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我在思考,为什么举国上下愈演愈烈的造星运动还在继续?为什么数以万计的星星不 见闪烁?归根结底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结果。这种“茫然”操 作的背后留下了清醒的传媒者的身影。既然比赛中艺术水平的传统原则已失去了往日的尊 严,既然人气指数可以凌驾于专业标准之上,那么“电视工厂”造出来的星就可想而知了。 重要的是这种不正常的舆论导向,不知把人的审美趋向带到何方? 当今流行音乐的不景气是有目共睹的,表面的繁华与喧闹仍然丝毫无法掩饰其內在的 萧条与空洞。对社会生活的冷漠与视而不见所导致的题材的单一、作品思想性的虚无、人文 关怀的缺失、艺术性与审美性的严重匮乏,使流行音乐只能在新、奇、怪、异上做文章,其 结果,流行音乐变成了只供人娱乐的“杂耍”。应该说,由于流行音乐所固有的娱乐化的商 品属性“因”,一旦失去了艺术标准的引导作用,它就有可能沦为庸俗化娱乐的“果”,这是 种无法逆转的结局。流行音乐如果不能跳出这种因果恶性循环的怪圈,是永远不可能走向 真正的健康与繁荣。因为人世间除了娱乐之外,还有崇高、信仰、严肃、失落、惆怅、彷徨、 痛苦……。电视造星的盛行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又继续无声地认可、宣扬并且强化着这种流行 音乐的致命硬伤—“唯娱乐化”的观念,以自己强大的影响力把这种观念与意志悄然传递 给了大众,这又不能不说是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一大悲哀。 电视造星仍在继续,各种比赛层出不穷,有趣、好看、精彩,参赛人数也是越来越多 依旧少不了的歌声、喊声、哭声、笑声、掌声…… 走出喧嚣,让神经得到暂时的安宁;到室外换换空气,让大脑得到片刻的休息。与夜 空相伴,我不由自主的唱起那首老歌:“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只是为了一场狂欢—电视娱乐时代不可缺少的大众狂欢?! “选秀文化”的意义 2005年的“超级女声”可以说是中国电视“选秀”的标志性的节目,它所造成的影响 是中国电视史上罕见的。我当时曾经用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来比拟它的意义。1983年的 “春晚”标志着中国电视时代的开始,并成为主导公众的一种文化传播形态。而这也预示了 一个新的开放时代的到来。2005年的“超级女声”无疑也具有中国电视史上的特殊意义 它既意味着一个与新媒体互动的电视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一种新的“青少年”文化开始在 文化中起到某种支配性的作用。当时我曾撰文谈到:“2005年,一个叫李宇春的女孩用无拘 无束的歌唱吸引了正在追求新的中国梦的人们。这其实就是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也是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成长的见证。”此后,电视“选秀”几乎成了中国电视最普遍和最 基本的节目形态,各个电视台都推出了“选秀”节目,而“选秀”节目也展现了很多新的形 态,如《红楼梦》选秀的“选角”的特殊取向,如从“超女”的女性选秀发展到今天男性选 秀为主的“好男儿”或者“快乐男声”等等,都说明一种以“选秀”为中心的电视文化已经 成为当下文化的重要部分 现在的情况证实了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草根化”和“青春化”的走向: 有关“草根化”,我认为:“选秀节目的意义在于它最好地发挥了大众的参与。这 里‘海选’的意义在于它真正实现了任何一个人都有30秒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想唱就唱。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节目里获得一个均等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这是大众 为之着迷的核心,也是20年来新的中国梦的最佳表征。这个中国梦的核心是中国人凭自己 的力量力争上游,争取成功的梦想。过去我们凭着集体的力量争取成功,20年后,我们则 开始强化个人的力量,希望通过个人成功达到对社会新的结构的创造。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 成为明星,都有机会在30秒之内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不管评委的语言多么刻薄,不管自我在思考,为什么举国上下愈演愈烈的造星运动还在继续?