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 学学派。它)泛吸收了语言学之外研究人类认知活动的各门学科 如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人类学及在这些学科基础上产生的认 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分析方法,在语言学内部则整合了语言类型 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路子,基于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t)与 功能主义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构造,并分析其 认知功能基础。其基本主张是:自然语言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 达,句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士的,而是有自然的动 因(motivation),即其外在形式常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 外的因素所促动,故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而语义结 构并非直接等问于客现的外在世界的结构,而是与人在和客观现 实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乃至文化规约等密切相 关的概念结构相对应.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语言学里功 能学派的崛起,认知语言学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日益增人,不少学 者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研究了世界上各种语言里的众多现象,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海外华人学者也在其理论方法的启发下对汉语语 法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并从汉语研究巾提出了自己的认 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如戴浩一的“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 (Tai1985、1989、1993)和谢信一的“组成认知语法”(Isieh1989、 1991、谢1998)。 认知语言学在国内语言学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对这 个学派的介绍始于八十年代末,自1990年发表叶蜚声翻译的然以 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Ti1989)以来,《国外语言学》
前 言 等期刊陆续发表了多篇评介文章(如廖秋出1991,沈家煊1993、 1994,石航智1995,王勤学1996,林书武1997等)。尤为可喜的是, 近几年国内也发表了一批借鉴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观念方法研究汉 语其体问题的有分量的论若(张伯江1994,刘宁生:1994、1995,沈 家痘1995,石毓智1995,袁毓林1995,张伯江、方梅1996,沈家煊 1997),这些研究往往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它显示将国外语言学的 新观念新方法与汉语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做法不仅有益于中 国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也能带助我们更深入地发掘和解释汉语里 固有的事实和规律。正如人们常说的,汉语是一种缺乏外在形式标 记(如形态)、重“意合”的语言,而语言学家在分析汉语时所用的理 论棋式,长期以来受到注重刻划形式特征的西方语言学主流的影 响,这种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我们对汉语真实面目的认识。认 知语言学正是对当代西方语言学主流的反动,它是一种重视功能、 语义因素对句法的促动、制约作用,从概念结构而不是形式构造入 手分析语言现象的新理论。借鉴这样的理论去研究汉语这样的语 言,汉语语言学家确实大有可为。不仅如此,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理 论研究汉语时,我们还可以检验其方法原则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 而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出于认知语言学产生于欧美语言学界,历史也较短,国内汉语 语法学界按触它的机会还不太多。尽管已有不少评介文章发表,但 至今还没有一本内容较全面的专书问世.我们还注意到,这一学派 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最近在汉语语言学界也引起了~些非议和 批评(邱述德1993,袁第林1994、1996).批评和辩堆本是学术发展 的正常状况,不过,要作出具有建设性并能切中要害的批评,前提 必须是全面、准确地理解对方立场。因此,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 是向有意更深入地了解认知语言学的读者介绍这一学派的理论基 础、现点方法和研究现状。当然,我们也不愿“光说不练”,所以本书 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向读者虽现笔者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最下
