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使林》4/2008 在红颜与书籍:19世纪中国的妇女与小说》( The beaut and the b ook: Wan en and Fiction in 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2006)一书中,魏爱莲综合了大量分散的证据,将晚清的女性和小说联系 起来。她试图寻回失去的声音,倾听那些创造和消费散文小说的女性们被压抑的回音。在这里魏 爱莲以高彦颐笔下的女诗人为研究起点,将小说的兴起置于17世纪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中 然而,她注意到17世纪中叶朝代更替对女性作品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某些18世纪晚期的人物 包括袁枚,则帮助促进了人们重新燃起对才女的兴趣。这后一背景引起了魏爱莲的注意:她描述 了一系列的个案研究与对研究对象的细心研读,这些研究都被置于19世纪小说和女性的世界中 以及依稀可辨的文学网络和文人交谊的情境之中。在这里,出版文化正如其自身在19世纪所表明 的一样,是考察有关书籍和红颜、小说和女性等问题的先决条件。同时,由于对19世纪印刷品生产 和流通的机制相对缺乏研究特别是印刷出版的中心地带尤其如此,魏爱莲只好从相对了解比较深 入的17世纪出发来讨论这些问题。此时女性开始扮演新的社会角色,特别是作为小说的读者和作 者。但是,因为在这个广阔研究领域里对不同时段的研究并不均衡,晚清出版业和女性之间的关 系——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都尚难解析。 柯丽德的论文作为表演的印刷晚明文人戏剧出版者》( Prin ting as Perform ance: L itemti P lay right Publishers of the late m ing),阐释了蓬勃发展的印刷业是如何改变精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网 络。与高彦颐一样,柯丽德认为出版业,尤其是商业出版,改变了个体创作和消费书籍、组成社团 以及建构文学与社会身份的方式。她细致地运用从剧本序言、编辑体例及插图中收集来的证据,谨 慎地描绘出精英士人圈和书籍市场之间的联结。柯丽德认为,个人“将出版剧本视为炫耀自己的内 行、睿智和勇气的一种方式,而出版商则依靠优秀剧作家的魅力盈利,这些剧作家塑造了一种松散 的亚文化让公众着迷”。在印刷出来的书籍中,文人身份变成了商品,当然商品化的过程也影响了 这些身份的内涵。正如柯丽德解释的,“在不断的对话中,印刷品造就了剧本创作的作者本人。 在严格限定的一个特定时间、空间和文学类型的基础上柯丽德清楚地描绘出名望、商业、文化和身 份通过出版的书籍交织在一起的情景。 魏爱莲有一篇关于出版商还读斋的论文,考察的是这个建于杭州、后来移往苏州的印刷机构 在这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中,她以出版人角色和品牌特征的变化为窗口,探讨清初的文化嬗变。在仔 细分析了三十多本留有还读斋印记的书籍后,她在品质上把它们分为两类,是在两位关键人物的相 继管理下印刷出版的:汪淇和汪昂,他们都是徽州人,此间把他们看做亲戚,尽管其具体关系并不明 确。根据魏爱莲的研究,二人都发展了印刷品的名录,从而形成了还读斋商标的特性。汪淇似乎是 位专业编辑换言之,他的本职工作看来就是出版。相对而言,汪昂则是一位出版业的业余爱好 者,他通过印刷和传布书籍从事于医疗知识的传播—明显没有商业激情,并对经销商免收费用°。 在仔细研究了书籍的前言和招徕读者的方式之后,魏爱莲认为17世纪60年代(或更早)的印刷文 化与17世纪80年代的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她将前者和晚明灿烂的商业文化联系起来,出版业注 重销售、社交和名望等因素;相反地,她认为后来的出版物则显示出对实用性的强烈兴趣。这样似 乎呈现了一种在文化领域内的“推迟了的朝代变迁现象,也展现了出版商角色和形象的转换。印 刷机构由此成为反映广阔文化趋向的晴雨表和建构新社会身份的场所。 周绍明近来的一本专著φ国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和士人文化》( d Social H isto 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 iterati CuIture in Late hn perial China),仔细探讨了从公元1000到 O widmer Ellen, The Beauy and the Book: 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 rsity Asia Center, 2006, pp.6, 8, 18-19. 2 Carlitz Katherine, "Printing as Performance. Literati Playwright Publishers of the Late Ming",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269, 297 Widmer Ellen, The Huanduzhai of Hangzhou and Suzhou A Stud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Publishing, Hanard Journal o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nightsreservedhup//www.cnki.ner·16· 在《红颜与书籍 : 19世纪中国的妇女与小说 》( The B eauty and the B ook: W om en and Fiction in N ineteenth - Century China, 2006)一书中 ,魏爱莲综合了大量分散的证据 ,将晚清的女性和小说联系 起来。