为什么数以万计的星星不 见闪烁?归根结底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结果。这种“茫然”操 作的背后留下了清醒的传媒者的身影。既然比赛中艺术水平的传统原则已失去了往日的尊 严,既然人气指数可以凌驾于专业标准之上,那么“电视工厂”造出来的星就可想而知了。 重要的是这种不正常的舆论导向,不知把人的审美趋向带到何方? 当今流行音乐的不景气是有目共睹的,表面的繁华与喧闹仍然丝毫无法掩饰其内在的 萧条与空洞。对社会生活的冷漠与视而不见所导致的题材的单一、作品思想性的虚无、人文 关怀的缺失、艺术性与审美性的严重匮乏,使流行音乐只能在新、奇、怪、异上做文章,其 结果,流行音乐变成了只供人娱乐的“杂耍”。应该说,由于流行音乐所固有的娱乐化的商 品属性“因”,一旦失去了艺术标准的引导作用,它就有可能沦为庸俗化娱乐的“果”,这是 一种无法逆转的结局。流行音乐如果不能跳出这种因果恶性循环的怪圈,是永远不可能走向 真正的健康与繁荣。因为人世间除了娱乐之外,还有崇高、信仰、严肃、失落、惆怅、彷徨、 痛苦……。电视造星的盛行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又继续无声地认可、宣扬并且强化着这种流行 音乐的致命硬伤——“唯娱乐化”的观念,以自己强大的影响力把这种观念与意志悄然传递 给了大众,这又不能不说是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一大悲哀。 电视造星仍在继续,各种比赛层出不穷,有趣、好看、精彩,参赛人数也是越来越多, 依旧少不了的歌声、喊声、哭声、笑声、掌声…… 走出喧嚣,让神经得到暂时的安宁;到室外换换空气,让大脑得到片刻的休息。与夜 空相伴,我不由自主的唱起那首老歌:“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只是为了一场狂欢——电视娱乐时代不可缺少的大众狂欢?! “选秀文化”的意义 2005 年的“超级女声”可以说是中国电视“选秀”的标志性的节目,它所造成的影响 是中国电视史上罕见的。我当时曾经用 1983 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来比拟它的意义。1983 年的 “春晚”标志着中国电视时代的开始,并成为主导公众的一种文化传播形态。而这也预示了 一个新的开放时代的到来。2005 年的“超级女声”无疑也具有中国电视史上的特殊意义。 它既意味着一个与新媒体互动的电视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一种新的“青少年”文化开始在 文化中起到某种支配性的作用。当时我曾撰文谈到:“2005 年,一个叫李宇春的女孩用无拘 无束的歌唱吸引了正在追求新的中国梦的人们。这其实就是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也是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成长的见证。”此后,电视“选秀”几乎成了中国电视最普遍和最 基本的节目形态,各个电视台都推出了“选秀”节目,而“选秀”节目也展现了很多新的形 态,如《红楼梦》选秀的“选角”的特殊取向,如从“超女”的女性选秀发展到今天男性选 秀为主的“好男儿”或者“快乐男声”等等,都说明一种以“选秀”为中心的电视文化已经 成为当下文化的重要部分。 现在的情况证实了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草根化”和“青春化”的走向: 有关“草根化”,我认为:“选秀节目的意义在于它最好地发挥了大众的参与。这 里‘海选’的意义在于它真正实现了任何一个人都有 30 秒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想唱就唱。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节目里获得一个均等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这是大众 为之着迷的核心,也是 20 年来新的中国梦的最佳表征。这个中国梦的核心是中国人凭自己 的力量力争上游,争取成功的梦想。过去我们凭着集体的力量争取成功,20 年后,我们则 开始强化个人的力量,希望通过个人成功达到对社会新的结构的创造。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 成为明星,都有机会在 30 秒之内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不管评委的语言多么刻薄,不管自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