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1期 1996年,日本的静态性同盟视野向动态性同盟视 从同盟视野的角度来看,日本将其政府开发 野的转化规律是约每隔18年。在各个阶段,日美 援助集中于东亚时期.可认为它的同盟视野是静 两个盟国自身的实力、相对于盟友的实力以及相 态的,而美国要求其承担更广泛区域的同盟义务 对于其他国家的实力都在发生着变化。 时,即扩大其援助范围,日本的同盟视野出现由静 另外,日本的静态同盟视野向动态同盟视野 态性向动态性的转化。因而在此时期,美日同盟 转化时期,恰恰是美日同盟出现剧烈摩擦的时期。 出现了“漂流”,美日双方都一度对同盟能否存续 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堪称 产生忧虑。但是,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于 日美摩擦时期,这里固然存在日美经济冲突的因 日本同盟视野由静态性转化为动态性、由地区性 素,但是,同盟视野的静态性与动态性类型及其转 转化为全球性,即日美的同盟视野得以逐渐协调, 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美日同盟的结构随之由不平等向相对平等转化, 以兼具安全与经济意义的政府开发援助为 美日同盟得以存续并强化。而随着日本同盟视野 例,日美在此时期争议不断。日本长期视政府开 由静态性向动态性转化,美日同盟视野所及的国 发援助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正如一位自民党人 家不得不重新调适与美日同盟的关系,这也引起 士在1983年所说:“目前,日本的军事力量是有限 了国际安全态势的震动。 的,但援助则是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视援助 总之,同盟视野概念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构 为防卫努力的替代”。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内,日 建和丰富同盟理论。它是同盟得以存在的实质性 本重视对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援助,而美国一直 内涵和逻辑支撑之一。同盟视野重合程度高,则 谋求使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全球化。1977年12 同盟持续的时间越长,运行更有效:反之,则同盟 月,率先提出综合安保战略的野村综合研究所就 持续的时间短,运行效率低。同盟视野的类型分 认为:“欧共体诸国给非洲、中东各国许多援助, 为地区性与全球性、静态性与动态性,同盟类型的 美国把援助集中在拉丁美洲。我国对发展中国家 不同及其转化对同盟存续意义重大。 的援助,当然不应限定在特定的地区,就历史上或 参考文献: 1]Brian Lai DanR eier Deocmacy Poliical Sin ilarity and Irr 地理上的关系乃至现在己经确立的关系而言,我 emationalA lliance 1816-1992[M ]The bumal of Con flict 国的援助相当地集中于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 R esohtin Apr,2000 Vol 44 Na 2 204 家,是理所当然的”。里根入主白宫后不久,美国 2]Brett A shky Leeds A lliance Reliability n Ties ofW ar Ex 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了有关日本外援的专门指 planng State D ecisions b V ilate Treates[M ]Intemat inal 南,认为日本应在保持对东南亚援助水平的同时, Organizatin.Autumn 2003 Vol 57.Na 4:802 814 817 [3引[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张小 增加对其他地区的援助。后来,日美多次就此问 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20 题交锋。1983年8月,在华盛顿召开日美援助协 [4]A moH W olfers A lliances[C].Edited by David L Silk Inter 商会议,美方敦促日本增加对亚洲以外地区的援 national Encye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New Yor M acm it 助,遭到日方抵制。1985年3月,美国副国务卿 an196268269 阿马科斯特在东京与梁井外务审议官会谈,再次 5]Sephen M.Walt TheO rgins of A lliances[M ]Ihaca NY: ComellUniversity Pres 1987:12 敦促日本对亚洲以外地区的关系作战略上的考 6]Glenn H.Snyder A llimce Theory A N eorealist Finst Cut J. 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进一步 Joumal of hematimnalAffairs Spring 1990 Vol 44 No 104 呼吁,如果日本要获得全球经济影响力,那么日本 [7刀[美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M].王玉珍 就应该不仅在自身防务上而且应在维护全球秩序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3 上分担责任。[3012005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 【8]张景全.国际体系与日本对外结盟[J月日本学刊,2005(3):78 [9]王胜今,于潇.东北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TA)的现状与 问日本,提议日美进一步协调对外援助政策,建立 趋势[月.东北亚论坛,2007(4):3-6陈志恒,李平.经济 日美战略开发同盟,以充分发挥同盟在反恐战争、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的协调一兼论全球化对东 推广民主以及遏制对手中的作用。 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刀.东北亚论坛,2005(6分:18-2L 011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1996年, 日本的静态性同盟视野向动态性同盟视 野的转化规律是约每隔 18年。在各个阶段, 日美 两个盟国自身的实力、相对于盟友的实力以及相 对于其他国家的实力都在发生着变化。 