她试图寻回失去的声音 ,倾听那些创造和消费散文小说的女性们被压抑的回音。在这里魏 爱莲以高彦颐笔下的女诗人为研究起点 ,将小说的兴起置于 17世纪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中。 然而 ,她注意到 17世纪中叶朝代更替对女性作品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但某些 18世纪晚期的人物 , 包括袁枚 ,则帮助促进了人们重新燃起对才女的兴趣 ①。这后一背景引起了魏爱莲的注意 :她描述 了一系列的个案研究与对研究对象的细心研读 ,这些研究都被置于 19世纪小说和女性的世界中 , 以及依稀可辨的文学网络和文人交谊的情境之中。在这里 ,出版文化正如其自身在 19世纪所表明 的一样 ,是考察有关书籍和红颜、小说和女性等问题的先决条件。同时 ,由于对 19世纪印刷品生产 和流通的机制相对缺乏研究 ,特别是印刷出版的中心地带尤其如此 ,魏爱莲只好从相对了解比较深 入的 17世纪出发来讨论这些问题。此时女性开始扮演新的社会角色 ,特别是作为小说的读者和作 者。但是 ,因为在这个广阔研究领域里对不同时段的研究并不均衡 ,晚清出版业和女性之间的关 系 ———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都尚难解析。 柯丽德的论文《作为表演的印刷 :晚明文人戏剧出版者 》( Printing as Perform ance: L itera ti Play2 w right Publishers of the Late M ing) ,阐释了蓬勃发展的印刷业是如何改变精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网 络。与高彦颐一样 ,柯丽德认为出版业 ,尤其是商业出版 ,改变了个体创作和消费书籍、组成社团 , 以及建构文学与社会身份的方式。她细致地运用从剧本序言、编辑体例及插图中收集来的证据 ,谨 慎地描绘出精英士人圈和书籍市场之间的联结。柯丽德认为 ,个人“将出版剧本视为炫耀自己的内 行、睿智和勇气的一种方式 ,而出版商则依靠优秀剧作家的魅力盈利 ,这些剧作家塑造了一种松散 的亚文化让公众着迷 ”。在印刷出来的书籍中 ,文人身份变成了商品 ,当然商品化的过程也影响了 这些身份的内涵。正如柯丽德解释的 ,“在不断的对话中 ,印刷品造就了剧本创作的作者本人 ” ②。 在严格限定的一个特定时间、空间和文学类型的基础上 ,柯丽德清楚地描绘出名望、商业、文化和身 份通过出版的书籍交织在一起的情景。 魏爱莲有一篇关于出版商还读斋的论文 ,考察的是这个建于杭州、后来移往苏州的印刷机构。 在这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中 ,她以出版人角色和品牌特征的变化为窗口 ,探讨清初的文化嬗变。在仔 细分析了三十多本留有还读斋印记的书籍后 ,她在品质上把它们分为两类 ,是在两位关键人物的相 继管理下印刷出版的 :汪淇和汪昂 ,他们都是徽州人 ,此间把他们看做亲戚 ,尽管其具体关系并不明 确。根据魏爱莲的研究 ,二人都发展了印刷品的名录 ,从而形成了还读斋商标的特性。汪淇似乎是 一位专业编辑 ,换言之 ,他的本职工作看来就是出版。相对而言 ,汪昂则是一位出版业的业余爱好 者 ,他通过印刷和传布书籍从事于医疗知识的传播 ———明显没有商业激情 ,并对经销商免收费用 ③。 在仔细研究了书籍的前言和招徕读者的方式之后 ,魏爱莲认为 17世纪 60年代 (或更早 )的印刷文 化与 17世纪 80年代的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她将前者和晚明灿烂的商业文化联系起来 ,出版业注 重销售、社交和名望等因素 ;相反地 ,她认为后来的出版物则显示出对实用性的强烈兴趣。这样似 乎呈现了一种在文化领域内的“推迟了的朝代变迁 ”现象 ,也展现了出版商角色和形象的转换。印 刷机构由此成为反映广阔文化趋向的晴雨表和建构新社会身份的场所。 周绍明近来的一本专著《中国书籍的社会史 :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和士人文化 》(A Social Histo2 ry of the Ch inese B ook:B ooks and L 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 perial China) ,仔细探讨了从公元 1000到 《史林 》 4 /2008 ① ② ③ Widmer Ellen, The Beauty and the Book :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 - Century China , Cambridge,Mass1: Harvard Uni2 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pp16, 8, 18—191 Carlitz Katherine,“Printing as Performance: Literati Playwright Publishers of the Late Ming”,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pp1269, 2971 Widmer Ellen,“The Huanduzhai of Hangzhou and Suzhou: A Study in Seventeenth - Century Publish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6 (1) : 77—122, 1996, p178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