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构酶的这种调节机制称为协同机制,因为酶蛋白分子显示“全部”或“全无”两种状 态。酶蛋白从T转化成R影响所有的活性位点。对酶分子所有催化位点的影响是等同的。 相反,序变模型假定底物分子与酶蛋白结合仅增加相邻位,点活性,而不会导致所有位,点都发 生T向R的转化。尽管协同机制能很好地解释ATCase酶促动力学,但是其他变构酶的动力 学需要将两种机制结合起来解释。 ATCase的S型曲线可以看作是两种米氏酶(一种是T态酶,另一种是R态酶)酶促反应 的叠加。底物浓度的增加有助于酶促反应从T态曲线转化成R态曲线(图I010)。注意这 种S型动力学曲线有另一个结果,当底物浓度达到T向R转化时,增加底物浓度使酶促反 应速度急剧上升。酶分子从活性低转变成活性高的底物浓度区间很窄。如果细微的浓度变化 就需要应答的话,这种酶促行为就非常有用。底物对变构酶的这种效应叫同促效应 (homotropic effects). R-state curve 6 T-state curve [Aspartate]→ 图10.10S型曲线的基础。将变构酶想象成两种米氏酶的混合物,一种酶Km低(相当于 R态结构),一种酶Km高(相当于T态结构)。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平衡从T向R移动, 导致反应速度虽底物浓度增加急剧增高。 在研究分离的催化三聚体过程中,酶促反应行为是米氏曲线,与推测的ATCase R态的 米氏曲线几乎没有区别(图l0.l0)。因此,tense这个此是合适的。在T态,调节亚基将两 个催化亚基(即两个催化三聚体)紧紧抓在一块导致催化亚基表面的环发生碰撞,千扰蛋白 质调整构型使之适宜于与底物高亲和性结合和催化。 别构调节剂调节TR之间的平衡 现在来看看CTP的抑制机制。前面说过,CTP能够抑制ATCase活性。在CTP存在时 进行ATCase结晶,结构显示,(I)与CTP结合的酶蛋白是T态;(2)调节链与CTP结合 的位点并没有与催化链作用(图10.11)。每个活性位点距离最近的CTP结合位点又50A。 这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它不与催化亚基相互作用,如何抑制酶的催化活性?变构酶的这种调节机制称为协同机制,因为酶蛋白分子显示“全部”或“全无”两种状 态。酶蛋白从 T 转化成 R 影响所有的活性位点。对酶分子所有催化位点的影响是等同的。 相反,序变模型假定底物分子与酶蛋白结合仅增加相邻位点活性,而不会导致所有位点都发 生 T 向 R 的转化。尽管协同机制能很好地解释 ATCase 酶促动力学,但是其他变构酶的动力 学需要将两种机制结合起来解释。 ATCase 的 S 型曲线可以看作是两种米氏酶(一种是 T 态酶,另一种是 R 态酶)酶促反应 的叠加。底物浓度的增加有助于酶促反应从 T 态曲线转化成 R 态曲线(图 10.10)。注意这 种 S 型动力学曲线有另一个结果,当底物浓度达到 T 向 R 转化时,增加底物浓度使酶促反 应速度急剧上升。酶分子从活性低转变成活性高的底物浓度区间很窄。如果细微的浓度变化 就需要应答的话,这种酶促行为就非常有用。底物对变构酶的这种效应叫同促效应 (homotropic effects)。 图 10.10 S 型曲线的基础。将变构酶想象成两种米氏酶的混合物,一种酶 Km 低(相当于 R 态结构),一种酶 Km 高(相当于 T 态结构)。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平衡从 T 向 R 移动, 导致反应速度虽底物浓度增加急剧增高。 在研究分离的催化三聚体过程中,酶促反应行为是米氏曲线,与推测的 ATCase R 态的 米氏曲线几乎没有区别(图 10.10)。因此,tense 这个此是合适的。在 T 态,调节亚基将两 个催化亚基(即两个催化三聚体)紧紧抓在一块导致催化亚基表面的环发生碰撞,干扰蛋白 质调整构型使之适宜于与底物高亲和性结合和催化。 别构调节剂调节 T-R 之间的平衡 现在来看看 CTP 的抑制机制。前面说过,CTP 能够抑制 ATCase 活性。在 CTP 存在时 进行 ATCase 结晶,结构显示,(1)与 CTP 结合的酶蛋白是 T 态;(2)调节链与 CTP 结合 的位点并没有与催化链作用(图 10.11)。每个活性位点距离最近的 CTP 结合位点又 50A。 这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它不与催化亚基相互作用,如何抑制酶的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