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手著,老师的书是有弟子追记而成的,“越霸南国”出现所传也。“韩婴在燕赵传易,贾谊在长沙研习过帛书《易 在古书中,正是这种成书规律的反映,《外传》和帛书传》,虽然帛书《易传》早已亡佚,但在战国末至汉初的 《易传》的相互发明正说明了二者的渊源 影响还是可以想象的。 帛书《易经》的卦序和今本是不同的,但帛书《易 二“《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说献疑 传》的卦序和今本是相同的,用卦序来否定《外传》和帛 帛书《周易》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古代易学系统,即 书《易传》的渊源关系,是站不住脚的。有一点值得注《归藏》系统和《周易》系统。孔子弟子子夏了解、掌握 意,《外传》称引《周易》作“易曰”,帛书《衷》篇“二与四同《归藏》,在晚年居魏讲学时向弟子传授过《归藏》。帛 功而异位”段三次称引《系辞》作“易曰”,二者非常相书《易经》的卦序,表明它应属于《归藏》系统,而其来源 似 也可能与子夏有关。结合我们前面的研究成果,至 除了卦序和文本之外,解易的方法也是判断易学此,我们将帛书《周易》传承表述如下 传承的重要手段。帛书《二三子》云“卦曰:‘未济,亨 子夏 贾谊 小狐涉川,几济濡其尾,无迺利。孔子曰:此言始易 孔子子弓……帛书《周易》 而终难也。”对于这一句,《外传》卷八这样解释“官怠 商瞿 4韩婴 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 但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周易集解》引《子夏 四者慎终如始。官员的懈怠始于有所成就;身体稍微易传》“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乾秉 恢复的情况下,不加注意疾病也会加重;祸患始于懈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 怠懒惰娶妻生子以后,对父母的孝敬开始减弱衰微。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 明察这四种情况就能“慎终如始”。可以看出,《外传》《文言》解释“元亨利贞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 直接从卦爻辞的文义出发来阐释“始易而终难”的义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左传》襄公九年载 理,而不是用象数解易。今本《彖传》“未济亨,柔得穆姜占卦,引用古语说:“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 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书《缪和》:“亨者,嘉好 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汉初阴阳柔刚、上下、之会也。可见启书缆缪和》与《子夏易传》不同而与文 位等易学术语都己比较成熟,《外传》不用这些方法解言》、《左传》相同,也就是说帛书《易传》与子夏的关系还 易和帛书“只谈德义,罕言卦象、爻位和象数”的解易有讨论的必要 风格非常相似,而与今本有明显不同 关于《子夏易传》的作者,有韩婴、臂子弓、丁宽 《荀子·大略》说:“《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杜邺、邓彭祖等不同的说法,今人刘玉建、刘彬先生 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经一驳证,但《子夏易传》是不是完全由子夏所 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实际上援引了《象传》、《说作呢?《系辞下》“上古结绳记事”,《子夏易传》曰:“上 卦》序卦》的内容,可知荀子所传的《易传》和今本古官职未设人自为治记其事将其命而已故可以结 相同因此韩婴的易学不是源自《荀子》和今本,而是绳为。"《象》日:“风雷益”,《子夏易传》曰:“雷以动之,风 帛书《易传》。《史记·儒林传》说田何是齐国人,汉书以散之万物皆益。对于《系辞》《象传》的成书时间学 儒林传》云:“其(韩婴)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它们成书于战国中期以 《外传》的易学思想与齐鲁地区不同,正为我们的观点前,但《子夏易传》中有对《系辞》《象传》解释的语句,可 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知它的成书不会太早,我们认为,《子夏易传》中对卦爻 饶宗颐先生认为贾谊研习过帛书《周易》经传 辞的解释为子夏所作,而对《系辞》、《象传》的解释是其 我们还可补充一条证据,《新书》卷七说:“易曰:“鸣鹤在 后学附会。 阴,其子和之。言士民之报也。”这和帛书《缪和》“士今 这里想说一下韩婴和《子夏易传》的关系。《子夏 以死力襄之的解说非常相近。帛书《二三子》曰“末易传》之所以成为后世学者千百年来争议不休的公案 济,亨[小狐涉川,几济,濡其尾,无攸利,’孔子曰:此 主要是因为《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此书。清人马国 言始易而终难也。”《战国策·秦策》载:“《易》曰:狐濡 翰在《玉函山房辑佚书·周易子夏传序》说 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可见楚人黄歇曾引用 过帛书《易传》内容(《史记·春申君列传》同)。《汉书 盖此书自臂传之,至丁宽,韩婴得而修之 儒林传》云:“后其孙商为博士,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 载入己书中,如毛苌说诗,首列子夏小序之类,故 也。