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呼应,官学之道、术混融的境界于此分裂。卜史系统将历象、星辰、阴阳等学问 融合到易学领域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天道之学代表着人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对 自然规律的探索,成为数代累积的专门学问,和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切切相关 将其融入对易学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官思维和视野的整体性观照。由 于迫切焦灼的现实政治问题,贵族解易大多顾其一端,摒弃艰深、经验的天学而 重明确、先验的德性,这一趋向发展到孔子就断然提出“不占而已矣”的价值判 断。《易传》为代表的孔子一系易学发展到汉代,成为义理易学的代表,传统的 象数之学在目录书的记载中被排挤出“六艺之学”,而屈尊于《汉志·术数略·蓍 龟类》,史官易学趋于没落;西汉新兴的孟京易学作为变“家法”的象数之学大 兴,孔门易学上承贵族易学而于汉独尊。可见,易分为象数和义理两途由春秋之 贵族易学已肇其端。 易本卜筮之书,义理寓于占筮之中。春秋时期,易学分取象、取义二途,贵 族易学将德性凌驾占筮之上,更重易理,有些舍器即道、舍术守学的意味存在。 章学诚认为:西周时期“盖官师治教合,而天下聪明范于一,故即器存道”(这 阶段可对应卜史易学系统道术并存的浑融传统);春秋后期“夫子述而不作, 而表章六艺,以存周公之旧典也,不敢舍器而言道也”。这一阶段可对应象数与 义理分途并进的阶段;战国阶段“官守失传,而吾以道德明其教,则人人皆自以 为道德矣”,“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这一阶段可对应象数与义理各重一端 分疆而治,大道为天下裂的阶段。 《左传》中卜史系统的易学代表着道术混融的阶段,《周易》作为占筮书, 依然发挥着沟通天人的神秘作用,具有“易以天道而切人事”(《文史通义·易教 下》)的功能。左氏在采纳这些筮例时亦有自神其道的意味,但《左传》所述天 道、鬼神、灾祥、卜筮、梦等五事,“其失也巫”,但“皆未尝废人事也”。④史官 理性在春秋期的发达,表现在他们将《周易》作为证事、证理的哲理书看待,可 见史官系统的易学在春秋时代已经有新的表现。西周初年的文献反映出,周人对 ①一般认为,卦气说代表汉易象数学的发展。但清儒龚自珍认为,卦气说为古史官所创。见 龚氏《最录〈易纬是类谋〉遗文》,《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50页。刘大 钧据帛易《二三子》、《衷》篇与《易传》等双重文献证明孔子吸收了先秦史官创立的卦气说 见刘氏《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由孔子重《夏小 正》等历象文献亦可推知孔子对卦气说探索的意义。但帛易在总体上更表现出孔子重德易的 义理学倾向,详见下文。 ②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中》,中华书局,1985年,132页 ③《左传》运用大量预言性质的筮例为春秋社会阶层的变动张本,以致后人运用那些占验 的预言来断定《左传》成书的年代。因此有学者怀疑《左传》筮例的真实性。本文认为,《左 传》所采筮例是有选择性的,而且有踵事增华、自神其道的可能,但其必有所据,大致是可 信的。 ④汪中:《述学→左氏春秋释疑》,中华书局,1991年,27-30页10 呼应,官学之道、术混融的境界于此分裂。卜史系统将历象、星辰、阴阳等学问 融合到易学领域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天道之学代表着人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对 自然规律的探索,成为数代累积的专门学问,和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切切相关; 将其融入对易学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官思维和视野的整体性观照。由 于迫切焦灼的现实政治问题,贵族解易大多顾其一端,摒弃艰深、经验的天学而 重明确、先验的德性,这一趋向发展到孔子就断然提出“不占而已矣”的价值判 断①。《易传》为代表的孔子一系易学发展到汉代,成为义理易学的代表,传统的 象数之学在目录书的记载中被排挤出“六艺之学”,而屈尊于《汉志·术数略·蓍 龟类》,史官易学趋于没落;西汉新兴的孟京易学作为变“家法”的象数之学大 兴,孔门易学上承贵族易学而于汉独尊。可见,易分为象数和义理两途由春秋之 贵族易学已肇其端。 易本卜筮之书,义理寓于占筮之中。春秋时期,易学分取象、取义二途,贵 族易学将德性凌驾占筮之上,更重易理,有些舍器即道、舍术守学的意味存在。 章学诚认为:西周时期“盖官师治教合,而天下聪明范于一,故即器存道”(这 一阶段可对应卜史易学系统道术并存的浑融传统);春秋后期“夫子述而不作, 而表章六艺, 以存周公之旧典也, 不敢舍器而言道也”。这一阶段可对应象数与 义理分途并进的阶段;战国阶段“官守失传,而吾以道德明其教,则人人皆自以 为道德矣”,“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②这一阶段可对应象数与义理各重一端、 分疆而治,大道为天下裂的阶段。 《左传》中卜史系统的易学代表着道术混融的阶段,《周易》作为占筮书, 依然发挥着沟通天人的神秘作用,具有“易以天道而切人事”(《文史通义·易教 下》)的功能。左氏在采纳这些筮例时亦有自神其道的意味③,但《左传》所述天 道、鬼神、灾祥、卜筮、梦等五事,“其失也巫”,但“皆未尝废人事也”。④史官 理性在春秋期的发达,表现在他们将《周易》作为证事、证理的哲理书看待,可 见史官系统的易学在春秋时代已经有新的表现。西周初年的文献反映出,周人对 ① 一般认为,卦气说代表汉易象数学的发展。但清儒龚自珍认为,卦气说为古史官所创。见 龚氏《最录〈易纬是类谋〉遗文》,《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250 页。刘大 钧据帛易《二三子》、《衷》篇与《易传》等双重文献证明孔子吸收了先秦史官创立的卦气说。 见刘氏《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 年第 11 期。由孔子重《夏小 正》等历象文献亦可推知孔子对卦气说探索的意义。但帛易在总体上更表现出孔子重德易的 义理学倾向,详见下文。 ② 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中》,中华书局,1985 年,132 页。 ③ 《左传》运用大量预言性质的筮例为春秋社会阶层的变动张本,以致后人运用那些占验 的预言来断定《左传》成书的年代。因此有学者怀疑《左传》筮例的真实性。本文认为,《左 传》所采筮例是有选择性的,而且有踵事增华、自神其道的可能,但其必有所据,大致是可 信的。 ④ 汪中:《述学•左氏春秋释疑》,中华书局,1991 年,27-30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