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态化取向”的教学理念逐渐成熟[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 情景化教学理论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统筹 程”)。作为“马工程”所催生的“05方案”,使思想 考虑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等各个 政治教育学科下所设的各门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 要素,将学习与发展置于与外界互动的系统中来 体系。而各门课程内容所承载丰富理论和观点同 考虑。其要点有:一是主张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 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或日“教材理论体系”。 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二是主张提供包含着 于是,我们认为,“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政必修课的 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三是主 一门主干核心课程,它首先表现为一个独立、严 张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整体 谨、科学的“教材理论体系”。而所谓的“情景化教 评价。因此,情景化教学理念,在促进教学走向现 学实践体系”,就是指把“教材理论体系”所承载的 实生活世界,沟通学习与生活、在校与社会之间的 颇具理性的抽象概念、知识原理、目标要求等,通 联系,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及解决教学中的 过实践性很强、具象性突出的情景化教学过程的 诸多失衡问题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组织实施,有机“内化”为学生的智慧、能力、态度、 二、高职思政课情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必要 情感,不断提升其伦理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为其 性分析 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最终完成教学过程,顺利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高职思 实现“转化”,以切实促使思政课实效性的增强。 政课教学的特殊性问题,学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 ()“基础”课教材理论体系向情景化教学实 操作中形成以下共识:反映“高职特点”和“思政教 践体系转化的基本思路 育”双重规律的教学理念;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模 “基础”课针对高职一年级新生,在学生“理想 式;尊重生情特点和切合时代要求的直观具象的 间歇期、现实迷茫期”的特定阶段,以高频(每周一 教学方法。 次)、宽泛(所有新生)、短距(教室面对面)、互动 概括高职思政课目前的教学现状,却发现仍 (教学过程)的特有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 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这些问题:第一,不能感 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引导作用,为高职生德才 动、感染学生:第二,教学过程与学生无共识、无共 兼备、德艺双馨、德能双俱素养的积淀和形成产生 鸣、教师单方话语权;第三,轻视高职生在互联网 深远和重大的积极影响。高职一年级第一学期, +时代的信息选择偏好,如情趣化、实用化、可视 是高职生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它不仅关乎到高 化:第四,由于文化和信仰多元的负面影响,学生 职生起点的“定位”,更影响到高职生终点的“有 对信仰和伦理缺乏理性对待的态度,对思政课的 位”。所以“基础”课不仅在课程设置体系中具有 理论体系存在着心理排斥。 独特的重要性,而且对青年学生在校三年的人文 所以,唯有尊重教学规律和时代现实,寻求教 素质提升和今后的创业成才都有重大影响。所以 学方法的适应与创新,才能实现教学转化的路径 必须结合高职的实际和社会现实,尊重教育教学 突破。 的客观规律,方能守正出新。 三、教材理论体系向情景化教学实践体系转 具体而言,高职“基础课”如何完成教学转化, 化的路径突破 思路如下: 在分析“两个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体 1.目标引路:将“德化”学生确定为实现“转 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 化”的目标理念 化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德化”学生是指用道德伦理知识来感 因为如果不能将“教材体系”顺利转化为“教学体 染、感化学生,把道德修养理论内化为学生心理成 系”,便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就更谈不上 长体验的经历。思政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 “信仰体系”的形成。由此,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 主阵地、主渠道。但很长时间以来,这块阵地曾形 院“基础”课教改项目组将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着眼 同虚设,事倍功半,所以要达到和体现“德化”育 点放在了“教学理论体系向情景化教学实践体系 人、文化化人的目标,就要完成“转化”这一跨越 转化”的路径探索。 从而真正实现“基础”课改革的真谛。 (一)教材理论体系向情景化教学实践体系的 2.路径突破:将“情景设计”确定为实现“转 内涵解读 化”的表现方式和关键环节 众所周知,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 坚持把道德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把现实 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 环境与角色定位相结合,把典型案例和学生感悟 104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态化取向”的教学理念逐渐成熟[2]。 