言 3 对汉语实际问题所作的一点研究。 在篇幅有限的一本书里,我们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绍认 知谱法涉及的所有问题,也难以同时全面探讨汉语语法各个方面 的现象。所以本书无论是在理论介绍的部分还是在具体研究的部 分都不得不有所偏重。其休说,在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时,我们把 重点放在其理论主张、经验基础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核心问题 的研究之上,如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问题 等.这不光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更是因为.上述问题体现了认知语言 学的精髓。这个学派和其他众多语言学流派的差别并不像GB理 论与词汇功能语法,或蒙太古语法与接口语法的差别:地就是说, 它与当代语言学各主流理论的分歧主要不是技术性的,而是观念 性的。它在具体分析手段及是现方式等方面的特色来自它在语言 观,认知规、哲学观的层面上对一些相当基本的问题所作的深刻反 思。因此,认识这个学派的关键在于了解它作出了哪些观念上的变 革,以及它提出的新观念是建立在哪些经验事实之上。 本书在结合汉语实际作具体研究的部分,则打算采取·种“聚 焦于一点”的策略,即只选取汉语语法里一个非常小,却具有重大 理论意义的问题,运用认知语法的一些中心概念、基本原则与研究 方法,对它进行比较精细的个案分析。我们探讨的问题是围绕着汉 语定中之间“的”字的隐现规律展开的。书名用“汉语名词短语"来 概括这部分的内容,而实际讨论的中心却放在一个小小的“的”字 上,这看起来未免有点名不副实,或说是大题小作。其实,如此大题 小作是有道理的。首先,“的”作为现代汉语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 虚词,它在汉语名词短语构造中占据着枢纽的地位:“的”既是汉语 名词化的最主要的标记,也是区分名词短语和复合名问的重要标 志,因此,这个问题其实也不算太小。此外,作者也确实有意小题大 作。我们认为,从“的”字隐现的阿魑中观察到的规律实际上反映了 汉语名词短语的一条辈带基本的结构原则,它可以串起与汉语名
的 言 词短语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修饰语与中心语的选择限制、领属构 造的待性、多项定语的相对语序等。通过对这个小问题的深入刻 划,我们还打算从中提取既能解释汉语现象,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 论概活。 还卷要指出的是,本书在前·部分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时,虽 注重结合汉语里的现象及实例进行说明,不过重点还是放在最初 提出其理论框架的欧美(尤其是美国)语言学家(如Lakoff、Lan- gacker等)对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的阐述,以及他们所作的较经 典性的研究之上。在后一部分研究汉语具体问题时,我们则专注于 所选择的问题而不及其余,力求对之作出尽可能详尽的分折。这样 安排本书的内容,除了前面所说的原凶之外,还出于另一层考虑, 即戴浩一先生与笔者合著的《汉语认知功能语法》即将出版。这本 书是在戴浩一提出的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框架内全面研 究汉语语法的第一本专著,其重点是对汉语甲多方面语法现象的 分析,而不是一般性的理论介绍或对单个问题的个案研究。所以本 书如此安排能使这两本书避开不必要的重复,在内容上三相补充, 相得益彰。 现将本书的章节安排与各部分大致内容概述如下。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的内容是对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与 研究现状的介绍,下篇则是汉语具体问题的研究。上篇第一章首先 '介绍认知谱言学的主要理论主张,着单阐述它与当代语言学主流 理论迥然有别的语言观和认知观。第二章介绍认知语言学基本主 张背后的经验基础及有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包括范博化理论、概念 隐喻与隐喻慨念系统、意象及意象图式三个方面第三章讨论近年 来在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界引起广泛注意的句法象似性问 题。我们首先引入象似性(iconicity)的基本概念,并评述现代语言 学与符号学界对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介 绍海外语言学家提出的几种主要的句法象似原则。在下篇,第四章
前 言 首先阐述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的关系的看法,接下来概 略地介绍卜篇要研究的具休向题,并简单交代木项研究的分析取 向。第五章首先介绍句法象似性的一个重要类别,即我们将用以解 释汉语里有关现象的“距离动因(distance motivation)”的观念。我 们将从语言普遍特征与类型学的角度介绍距离动因在世界各语言 不同句法结构中的反映,并引出汉语里的现象给语言共性研究提 出的问题和挑战。接下来的几章测详细讨论距离象似动因在汉谱 名词短语结构里的各种体现。我们将依次详细描写汉语名词短语 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组合式与粘合式定中结构的语义差异问题、 定中之间“的”字的隐现条件问题、领属结构的句法语义限制间题、 多项定语的语序规则问题等等,并论远距离动因是促动汉语名词 短语构造的基本机制。我的结论是,以语名词短语体现的结构规 律与世界各语言相关结构的共性规律之间有相当程度的相通之 处,这是人类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中一般性和普遍性的体现,而汉 语里的一些特异现象表面上虽与共性原则冲突,但从更高层次上 看并无本质的矛盾,它们只是汉语在认知策略与编码手段上的某 些特点的反映。由此我」不仪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汉语句法结构的 构造原则,也能对谱言共性规则取得更深~层的认识。 书中不少术语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译法,不过我们尽量 用比较通行的译法,重要术语均在第一次出现时附上原文。为节省 篇幅及清楚起见,外国人名除已有统一译法且较知名者(如乔姆斯 基、幕绪尔)外,其他径用原文。书末附有本书提及的绝大部分文献 的书目(少数可在较游见的文献中查到的书目则因篇幅的限制而 略去了),叮供有兴趣进一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读者参考
