形态控制和市场潜在的颠覆 性力量等。早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着重于是否存在一种结构或机制调控印刷出版,以及这种调控 的功效。陈学霖(Hok- lam chan)研究了从唐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出版业和审查制度,在这 个庞大研究中,他首次考察了法律和制度的层面。陈断定在中国的出版业中,国家审查制度至关重 要,尽管知识产权缺位也没有阻止欣欣向荣的印刷文化的出现,这意味着许多出版物仅仅是早期文 本的反复再版。同时,他的证据证明,政府并非没有控制印刷行业的欲望,但很多时候,它缺乏这样 做的能力。在前述井上进纵向的中国书籍史研究中,他强调了政治权力和印刷业之间的张力。然 而,不同于陈学霖,井上进指出,政治权力的式微是印刷文化繁荣的先决条件。在这里,书籍交换活 动充斥了未受政治干预的空间。周启荣甚至认为印刷业在政治领域中扮演了一个更为有力的角 O Joseph McDermott,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37-38, chap 2 Joseph McDermott,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158, 166- 167,117-l 3 Ko Dorothy,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p. 66 Chan, Hok- lam, Control of Publishing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c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utp: /nnw cnkiner·17· 1800年间江南书籍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文人身份和社群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研究的主要 着力处之一是收录了大量对轶闻趣事的描述 ,且用生动的英文翻译出来。例如 ,在周绍明的著作 中 ,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奇人异士 ,包括一位经常醉醺醺的刻字工人胡贸 ,令人惊奇的是 ,他的墓志 铭是唐顺之所撰。还有一位穷困的皮匠钱进仁 ,他酷爱书籍 ,死后由文人们埋葬在虎丘上 ,这表现 了书籍与社会阶层和身份认同的问题相互缠结的情形 ①。在周绍明的研究中 ,书籍交易是十分重 要 ,但这并不局限于市场之上。书籍并不仅是用来赚钱的商品 ,还可以作为馈赠的礼品、被继承的 遗产 ,以及拥有者显然并不常愿意与人共享的财富。 周绍明注意长时段的趋势 ,例如印章的兴起 (并不完全成功 ) ;文人、国家和市场之间不断变化 的关系 ;以及盛清时期所谓“知识社会 ”在国家部分介入下最终形成。他提出 ,晚明江南文人利用书 籍作为文化资本 ,用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巩固自己的社会声望。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 ,文 人更多的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参与各种文人社团联系起来 ,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公共机构起了促 进作用。例如 , 17世纪中叶 ,一方面朋友之间彼此签约推动文本的交换与誊抄 ,另一方面还要照顾 作者对“安全、收益、自身利益和书籍的保管 ”等方面的考虑。到 18世纪时 ,接触书籍的渠道进一步 扩展 ,这主要是朝廷介入和眷顾的结果 ,江南三地的四库馆就是例子。在这种环境下 ,士人转向学 术兴趣 ,他们着重于集体研究和信息交换 ,并从中受益。值得注意的是 ,周绍明对晚明文人社会的 解读不同于周启荣 ,后者认为 ,在晚明文学公共领域是通过士商参与市场以反国家正统的面貌呈现 的。周启荣将晚明文人团体设想成为经济力量驱动下的国家的异己 ,然而周绍明基本上认为政府 比市场更为重要 ②。虽然他们对细节问题有分歧 ,但作者们都认为 ,文人身份本身已经历史性地既 偶然又必然地与书籍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印刷业中 ,书籍的生产和流通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 ,特 别是这不仅仅限于 17世纪江南热火朝天的商业文化语境中。通过印刷的过程 ,文人兴趣和行为走 向市场 ,并传递给妇女和商人等群体。在这过程中 ,“文人情趣 ”的真实概念发生了变化 ,进而“文 人 ”类别本身也扩展了。通过雕版刻字 ,新的群体加入到笔耕的行列。进言之 ,正如高彦颐提醒我 们的 ,在某些案例中 ,这些新手看上去不过是转述旧的价值观念 ③。 六 出版业和政治权威 出版业和政治权威之间的关系也引发了大量讨论。讨论这些问题的背景既包括潜在的对近代 早期欧洲的状况关注 ,也有许多当代关心的问题 ,比如知识产权、意识形态控制和市场潜在的颠覆 性力量等。早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着重于是否存在一种结构或机制调控印刷出版 ,以及这种调控 的功效。陈学霖 (Hok - lam Chan)研究了从唐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出版业和审查制度 ,在这 个庞大研究中 ,他首次考察了法律和制度的层面。陈断定在中国的出版业中 ,国家审查制度至关重 要 ,尽管知识产权缺位也没有阻止欣欣向荣的印刷文化的出现 ,这意味着许多出版物仅仅是早期文 本的反复再版。同时 ,他的证据证明 ,政府并非没有控制印刷行业的欲望 ,但很多时候 ,它缺乏这样 做的能力 ④。在前述井上进纵向的中国书籍史研究中 ,他强调了政治权力和印刷业之间的张力。然 而 ,不同于陈学霖 ,井上进指出 ,政治权力的式微是印刷文化繁荣的先决条件。在这里 ,书籍交换活 动充斥了未受政治干预的空间。周启荣甚至认为印刷业在政治领域中扮演了一个更为有力的角 印刷的世界 :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 ① ② ③ ④ Joseph McDermott,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pp137—38, chap2 ter 61 Joseph McDermott,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pp1158, 166— 167, 117—1181 Ko Dorothy,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 Century China , p1661 Chan, Hok - lam, Control of Publishing in China , Past and Present,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136—37, 23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