情景化教学理论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统筹 考虑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等各个 要素,将学习与发展置于与外界互动的系统中来 考虑。其要点有: 一是主张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 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二是主张提供包含着 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三是主 张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整体 评价。因此,情景化教学理念,在促进教学走向现 实生活世界,沟通学习与生活、在校与社会之间的 联系,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及解决教学中的 诸多失衡问题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高职思政课情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必要 性分析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高职思 政课教学的特殊性问题,学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 操作中形成以下共识: 反映“高职特点”和“思政教 育”双重规律的教学理念; 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模 式; 尊重生情特点和切合时代要求的直观具象的 教学方法。 概括高职思政课目前的教学现状,却发现仍 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第 一,不 能 感 动、感染学生; 第二,教学过程与学生无共识、无共 鸣、教师单方话语权; 第三,轻视高职生在互联网 + 时代的信息选择偏好,如情趣化、实用化、可视 化; 第四,由于文化和信仰多元的负面影响,学生 对信仰和伦理缺乏理性对待的态度,对思政课的 理论体系存在着心理排斥。 所以,唯有尊重教学规律和时代现实,寻求教 学方法的适应与创新,才能实现教学转化的路径 突破。 三、教材理论体系向情景化教学实践体系转 化的路径突破 在分析“两个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体 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 化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如果不能将“教材体系”顺利转化为“教学体 系”,便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就更谈不上 “信仰体系”的形成。由此,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 院“基础”课教改项目组将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着眼 点放在了“教学理论体系向情景化教学实践体系 转化”的路径探索。 ( 一) 教材理论体系向情景化教学实践体系的 内涵解读 众所周知,2004 年 1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 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以下简称“马工 程”) 。作为“马工程”所催生的“05 方案”,使思想 政治教育学科下所设的各门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 体系。而各门课程内容所承载丰富理论和观点同 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或曰: “教材理论体系”。 于是,我们认为,“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政必修课的 一门主 干 核 心 课 程,它首先表现为一个独立、严 谨、科学的“教材理论体系”。而所谓的“情景化教 学实践体系”,就是指把“教材理论体系”所承载的 颇具理性的抽象概念、知识原理、目标要求等,通 过实践性很强、具象性突出的情景化教学过程的 组织实施,有机“内化”为学生的智慧、能力、态度、 情感,不断提升其伦理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为其 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最终完成教学过程,顺利 实现“转化”,以切实促使思政课实效性的增强。 ( 二) “基础”课教材理论体系向情景化教学实 践体系转化的基本思路 “基础”课针对高职一年级新生,在学生“理想 间歇期、现实迷茫期”的特定阶段,以高频( 每周一 次) 、宽泛( 所有新生) 、短距( 教室面对面) 、互动 ( 教学过程) 的特有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 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引导作用,为高职生德才 兼备、德艺双馨、德能双俱素养的积淀和形成产生 深远和重大的积极影响。高职一年级第一学期, 是高职生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它不仅关乎到高 职生起点的“定位”,更影响到高职生终点的“有 位”。所以“基础”课不仅在课程设置体系中具有 独特的重要性,而且对青年学生在校三年的人文 素质提升和今后的创业成才都有重大影响。所以 必须结合高职的实际和社会现实,尊重教育教学 的客观规律,方能守正出新。 具体而言,高职“基础课”如何完成教学转化, 思路如下: 1. 目标引 路: 将“德 化”学生确定为实现“转 化”的目标理念 所谓“德化”学生是指用道德伦理知识来感 染、感化学生,把道德修养理论内化为学生心理成 长体验的经历。思政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 主阵地、主渠道。但很长时间以来,这块阵地曾形 同虚设,事倍 功 半,所以要达到和体现“德 化”育 人、文化化人的目标,就要完成“转化”这一跨越, 从而真正实现“基础”课改革的真谛。 2. 路径突 破: 将“情 景 设 计”确 定 为 实 现“转 化”的表现方式和关键环节 坚持把道德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把现实 环境与角色定位相结合,把典型案例和学生感悟 10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