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融抑制的根源 金融抑制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根源。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严重的“分割性”: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分散于零散的经济单位之中,国内市场也处在割裂状态,无法发挥其合理配置要素的功能,市场价 格千差万别,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率也因时因地而异,这种“分割经济”也就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 裂与脆弱。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来流通,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 分发挥“导管”的作用,因而投资多局限于本行业之内,用于投资的资本也只能依靠企业内部的积 累,而这种“内源融资”的盛行无疑又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倾向,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常见 病一一储蓄不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再投资能力,造成全社会范围内效益的损失,延缓了经济发展, 并且给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人为干预制造了“最佳”的借口。可见,经济的分割性是造成金融 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政治方面看,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独立的,所以新政府对于国家主 权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大多对宗主国实施的所谓“自由经济”政策给自己带来的恶果记忆犹新, 自然对“市场”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加之本国经济的落后与割裂,因此它们宁肯相信政府干预的力 量,而不愿将国家的经济命脉交由那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据此,这也许不难解释为什么发展 中国家里存在如此众多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管理政策,而这些恰恰是金融抑制的突出表现。 另外,对高利贷和通货膨胀的恐惧也是导致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 说,高利贷就意味着剥削,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而支付了高额利息的生产商又会将这笔费 用计入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从而导致通胀率的上升。因此在政府看来,高利率的借贷活动必须禁止 并代之以政府的财政计划和信贷配给。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性规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上限,实际利 率同名义利率相差甚远甚至为负数,金融体系对储蓄的吸引力日渐衰弱,而随配给制产生的特权与 腐败现象却蔓延开来。实际情况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的活动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而 流通中的名义货币量却末受到有效控制,通胀的阴影依旧笼罩在人们的头上。 四、金融抑制的主要手段 压抑性的金融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管制。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反映着资本的社会稀缺程度,并能够灵活地调节社会资金 的供求关系。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公共部门的融资成本,扶持国有经济的发展,通过设定 存贷款利率上限来压低利率水平,不允许利率自由浮动,使利率不能正确反映发展中国家资金供求 市场的信息和资金短缺的现象。同时,政府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常常不得不依靠通货膨胀政策, 使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往往使得名义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导 致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数,进而阻碍了金融体系吸收社会闲置资金的能力,进入金融体系的社会资金 减少:而另一方面,较低的利率又刺激了更多的社会资金需求,甚至是投机活动,导致资金需求远 远大于供给,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 (二)信贷配额。这是利率管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资金供求的失 衡,金融当局不得不使用“信用配额”的方式进行资金分配。这种情况下,能获得优惠利率信贷的 大部分是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或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事业机构。但这些借款人的 投资并非总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它们往往不能偿还贷款。可见,信贷配给政策导致一些高效益的投 资项目无法获得贷款,贷款不讲经济效益、资金集聚的困难和使用效率的低下严重阻碍了经济和金 融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因得不到信贷配额而不得不转向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高利贷者、 当铺等组织进行融资.使其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反过来又加剧了金 融管制的盛行,政府会更加坚定地认为“市场机制会带来无效和混乱”,并采取诸如信贷配给的办法 来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本,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分配的不平等和分配效率的低下。 (三)汇率管制。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常常通过官方汇率人为地高估本 币的汇率,使其严重偏离均衡的汇率水平。但是,本币高估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外汇市场的供不应求。 22 三、金融抑制的根源 金融抑制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根源。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严重的“分割性”: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分散于零散的经济单位之中,国内市场也处在割裂状态,无法发挥其合理配置要素的功能,市场价 格千差万别,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率也因时因地而异,这种“分割经济”也就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 裂与脆弱。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来流通,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 分发挥“导管”的作用,因而投资多局限于本行业之内,用于投资的资本也只能依靠企业内部的积 累,而这种“内源融资”的盛行无疑又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倾向,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常见 病——储蓄不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再投资能力,造成全社会范围内效益的损失,延缓了经济发展, 并且给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人为干预制造了“最佳”的借口。可见,经济的分割性是造成金融 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政治方面看,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独立的,所以新政府对于国家主 权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大多对宗主国实施的所谓“自由经济”政策给自己带来的恶果记忆犹新, 自然对“市场”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加之本国经济的落后与割裂,因此它们宁肯相信政府干预的力 量,而不愿将国家的经济命脉交由那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据此,这也许不难解释为什么发展 中国家里存在如此众多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管理政策,而这些恰恰是金融抑制的突出表现。 另外,对高利贷和通货膨胀的恐惧也是导致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 说,高利贷就意味着剥削,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而支付了高额利息的生产商又会将这笔费 用计入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从而导致通胀率的上升。因此在政府看来,高利率的借贷活动必须禁止 并代之以政府的财政计划和信贷配给。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性规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上限,实际利 率同名义利率相差甚远甚至为负数,金融体系对储蓄的吸引力日渐衰弱,而随配给制产生的特权与 腐败现象却蔓延开来。实际情况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的活动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而 流通中的名义货币量却末受到有效控制,通胀的阴影依旧笼罩在人们的头上。 四、金融抑制的主要手段 压抑性的金融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管制。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反映着资本的社会稀缺程度,并能够灵活地调节社会资金 的供求关系。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公共部门的融资成本,扶持国有经济的发展,通过设定 存贷款利率上限来压低利率水平,不允许利率自由浮动,使利率不能正确反映发展中国家资金供求 市场的信息和资金短缺的现象。同时,政府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常常不得不依靠通货膨胀政策, 使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往往使得名义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导 致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数,进而阻碍了金融体系吸收社会闲置资金的能力,进入金融体系的社会资金 减少;而另一方面,较低的利率又刺激了更多的社会资金需求,甚至是投机活动,导致资金需求远 远大于供给,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 (二)信贷配额。这是利率管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资金供求的失 衡,金融当局不得不使用“信用配额”的方式进行资金分配。这种情况下.能获得优惠利率信贷的 大部分是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或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事业机构。但这些借款人的 投资并非总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它们往往不能偿还贷款。可见,信贷配给政策导致一些高效益的投 资项目无法获得贷款,贷款不讲经济效益、资金集聚的困难和使用效率的低下严重阻碍了经济和金 融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因得不到信贷配额而不得不转向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高利贷者、 当铺等组织进行融资.使其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反过来又加剧了金 融管制的盛行,政府会更加坚定地认为“市场机制会带来无效和混乱”,并采取诸如信贷配给的办法 来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本,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分配的不平等和分配效率的低下。 (三)汇率管制。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常常通过官方汇率人为地高估本 币的汇率,使其严重偏离均衡的汇率水平。但是,本币高估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外汇市场的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