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物质决定论的批判,对规划者自以为了解社会需求并因此以技术标准替代价值判断的批判,对大规模清 除城市贫民窟和建设新城过程中的重视物质环境而忽视社会问题的批判,对蓝图规划过于详细以致不能适 应城市发展变化需要并因此可能不合理地侵犯一些地区的发展权利的批判等。 二、1960年代的规划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末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规划理论。一个是基本上源自物质空间规划理论的 “系统规划理论”,城市规划要处理的是环境(城市、城镇、区域等),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 系统。另一个是“理性过程”规划理论,是一个有关规划过程,特别是有关将规划作为一个理性决策过程 的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将城市规划定义为系统分析和系统控制的一种形式。城市被看成是不同区域位置的功能 活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复杂系统。这个理论包括五大特征:1)进行城市规划前必须首先进行系统调查以了 解城市是如何运行的:2)系统内的任何部分改变都将影响到其他部分,所以应当对新发展可能对其他地区 和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3)系统理论将重点放在功能活动、城市活力和变化上,提出需要有更强适应 性的、灵活的规划:4)将城市规划看作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情形下持续的监视、分析、干预的过程:5)从 经济和社会方面考察城市,而不仅仅从物质空间和美学方面研究城市。 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将城市规划视为一种专门的方法,用以发现那些实现目标的政策,以及为此所应当 采取的行动。由此发展形成了界定问题/目标——确认比选规划方案/政策一一评估比选规划方案/政策一 方案/政策的实施——效果跟踪5个主要阶段的城市规划理性过程理论 这两种理论的显著区别在于系统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目标,是实质性的规划理论:理性过程理论 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过程或程序,是程序性的规划理论 早期的激进现代主义和乌托邦综合式的城市规划实践引发了广泛的城市抗议活动,导致人们对城市规 划本质的进一步反思,认为它更接近于政治,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理论研究也由此开始更多的关注城i 规划中的政治问题。这是作者所提到的“规划是一个政治过程”。 三、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规划理论 1970年代初期,对于城市规划的本质形成了建有政治内涵的系统和理性过程的普遍共同认知,人们 度认为己经解决了城市规划的根本性问题。但这个理论很快又受到新的批判。即对“空虚”或“空洞” 的批评。批评者认为程序规划理论,尤其是理性过程规划观,对现实的规划没有丝毫建设性,他仅是“抽 象的”或“形式化的”,这是它为什么空虚、空洞的真正原因。规划理论应当是关于规划实践的理论,而不 是用理想化的术语来表达关于理性决策可能或应当如何。城市规划理论应当在揭示规划实践的效果和角色 方面取得发展。城市规划效果成为1970年代后半段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争论内容 对城市规划实践的有效性的评估不能脱离规划运行所在的市场政治经济环境,这是1970年代的一个 重大理论发展。此期间另一个理论观点崭露头角,政府及规划工作是与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环境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是这个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孤立。这种方法带有马克思历史唯物的政治经济思想。 引发了关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否决定“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以及政府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资本生产模 式所决定的激烈争论,导致不同理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对理性规划理论关于理性规划模式忽视了对城市规划和政策是如何实施的这一问题的批判。规划的有 效实施与人们的相互交流和协商技巧紧密相关及城市规划的本质被认为是“交往行动”。使得城市规划的实 施理论得到显著发展,出现了交往规划理论等。作者在书中说道,这一理论发展新趋势在本质上仍然与 主和参与模式的规划理想紧密相关,寄希望是由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体共同参与并实施规划,而不仅仅 是强权行动者。 发展有关规划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规划实施理论的学者都认为,城市规划不是一项在真空内运作 的、脱离周围世界的自治性活动。但两者的观点又有显著差异。