目 录 上篇 认知语言学和句法泉似性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 (3) 第节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 (3) 第二节功能主义的语言观 (11) 第三节非客现主义的认知规 (32) 第二章认知语亡学的经验基础… (50) 第一节范畴化问题… (50) 第二节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 (90> 第二节意象和意象图式… (103) 第三章句法的象似性小…… (139) 第-一节概述: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40) 第二节象似性的含义与类型 (147) 第三节复杂性象似动因…… (153) 第四节 独立性象似动因………………… (156) 第五节次序象似动因… (159) 第六节对称象似动因…+…+…… (167) 第七节重登象似动因…… (177) 第八节范畴化象似动因… (186) 第九节 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88)
2 目 录 下篇 距离动因和汉语名词短语 第四章下隔概述…… (201) 第一节认知开言学与汉语语法…… (201) 第二节下篇的研究课题…… (205) 第三节研究取向的几,点说明… (211) 第五章距离动因与DN,DdN的语义差别 (221) 第一节距离象似动因 (222) 第.一节带de与不带de的两类定中构造的 语义差别…… (232) 第六章“的”字隐现的一般规律… (263) 第一节限定序列、概念距离和定语的类… (264) 第二节区别问作定语的名词短语… (274) 第二节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名词短语… (277) 第四节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名词短语… (303) 第五节动词词作定语的名词短语… (312) 第六节名词作定语的名词短语… (315) 第七章领局结构的“的”与语白共性… (323) 第一节名词作定语的领属结构…… (324) 第二节代词作定语的领属结构… (339) 第三节汉语领属结构:个性与共性 (357) 第八章余论:多项定语的语序规律 (362) 参考文款 (368) 后记…… (391)
篇 上 认知语言学和句法象似性 语句是现实的图象 维持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第一章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 第一节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自然语言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 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 将其编码的结果换言之,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同时,由于 心智活动和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由于心智本身难以独立 地观察到,因此白然语言又是观察人类心智的个重要窗口。有鉴 于语言和心智之间的峦切关系,近年来,不仅以心智活动为研究对 象的心理学越来越重视从语言入手探索心理过程及其规律,语言 学家也越来越强调由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出发,通过人类在与外 在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结构来分析、解释语言结构,本 章要介绍的认知语言学亚是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在心理 学、哲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学科对语言和认知之间的 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兴语言学流派。若用· 句话来定义,可以说认知语言学是一个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 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 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 我们说认知语言学是一个语言学学派(正如“生成语法”一般 被看作一个学派),而不是像“社会语言学”或“神经语言学”这样的 语言学分支学科。这是凶为类似上面的学科分支不光是以语言的 某个特定方面作为研充的切入点,而且也作为其主要研究象;而 认知语言学虽然大致可以说研究的是语言的认知方面,但它实际
第一章认知话言学的理论主张 上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各个方面的组织原侧,心其是其核 心部分,即语法系统本身。由于它是近十几二十年来逐渐兴起的 个成长中的学派,和苦心经营了叫十年的生成学禄相比,认知语言 学还处于初创阶段,缺乏整齐划一的分析模式,尚无一个公认的学 术中心,更没有乔姆斯基式的领袖人物,甚至连它的名称都还不是 很固定。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在探索范围和研究手段方面较少束 缚,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不过,也由于这个原因,若要准确地理解其 基本思想,比较系统地了广解其分析方法,光凭类似上面给出的简单 的定义和描述是不够的。在下面的介绍里,我们先从比较容易做的 入手,即在回答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之前,先来看一看什么不是认知 语言学。 并非任何声称关心语言的认知方面、或在研究中确实也涉及 认知研究的语言学门派和学科分支都是本书所说的(或语言学界 一般所公认的)认知语言学。若我们把本世纪初至五十年代未的语 言学称作“结构的时代”,则五十年代末至今的语言学,以乔姆斯基 于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为转折点,可以称作“认知的时代”。 这是因为,本世纪上半叶的语言学(即以结构主义为主流的语言 学)将研究的终极月标定在对语言结构本身的发现之上.,摒弃任何 与心智和认知有关的问题;而乔姆斯基之后的语言学主流,则多半 是将语言作为一个认知系统,以探劣蕴藏在大脑中的具有普遍性 的人类语言根本机制作为终极日标。正因为如此,当代语言学的许 多门派都涉及到语言的认知方面。例如,声称语言学应该是认知心 理学一部分的华成语法自然与认知相关,乔姆斯基曾明确指出, “研究语言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能使人理解心智活动的性质以及由 心智活动构成和乾响的结构”,他甚至偶尔也非正式地称自已的学 说为“认知语言学”(见Chomsky1968),当然这不是我们所指的认 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更是直接与认知相关,不过其研究对象、切 入点、方法及关注的课题都较独特,主流的分析框架也往往是生成