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名第一,有72%的人报告繁荣昌盛,而美国的数 学上的一个变体。[19]这种攀比和社会比较的竞 值是59%,排名第12。这些数据提示,富裕国家 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整体的社 人民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May16,2011;Los 会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个体因竞 Angeles Times)。在中国,富裕的地区也比不富裕 争胜利幸福感增加,但是相对竞争失败的个体幸 的地区生活满意度高。[14] 福感减少,所以,总体的社会幸福感没有增加,增 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也会报告更高的 加的是个体或者局部群体的幸福感。例如,对哈 满意度。国内研究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与国民 佛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拿5万美元年薪的人 幸福感指数是成正比关系的,比如,邢占军 比拿10万美元年薪的人更幸福。因为前者所处 (2011)对6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 的行业平均工资为25000美元,而后者行业平均 东省城市居民连续7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年薪大多高于10万美元。所以,总体财富虽有增 后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 加但幸福感却不会增加。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 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 处于同行业顶层的人数总是少数。而且,一个人 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14]经济的减退则导致幸 相对于别人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加,但别人相对于 福感指数降低,如,英格勒哈特等人的研究发现, 他收入却是减少了,幸福感也随之减少。为了追 从1979年开始的几年里比利时国民收入出现下 赶这个领先者,落后者要付出努力以提高收入追 滑,幸福感指数也相应地降低。[17] 赶领先者。所以,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是老鼠赛 (三)幸福悖论现象的心理解读 跑,不断加速,不断交替领先,最终都精疲力竭。 但是,在富裕阶层和发达国家,确实出现了幸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却 福和金钱关系不大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越来越模糊。[20] 出现呢?我们可以从两种观点来看: 综上,中国的“幸福悖论”,其本质仍然是经 第一种观点,忽视变量说。经济学关注收入、 济不够发达的产物,金钱对幸福是有贡献的。但 财富和消费,并不关注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方面, 是,主观心理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也有很大贡献。 如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 幸福、人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不是单纯金钱就能 利他主义、不平等,等等。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 解决的问题,人们的主观心理层面起着重要的作 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 用。追求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幸福的提升 时,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 提出了建议。 济因素会下降(比如休闲时间的减少,竞争压力 的增大),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 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 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这也说明,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GDP作为测量经济的指标,并不是测量幸福的适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罗)是一门研究 合指标,也不是衡量国家总体发展的适合指标。 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着重讲授积极心理学 所以,有学者提议用总体幸福感(General Well 家发现的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 Being,GWB)代替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 [21]积极心理学于1998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 的基本指标。[18] 席马丁·塞利格曼在任时提出。[22]主要针对的是 另一种观点,攀比理论。着重于从收入本身 二战以来心理学界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 出发,认为个人的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 补救,而不是着眼于正常人群的研究,比起那些流 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 行的大众心理学家和演说家等,少了一些对美好 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 生命的关注。因此,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 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这种解释也被称为相对 也要关注人类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 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reference group thoery)是 要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痛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在心理 苦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138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名第一,有 72% 的人报告繁荣昌盛,而美国的数 值是 59% ,排名第 12。这些数据提示,富裕国家 人民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 ( May 16,2011; Los Angeles Times) 。在中国,富裕的地区也比不富裕 的地区生活满意度高。[14] 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也会报告更高的 满意度。国内研究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与国民 幸福感指数是成正比关系的,比 如,邢 占 军 ( 2011) 对 6 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 东省城市居民连续 7 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后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 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 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14]经济的减退则导致幸 福感指数降低,如,英格勒哈特等人的研究发现, 从 1979 年开始的几年里比利时国民收入出现下 滑,幸福感指数也相应地降低。[17] ( 三) 幸福悖论现象的心理解读 但是,在富裕阶层和发达国家,确实出现了幸 福和金钱关系不大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出现呢? 我们可以从两种观点来看: 第一种观点,忽视变量说。经济学关注收入、 财富和消费,并不关注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方面, 如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 利他主义、不平等,等等。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 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 时,那么随着 GDP 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 济因素会下降( 比如休闲时间的减少,竞争压力 的增大) ,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 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 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这也说明, GDP 作为测量经济的指标,并不是测量幸福的适 合指标,也不是衡量国家总体发展的适合指标。 所以,有学者提议用总体幸福感 ( General Well Being,GWB) 代替 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 的基本指标。[18] 另一种观点,攀比理论。着重于从收入本身 出发,认为个人的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 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 攀比水平) 负相关, 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 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这种解释也被称为相对 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 reference group thoery) 是 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在心理 学上的一个变体。[19]这种攀比和社会比较的竞 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整体的社 会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个体因竞 争胜利幸福感增加,但是相对竞争失败的个体幸 福感减少,所以,总体的社会幸福感没有增加,增 加的是个体或者局部群体的幸福感。例如,对哈 佛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拿 5 万美元年薪的人 比拿 10 万美元年薪的人更幸福。因为前者所处 的行业平均工资为 25000 美元,而后者行业平均 年薪大多高于 10 万美元。所以,总体财富虽有增 加但幸福感却不会增加。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 处于同行业顶层的人数总是少数。而且,一个人 相对于别人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加,但别人相对于 他收入却是减少了,幸福感也随之减少。为了追 赶这个领先者,落后者要付出努力以提高收入追 赶领先者。所以,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是老鼠赛 跑,不断加速,不断交替领先,最终都精疲力竭。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却 越来越模糊。[20] 综上,中国的“幸福悖论”,其本质仍然是经 济不够发达的产物,金钱对幸福是有贡献的。但 是,主观心理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也有很大贡献。 幸福、人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不是单纯金钱就能 解决的问题,人们的主观心理层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追求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幸福的提升 提出了建议。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 ( 一)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一门研究 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着重讲授积极心理学 家发现 的 美 好 生 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 [21]积极心理学于 1998 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 席马丁·塞利格曼在任时提出。[22]主要针对的是 二战以来心理学界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 补救,而不是着眼于正常人群的研究,比起那些流 行的大众心理学家和演说家等,少了一些对美好 生命的关注。因此,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 也要关注人类的力量; 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 要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不仅要致力于治疗痛 苦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138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