对于在资本主义背景下,城市规划者是否 应该在实践中与市场进行实用主义的合作,以及为了达到某些关键性目标而在规划理想上进行妥协成为争的物质决定论的批判,对规划者自以为了解社会需求并因此以技术标准替代价值判断的批判,对大规模清 除城市贫民窟和建设新城过程中的重视物质环境而忽视社会问题的批判,对蓝图规划过于详细以致不能适 应城市发展变化需要并因此可能不合理地侵犯一些地区的发展权利的批判等。 二、1960 年代的规划理论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末期,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规划理论。一个是基本上源自物质空间规划理论的 “系统规划理论”,城市规划要处理的是环境(城市、城镇、区域等),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 系统。另一个是“理性过程”规划理论,是一个有关规划过程,特别是有关将规划作为一个理性决策过程 的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将城市规划定义为系统分析和系统控制的一种形式。城市被看成是不同区域位置的功能 活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复杂系统。这个理论包括五大特征:1)进行城市规划前必须首先进行系统调查以了 解城市是如何运行的;2)系统内的任何部分改变都将影响到其他部分,所以应当对新发展可能对其他地区 和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3)系统理论将重点放在功能活动、城市活力和变化上,提出需要有更强适应 性的、灵活的规划;4)将城市规划看作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情形下持续的监视、分析、干预的过程;5)从 经济和社会方面考察城市,而不仅仅从物质空间和美学方面研究城市。 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将城市规划视为一种专门的方法,用以发现那些实现目标的政策,以及为此所应当 采取的行动。由此发展形成了界定问题/目标——确认比选规划方案/政策——评估比选规划方案/政策—— 方案/政策的实施——效果跟踪 5 个主要阶段的城市规划理性过程理论。 这两种理论的显著区别在于系统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目标,是实质性的规划理论;理性过程理论 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过程或程序,是程序性的规划理论。 早期的激进现代主义和乌托邦综合式的城市规划实践引发了广泛的城市抗议活动,导致人们对城市规 划本质的进一步反思,认为它更接近于政治,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理论研究也由此开始更多的关注城市 规划中的政治问题。这是作者所提到的“规划是一个政治过程”。 三、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的规划理论 1970 年代初期,对于城市规划的本质形成了建有政治内涵的系统和理性过程的普遍共同认知,人们 一度认为已经解决了城市规划的根本性问题。但这个理论很快又受到新的批判。即对“空虚”或“空洞” 的批评。批评者认为程序规划理论,尤其是理性过程规划观,对现实的规划没有丝毫建设性,他仅是“抽 象的”或“形式化的”,这是它为什么空虚、空洞的真正原因。规划理论应当是关于规划实践的理论,而不 是用理想化的术语来表达关于理性决策可能或应当如何。城市规划理论应当在揭示规划实践的效果和角色 方面取得发展。城市规划效果成为 1970 年代后半段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争论内容。 对城市规划实践的有效性的评估不能脱离规划运行所在的市场政治经济环境,这是 1970 年代的一个 重大理论发展。此期间另一个理论观点崭露头角,政府及规划工作是与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环境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是这个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孤立。这种方法带有马克思历史唯物的政治经济思想。 引发了关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否决定“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以及政府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资本生产模 式所决定的激烈争论,导致不同理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对理性规划理论关于理性规划模式忽视了对城市规划和政策是如何实施的这一问题的批判。规划的有 效实施与人们的相互交流和协商技巧紧密相关及城市规划的本质被认为是“交往行动”。使得城市规划的实 施理论得到显著发展,出现了交往规划理论等。作者在书中说道,这一理论发展新趋势在本质上仍然与民 主和参与模式的规划理想紧密相关,寄希望是由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体共同参与并实施规划,而不仅仅 是强权行动者。 发展有关规划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规划实施理论的学者都认为,城市规划不是一项在真空内运作 的、脱离周围世界的自治性活动。但两者的观点又有显著差异。对于在资本主义背景下,城市规划者是否 应该在实践中与市场进行实用主义的合作,以及为了达到某些关键性目标而在规划理想上进行妥协成为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