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6 大学物理 第28卷 胡刚复的生平简历81 (1925一1926年),创办厦门大学理学院并任院长、 2 教授(1926一1927年),筹建第四中山大学(1927一 胡刚复小名龙信,原名文生,1909年前曾用 1928年),此前称东南大学,以后称中央大学,任教 名光复),1892年3月24日生于江苏泗阳县(原桃 授、高等教育处处长、理学院院长,并创办中央大学 源县),原籍江苏省无锡县后改锡山市,现为无锡 任教授(1927一1928年),协助创办中央研究院物理研 市惠山区)堰桥镇.清末其祖父胡和梅任桃源教 究所并任专任研究员(1928一1931年),上海交通大学 谕,其父胡壹修和伯父胡雨人及家眷曾随侍左右, 教授(1931一1936年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胡刚复 帮助兴学.胡刚复在乐善不倦、启发民智的家庭中 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之邀出任浙江大学文理 度过了快乐童年,自幼养成了刚直严正、意志坚强的 学院院长,理学院院长、教授(1936一1949年),协助浙 性格. 大内迁工作.1946年到1948年胡刚复先生曾被委派 1901年,他与仲兄胡明复一同入上海徐家汇南 率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雷达技术,为我国培 洋公学附小读书,因学业成绩优异而跳班,有神童之 养第一批雷达高技术人才.1950年上海大同大学解 称,10岁便入南洋公学仲学人.由于年龄过小,稚气体,胡先生辞去大同大学校长和浙江大学的教职,任 未干,初一时曾骑楼梯扶手速滑下楼,因冲撞校长而 北洋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教授(1949一1951年),兼 被罚降回小学.他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后,曾参加 任上海私立大同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工学院院 无锡理化研究会并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习法文一 长、第四任校长(1918一1950年),任天津大学教授 年.1909年9月4日、5日清政府以退还部分庚子赔 (1951一1952年),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胡先生任 款举行第一届公费留美生选拔考试,胡刚复以第13 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1952一1960年). 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同年10月12日胡刚复随 胡刚复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永久委员,1963年胡 考取学生直接赴美学习.赴美后胡刚复先入哈佛大 刚复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 学本科学习,时年仅十七岁,头两年未确定专业方 1966年,胡刚复患严重的肾病,经手术摘除肾 向,他选学了不少数学和化学课程,第三年才专攻他 结石后肾炎复发,于1966年2月19日逝世于天津 最感兴趣的自认为最富于思维训练的物理学在大 市总医院,享年74岁 学期间,胡刚复爱好体育,为哈佛大学校足球队队 3胡刚复的教育业绩 员,练就了好体魄.1913年胡先生取得理学士学位 并获奖学金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在W.杜安 1918年秋胡刚复怀着报效祖国之心,婉谢导师 Duane)教授指导下从事镭提纯工作,并在亨廷顿 杜安的好意,毅然回国,积极投身于祖国高等学校的 癌症医院Huntington Canncer Hosp ita)从事癌症放 教育工作.回国当初,他明白中国科学教育尚处于襁 射性临床治疗.1914年胡先生获理学硕士学位后, 褓之中,没有条件继续他的实验研究,以充分发挥自 仍在杜安教授指导下进行X射线光谱方面的研究, 己的才华.可是,要救国就必须让科学和科学教育在 他的博士论文题目统称为“X射线的研究”内容分 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因而他一心扑在办学、教 两部分:)化学元素X射线临界吸收频率的实验研 学培养学子上,辗转大江南北,先后在南京高等师 究,2)X射线频率对光电子最大速度的实验测定. 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等15所大学任物理学教授, 论文曾于1918年4月间在美国物理学会讨论会上 其中在3所大学任物理系主任,在4所大学任文) 宣读.胡先生于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理学院院长,在1所大学任校长.他几十年如一日, 从现有史料证明,胡刚复是我国留学史上专攻物理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他在1918年回国时的诺 学并正式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三个人.他能在1916年言:“今后我的一生将面临与命运作艰苦的搏 至1923年7年中出色完成博士论文并正式发表8斗.1 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其中4篇均在当时世界著名权 31注重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着力营造学术氛围 威杂志一《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上发表, 原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三常委之一的 是难能可贵的!胡先生取得博士学位后束装回国, 梅贻琦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曾经作过“大学一议的 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物理学教授(1918一 演讲.他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 1924年),东南大学物理系主任(1925年),上海国 师之谓也.无独有偶,作为与梅贻琦同为第一批庚 立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教授 款留美学生的胡刚复先生1918年学成回国后曾先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46 大 学 物 理 第 28卷 2 胡刚复的生平简历 [ 8 ] 胡刚复 (小名龙倌 , 原名文生 , 1909年前曾用 名光复 ) , 1892年 3月 24日生于江苏泗阳县 (原桃 源县 ) ,原籍江苏省无锡县 (后改锡山市 ,现为无锡 市惠山区 )堰桥镇. 