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前 言 等期刊陆续发表了多篇评介文章(如廖秋出1991,沈家煊1993、 1994,石航智1995,王勤学1996,林书武1997等)。尤为可喜的是, 近几年国内也发表了一批借鉴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观念方法研究汉 语其体问题的有分量的论若(张伯江1994,刘宁生:1994、1995,沈 家痘1995,石毓智1995,袁毓林1995,张伯江、方梅1996,沈家煊 1997),这些研究往往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它显示将国外语言学的 新观念新方法与汉语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做法不仅有益于中 国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也能带助我们更深入地发掘和解释汉语里 固有的事实和规律。正如人们常说的,汉语是一种缺乏外在形式标 记(如形态)、重“意合”的语言,而语言学家在分析汉语时所用的理 论棋式,长期以来受到注重刻划形式特征的西方语言学主流的影 响,这种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我们对汉语真实面目的认识。认 知语言学正是对当代西方语言学主流的反动,它是一种重视功能、 语义因素对句法的促动、制约作用,从概念结构而不是形式构造入 手分析语言现象的新理论。借鉴这样的理论去研究汉语这样的语 言,汉语语言学家确实大有可为。不仅如此,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理 论研究汉语时,我们还可以检验其方法原则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 而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出于认知语言学产生于欧美语言学界,历史也较短,国内汉语 语法学界按触它的机会还不太多。尽管已有不少评介文章发表,但 至今还没有一本内容较全面的专书问世.我们还注意到,这一学派 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最近在汉语语言学界也引起了~些非议和 批评(邱述德1993,袁第林1994、1996).批评和辩堆本是学术发展 的正常状况,不过,要作出具有建设性并能切中要害的批评,前提 必须是全面、准确地理解对方立场。因此,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 是向有意更深入地了解认知语言学的读者介绍这一学派的理论基 础、现点方法和研究现状。当然,我们也不愿“光说不练”,所以本书 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向读者虽现笔者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最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