以《易》征,待诏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韩婴) 班《志》易十三家,有丁氏八篇、韩氏二篇,而不云 子夏犹之毛诗,但言毛传,而不别著小序之目也 121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手著 ,老师的书是有弟子追记而成的“, 越霸南国”出现 在古书中 ,正是这种成书规律的反映《, 外传》和帛书 《易传》的相互发明正说明了二者的渊源。 帛书《易经》的卦序和今本是不同的 ,但帛书《易 传》的卦序和今本是相同的 ,用卦序来否定《外传》和帛 书《易传》的渊源关系 ,是站不住脚的。有一点值得注 意《, 外传》称引《周易》作“易曰”,帛书《衷》篇“二与四同 功而异位”一段三次称引《系辞》作“易曰”,二者非常相 似。 除了卦序和文本之外 ,解易的方法也是判断易学 传承的重要手段。帛书《二三子》云“: 卦曰‘: 未济 ,亨 , [小狐]涉川 ,几济 ,濡其尾 ,无迺利。’孔子曰‘: 此言始易 而终难也。’”对于这一句《, 外传》卷八这样解释“: 官怠 于有成 ,病加于小愈 ,祸生于懈惰 ,孝衰于妻子。察此 四者 ,慎终如始。”官员的懈怠始于有所成就;身体稍微 恢复的情况下 ,不加注意 ,疾病也会加重;祸患始于懈 怠懒惰;娶妻生子以后 ,对父母的孝敬开始减弱衰微。 明察这四种情况 ,就能“慎终如始”。可以看出《, 外传》 直接从卦爻辞的文义出发来阐释“始易而终难”的义 理 ,而不是用象数解易。今本《彖传》曰“: 未济 ,亨 ,柔得 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 ,无攸利’,不续 终也。虽不当位 ,刚柔应也。”汉初 ,阴阳、柔刚、上下、爻 位等易学术语都已比较成熟《, 外传》不用这些方法解 易 ,和帛书“只谈德义 ,罕言卦象、爻位和象数”的解易 风格非常相似 ,而与今本有明显不同。 《荀子 ·大略》说“:《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 道 ,不可不正也 ,君臣父子之本也。咸 ,感也 ,以高下 下 ,以男下女 ,柔上而刚下”,实际上援引了《彖传》《、说 卦》《、序卦》的内容[10] ,可知荀子所传的《易传》和今本 相同 ,因此 ,韩婴的易学不是源自《荀子》和今本 ,而是 帛书《易传》。《史记 ·儒林传》说田何是齐国人《, 汉书 ·儒林传》云“: 其(韩婴)语颇与齐、鲁间殊 ,然归一也。” 《外传》的易学思想与齐鲁地区不同 ,正为我们的观点 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饶宗颐先生认为贾谊研习过帛书《周易》经传[11] , 我们还可补充一条证据《, 新书》卷七说“: 易曰‘: 鸣鹤在 阴 ,其子和之。’言士民之报也。”这和帛书《缪和》“士今 以死力襄之”的解说非常相近。帛书《二三子》曰“:‘未 济 ,亨 ,[小狐]涉川 ,几济 ,濡其尾 ,无攸利 ,’孔子曰:此 言始易而终难也。《”战国策 ·秦策》载“:《易》曰‘: 狐濡 其尾 ,’此言始之易 ,终之难也”,可见楚人黄歇曾引用 过帛书《易传》的内容《( 史记 ·春申君列传》同) 。《汉书 ·儒林传》云“: 后其孙商为博士 ,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 也。以《易》征 ,待诏殿中 ,曰所受《易》即先太傅(韩婴) 所传也。”韩婴在燕赵传易 ,贾谊在长沙研习过帛书《易 传》,虽然帛书《易传》早已亡佚 ,但在战国末至汉初的 影响还是可以想象的。 二“、《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说献疑 帛书《周易》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古代易学系统 ,即 《归藏》系统和《周易》系统。孔子弟子子夏了解、掌握 《归藏》,在晚年居魏讲学时向弟子传授过《归藏》。帛 书《易经》的卦序 ,表明它应属于《归藏》系统 ,而其来源 也可能与子夏有关[12] 。结合我们前面的研究成果 ,至 此 ,我们将帛书《周易》的传承表述如下: 但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周易集解》引《子夏 易传》“: 元 ,始也 ,亨 ,通也;利 ,和也;贞 ,正也。言乾秉 纯阳之性 ,故能首出庶物 ,各得元始开通 ,和谐贞固 ,不 失其宜 ,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 ,故曰‘元亨利贞’矣。” 《文言》解释“元亨利贞”说“: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 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左传》襄公九年载 穆姜占卦 ,引用古语说“: 元 ,体之长也。亨 ,嘉之会也。 利 ,义之和也。贞 ,事之干也。”帛书《缪和》“: 亨者 ,嘉好 之会也。”可见 ,帛书《缪和》与《子夏易传》不同 ,而与《文 言》《、左传》相同 ,也就是说帛书《易传》与子夏的关系还 有讨论的必要。 关于《子夏易传》的作者 ,有韩婴、马干臂子弓、丁宽、 杜邺、邓彭祖等不同的说法 ,今人刘玉建、刘彬先生已 经一一驳证[13][14] ,但《子夏易传》是不是完全由子夏所 作呢 ?《系辞下》“: 上古结绳记事”《, 子夏易传》曰“: 上 古官职未设 ,人自为治 ,记其事、将其命而已 ,故可以结 绳为。《”象》曰“: 风雷益”《, 子夏易传》曰“: 雷以动之 ,风 以散之 ,万物皆益。”对于《系辞》《、象传》的成书时间 ,学 界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它们成书于战国中期以 前 ,但《子夏易传》中有对《系辞》《、象传》解释的语句 ,可 知它的成书不会太早 ,我们认为《, 子夏易传》中对卦爻 辞的解释为子夏所作 ,而对《系辞》《、象传》的解释是其 后学附会。 这里想说一下韩婴和《子夏易传》的关系。《子夏 易传》之所以成为后世学者千百年来争议不休的公案 , 主要是因为《汉书 ·艺文志》没有著录此书。清人马国 翰在《玉函山房辑佚书 ·周易子夏传序》中说: 盖此书自马干臂传之 ,至丁宽 ,韩婴得而修之 , 载入己书中 ,如毛苌说诗 ,首列子夏小序之类 ,故 班《志》易十三家 ,有丁氏八篇、韩氏二篇 ,而不云 子夏 ,犹之毛诗 ,但言毛传 ,而不别著小序之目也。 12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