清末其祖父胡和梅任桃源教 谕 ,其父胡壹修和伯父胡雨人及家眷曾随侍左右 , 帮助兴学. 胡刚复在乐善不倦、启发民智的家庭中 度过了快乐童年 ,自幼养成了刚直严正、意志坚强的 性格. 1901年 ,他与仲兄胡明复一同入上海徐家汇南 洋公学附小读书 ,因学业成绩优异而跳班 ,有神童之 称 , 10岁便入南洋公学 (中学 ). 由于年龄过小 ,稚气 未干 ,初一时曾骑楼梯扶手速滑下楼 ,因冲撞校长而 被罚降回小学. 他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后 ,曾参加 无锡理化研究会并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习法文一 年. 1909年 9月 4日、5日清政府以退还部分庚子赔 款举行第一届公费留美生选拔考试 ,胡刚复以第 13 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 [ 4 ] . 同年 10月 12日胡刚复随 考取学生直接赴美学习. 赴美后胡刚复先入哈佛大 学本科学习 , 时年仅十七岁 , 头两年未确定专业方 向 ,他选学了不少数学和化学课程 ,第三年才专攻他 最感兴趣的自认为最富于思维训练的物理学. 在大 学期间 ,胡刚复爱好体育 ,为哈佛大学校足球队队 员 ,练就了好体魄. 1913年胡先生取得理学士学位 并获奖学金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 , 在 W. 杜安 (Duane)教授指导下从事镭提纯工作 ,并在亨廷顿 癌症医院 (Huntington Canncer Hosp ital)从事癌症放 射性临床治疗. 1914年胡先生获理学硕士学位后 , 仍在杜安教授指导下进行 X射线光谱方面的研究 , 他的博士论文题目统称为“X射线的研究 ”. 内容分 两部分 : 1) 化学元素 X射线临界吸收频率的实验研 究 , 2) X射线频率对光电子最大速度的实验测定. 论文曾于 1918年 4月间在美国物理学会讨论会上 宣读. 胡先生于 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从现有史料证明 ,胡刚复是我国留学史上专攻物理 学并正式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三个人. 他能在 1916年 至 1923年 7年中出色完成博士论文并正式发表 8 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其中 4篇均在当时世界著名权 威杂志 ———《物理评论 》(Physical Review)上发表 , 是难能可贵的 ! 胡先生取得博士学位后束装回国 , 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物理学教授 ( 1918— 1924年 ) ,东南大学物理系主任 ( 1925年 ) , 上海国 立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教授 (1925—1926年 ) ,创办厦门大学理学院并任院长、 教授 ( 1926—1927年 ) ,筹建第四中山大学 ( 1927— 1928年 ) ,此前称东南大学 ,以后称中央大学 ,任教 授、高等教育处处长、理学院院长 ,并创办中央大学 , 任教授 (1927—1928年 ) ,协助创办中央研究院物理研 究所并任专任研究员 (1928—1931年 )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1931—1936年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胡刚复 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之邀出任浙江大学文理 学院院长 ,理学院院长、教授 (1936—1949年 ) ,协助浙 大内迁工作. 1946年到 1948年胡刚复先生曾被委派 率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雷达技术 ,为我国培 养第一批雷达高技术人才. 1950年上海大同大学解 体 ,胡先生辞去大同大学校长和浙江大学的教职 ,任 北洋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教授 ( 1949—1951年 ) ,兼 任上海私立大同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工学院院 长、第四任校长 ( 1918—1950年 ) ,任天津大学教授 (1951—1952年 ) ,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 ,胡先生任 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2—1960年 ). 胡刚复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永久委员 , 1963年胡 刚复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 1966年 ,胡刚复患严重的肾病 ,经手术摘除肾 结石后肾炎复发 ,于 1966年 2月 19日逝世于天津 市总医院 ,享年 74岁. 3 胡刚复的教育业绩 1918年秋胡刚复怀着报效祖国之心 ,婉谢导师 杜安的好意 ,毅然回国 ,积极投身于祖国高等学校的 教育工作. 回国当初 ,他明白中国科学教育尚处于襁 褓之中 ,没有条件继续他的实验研究 ,以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华. 可是 ,要救国就必须让科学和科学教育在 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 , 因而他一心扑在办学、教 学、培养学子上 ,辗转大江南北 ,先后在南京高等师 范学校 (南京大学前身 )等 15所大学任物理学教授 , 其中在 3所大学任物理系主任 ,在 4所大学任 (文 ) 理学院院长 ,在 1所大学任校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 ,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实践了他在 1918年回国时的诺 言 :“今 后 我 的 一 生 将 面 临 与 命 运 作 艰 苦 的 搏 斗. ” [ 9 ] 3. 1 注重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营造学术氛围 原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三常委之一的 梅贻琦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曾经作过“大学一议 ”的 演讲. 他称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 师之谓也. ”无独有偶 ,作为与梅贻琦同为第一批庚 款留美学生的胡刚复先生 1918年学成回国后曾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