另外, 日本的静态同盟视野向动态同盟视野 转化时期, 恰恰是美日同盟出现剧烈摩擦的时期。 从 20世纪 60年代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堪称 日美摩擦时期, 这里固然存在日美经济冲突的因 素, 但是, 同盟视野的静态性与动态性类型及其转 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以兼具安全与经济意义的政府开发援助为 例, 日美在此时期争议不断。日本长期视政府开 发援助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正如一位自民党人 士在 1983年所说: 目前, 日本的军事力量是有限 的, 但援助则是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 可视援助 为防卫努力的替代 。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内, 日 本重视对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援助, 而美国一直 谋求使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全球化。 1977年 12 月, 率先提出综合安保战略的野村综合研究所就 认为: 欧共体诸国给非洲、中东各国许多援助, 美国把援助集中在拉丁美洲。我国对发展中国家 的援助, 当然不应限定在特定的地区, 就历史上或 地理上的关系乃至现在已经确立的关系而言, 我 国的援助相当地集中于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 家, 是理所当然的 。里根入主白宫后不久, 美国 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了有关日本外援的专门指 南, 认为日本应在保持对东南亚援助水平的同时, 增加对其他地区的援助。后来, 日美多次就此问 题交锋。1983年 8月, 在华盛顿召开日美援助协 商会议, 美方敦促日本增加对亚洲以外地区的援 助, 遭到日方抵制。 1985年 3 月, 美国副国务卿 阿马科斯特在东京与梁井外务审议官会谈, 再次 敦促日本对亚洲以外地区的关系作战略上的考 虑。[ 29 ]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美国进一步 呼吁, 如果日本要获得全球经济影响力, 那么日本 就应该不仅在自身防务上而且应在维护全球秩序 上分担责任。[ 30 ] 2005年 3月, 美国国务卿赖斯访 问日本, 提议日美进一步协调对外援助政策, 建立 日美战略开发同盟, 以充分发挥同盟在反恐战争、 推广民主以及遏制对手中的作用。 从同盟视野的角度来看, 日本将其政府开发 援助集中于东亚时期, 可认为它的同盟视野是静 态的, 而美国要求其承担更广泛区域的同盟义务 时, 即扩大其援助范围, 日本的同盟视野出现由静 态性向动态性的转化。因而在此时期, 美日同盟 出现了 漂流 , 美日双方都一度对同盟能否存续 产生忧虑。但是, 在 20世纪末至 21世纪初, 由于 日本同盟视野由静态性转化为动态性、由地区性 转化为全球性, 即日美的同盟视野得以逐渐协调, 美日同盟的结构随之由不平等向相对平等转化, 美日同盟得以存续并强化。而随着日本同盟视野 由静态性向动态性转化, 美日同盟视野所及的国 家不得不重新调适与美日同盟的关系, 这也引起 了国际安全态势的震动。 总之, 同盟视野概念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构 建和丰富同盟理论。它是同盟得以存在的实质性 内涵和逻辑支撑之一。同盟视野重合程度高, 则 同盟持续的时间越长, 运行更有效; 反之, 则同盟 持续的时间短, 运行效率低。同盟视野的类型分 为地区性与全球性、静态性与动态性, 同盟类型的 不同及其转化对同盟存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 1] Brian La,i DanR eiter. Dem ocracy, Political S im ilarity, and In ternationalA lliance, 1816 - 1992 [M ]. The Jou rnal of C on flict R esolu tion. Ap r. , 2000. Vo.l 44, No. 2: 204. [ 2] B rett A sh ley Leed s. A llian ce Reliab ility in T im es ofW ar: E x plain ing S tate D ecisions to V iolate T reaties[M ]. Internation al Organ ization. Autumn, 2003. Vo.l 57, No. 4 : 802, 814, 817. [ 3] )美∗小约瑟夫∋ 奈. 理解国际冲突: 理论与历史 [ M ]. 张小 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20. [ 4 ] A rnoldW olfers. A lliances[ C]. E d ited by David L. S ills. In ter national Encycloped ia of Social Sciences. N ew York: M acm il lan, 1968: 268, 269. [ 5] S teph enM. Walt. Th e O rigins of A lliances[M ]. Ithaca, NY: CornellUn iversity Press, 1987: 12. [ 6] G lenn H. Snyder. A llian ce Theory: A N eorealist First C ut[ J]. Journal of In ternationalAffairs. Spring 1990, Vo.l 44, No. 1: 104. [ 7] )美∗布鲁斯∋ 拉西特,哈维∋ 斯塔尔. 世界政治 [M ]. 王玉珍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83. [ 8] 张景全.国际体系与日本对外结盟[ J].日本学刊, 2005( 3): 78. [ 9] 王胜今, 于潇. 东北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 ( FTA )的现状与 趋势 [ J]. 东北亚论坛, 2007, ( 4): 3- 6. 陈志恒, 李平. 经济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的协调! ! ! 兼论全球化对东 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J]. 东北亚论坛, 2005, ( 6): 18- 21. ! 34 ! 东北亚论坛 2009年第 1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